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两种“看山是山”境界的思考

 真学以致实用 2020-03-08

小时候,觉得世界很小。好像小到只有我们村儿那么大。别人跟我没有关系,我只知道和小伙伴儿们玩到天黑,然后奶奶就会叫我回家吃饭。那时候,只是吃和玩。头脑简单,日子飞快。

慢慢长大了,觉得世界好大。学了些经济学道理,看到过一篇文章叫《铅笔的故事》。我才发现,原来一根不起眼的铅笔都可能要世界各地互不认识的很多人协作才能制成。

有伐木工人,有石墨工人,有采矿工人,有橡胶工人等。最后由铅笔厂工人组装成铅笔。然后经过复杂的流通环节,才可能到我手上。

铅笔的故事

这才仅仅是铅笔,生活中我们有太多太多物质需求。这说明,我们今日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其他陌生人的协作。整个社会系统的复杂程度早已经超出我的想象。

于是,小时候我可以幻想:“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想象着,我就是孙悟空。长大了,才发现,每个人可能都是社会的螺丝钉。哪怕您是孙悟空,也不会飞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你总要找到个位置,安安稳稳地干些事儿,创造些价值——才好填饱肚子,安家糊口。

小时候,我可以从自己的臆想出发,仿佛自己可以完全理解这个世界;长大后,发现就连想写一篇论文揭示一个小小的道理都很容易犯逻辑错误和主观偏见。于是,我就也自觉地做了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


这周,我们有节发展经济学的课。由于是刚刚开课,所以本周的讨论还停留在“什么是发展的本质”这样的话题上。

其实,越是这种涉及本质的讨论,越是深刻。老师在讲解过程中,提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

有个渔夫,打了会儿鱼,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一个商人经过,劝他要努力奋斗,不要懒惰,应该继续打鱼,以后小船换大船,挣更多的钱,甚至开公司。劝渔夫要像自己一般,不断积累财富。此时,渔夫问商人:“您那么努力赚钱,又为的是什么?”商人回答:“等我挣够了钱,就可以躺在沙滩上,晒着太阳享受生活了。”于是,渔夫反问:“这样的生活,我现在不就过上了吗?”

这个故事,在发展经济学课上,的确使人深思。因为它探及了发展的本质的东西。

可能人类,就是觉得,要一生经历三个阶段吧。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

或者,是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所言: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总而言之,人这辈子十分短暂。但你真的去过的时候又发现有漫长之感。有时候觉得人生挺公平的。毕竟,有个同样的尽头在那里等着我们,都不用着急。所以,这样一来,我之前的看法是:人生在于体验。

你每日燕窝鱼翅有何意思,可能你不知道臭豆腐是何滋味;你生下来就天天听古典音乐、看话剧舞台剧有何意思,可能你不知道村东头儿李奶奶讲的八卦趣闻,你不知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什么感觉……

甚至,极端的时候,我想:一生无忧无虑有何意思,生命的苦辣酸甜,个中滋味都尝过,才不枉此生。

当时,这种不成熟的感想,就像周星驰演的《武状元苏乞儿》中的主人公境遇一般:从玩世不恭,到看尽人间冷暖,再到重拾人生意义。

武状元苏乞儿

以前,我以为:生命这株草木,要让他沐浴过温暖阳光;要让他也浇灌过苦涩泪水;要让他经历过和煦春风;也使他遭受过倾盆大雨……

可是,现在我有点动摇。《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告诉我们,未来有钱人可能在科技帮助下,成为“神人”。这些科技可能是:基因编辑技术,或者人机合一之类的技术等。未来的“神人”们,可能活得时间更长,活得更有质量。这样一来,不公平就可能是永恒且剧烈的。我等芸芸众生还活个什么劲儿。只不过是能给“人民币玩家”们凑个热闹罢了。

本来,我还能安慰自己,人生在于走这一遭的体验嘛;未来,可能,我只能用一句经典鸡汤来扇自己耳刮子了——“就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不过,这个耳刮子我还不急着扇到我脸上,因为这些科技目前还没有出现。所以,我还是可以先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对了,发展经济学的老师,还问了一个问题:有两类人,一类有财富却缺乏选择;另一类无财富也缺乏选择,哪一类人会感觉更痛苦呢?

有同学说是前者更痛苦,有同学却认为是后者。我呢?到现在也回答不上来自己的想法。

不过,当时在课堂上,我想到了一个类比。就好比:有一只青蛙让他从井里出来,见识过广阔天地后又把它扔在井里,不让出来了;另一只青蛙,从它一出生,就让它生长在井里,一辈子都当一只标标准准的“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

可能,后者压根儿一辈子都不知道天地有多大,世界有多精彩,所以坐井观天,自得其乐,逆来顺受,一辈子也很快过去了。而前者,按概率来讲,应该患上抑郁的可能性会更大。

但也不可断言。要看前者究竟是只怎样的青蛙了。其实,有种很厉害的青蛙,可能肉体被困,精神却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就好比,西方很多哲学家、科学家,也没说到处折腾,但一辈子精神不知道富足到哪里去了。当然,有些宗教界人士也可以达到这种境界。你可以限制他的肉体,但限制精神世界,还是有点难度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其实要想有精神世界的充实,还是得有些经济基础才行。若是从小就为了生存而陷于觅食中,又何尝有暇仰望星空呢?

其实,扩大来看,我们世间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井底之蛙”。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坐井观天”。因为宇宙无穷大,地球在其中何其渺小。而我们一生中能够涉足的地方——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精神空间就又小得看不见了。就算你一生走马观花般周游了全国、周游了世界、博览了群书……你的世界又能广博到哪里去呢?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世界太大,还是要学会舍去。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要去学去干。找到自己想干想学的,好好沉浸其中。不感兴趣的人,不要强迫自己接触。找到自己喜欢接近的人,多多接触就行了。

人生苦短,乐呵乐呵得了。

只要我“坐井观天”,看得挺开心,您就别管天地有多大了,跟我也没啥关系;

只要我“看山是山”,我自己高兴、知足了,您就别管我是第一层境界还是第三层境界了;

所以,如果通往第三层“看山是山”境界的路太长、太累,咱就呆在第一层“看山是山”的境界也挺好。

所以,我还是要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