古代的战争问题是一个普遍而又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征战,百姓大多流离失所,这也是使人们歌颂的一个主题,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在描写唐代后期社会,尤其是百姓真是的生活写照上面,发挥了极大地作用,西面的这几首诗歌又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百姓或将士们的现实生活境况: 一、《春望》 《春望》 作者:杜甫 (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里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作为千古传颂的名句,真实真切地反映了家国状况,一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引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专门指的是特别有感触时发出的感慨) 二、《忆昔》 《忆昔二首》节选 [唐] 杜甫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邺城反复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 《忆昔》描写了张氏整装待发,但是透露出一股凄凉的悲哀,“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也常被用来形容人劳心劳力。 三、《北征》节选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和《忆昔》一样,这首《北征》同样是书写将士征战,杜甫深感同情与哀伤。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首之一,“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足可以看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几首诗大都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忧国伤时,表现深沉执着的爱国热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