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妇女节”还是“女生节”?

 烟_灰_灰 2020-03-08

编辑:佐治

今天一大早,我兴致勃勃的跟我家女神说:“节日快乐!辛苦啦!”

迎来的是一句“你这个直男,我过昨天女生节,今天妇女节,我才不过”。

哈哈哈,我们俩都笑了。

其实我也不是不知道昨天是“女生节”,许多小姐姐还是希望在昨日收到祝福,来满足一下小公主的糖果愿望。

但我就是觉得,无论是“女生节”,还是“妇女节”,她仍然是新时代独立大方、温柔体贴的知识女性,我不希望标签掩盖了她的内涵。

其实她作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也不是不知道如今的“女生节”已经不是最初的“女生节”,噱头已大于实质,“妇女节”是无数勇敢女性用血汗换来平等的象征,高下立判。

但她仍然会借此调皮一下,数落我两句不解风情,毕竟,撒娇这种东西,总是能让我对她言听计从。

只不过,我们俩都知道这是生活情趣罢了,并不会为个节日争论起来,过啥都一样,毕竟,感情是靠平凡的日子积淀的,而不是靠特殊的节日主导的。

但是,近些年来一到这个时候,各路网友便会围绕“妇女节”、“女生节”争吵起来,互相喷个不停。

去争论好坏不是锅炉房的风格,我们想来剖析一下背后的逻辑。

01

“妇女节”是什么?

先来简述一下“妇女节”的来历。

国际妇女节,是一个关于争取妇女权利和地位的节日。

妇女,在官方辞典中,其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女性。在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为妇女,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于生理的限制,妇女参与的往往是家庭劳动,而不是社会劳动。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古代的各个国家,妇女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

▲古代的裹脚妇女

当然,武则天,慈禧太后等少数妇女是特例。

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机器逐渐取代人工。

以前女性体力不如男性,很多劳动无法有效参与。但在机器面前,男女基本平等,女性的生理劣势被打破,逐渐参与社会劳动。

同时,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男性大量参军,许多岗位的空缺给了女性走出厨房,步入社会工作的机遇。

▲一战期间的职业女性

但是,人们的偏见仍然没有被打破,许多女性仍然被歧视,被剥削,有时干同样的工作给一半的工钱。

随着劳动妇女的数量增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一些维权领袖的带领下,妇女们开始走上街头,为自己获得平等的权利而抗争。

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

1908年3月8日,150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口号是“面包和玫瑰”。

▲女性为争取平等而抗争

1910年8月,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提出要有“妇女节”,但具体时间并没有提及,因此之后的日期比较随机。

1921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将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

1924年3月8日,中国妇女运动先驱何香凝在广州举行了中国第一个公开纪念妇女节的活动,提出“废除多妻制,争取妇女解放”等口号,这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无疑是一件壮举。

▲中国妇女运动先驱何香凝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正式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

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禁锢了无数女性,在新中国,毛主席“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成为时代强音。

1977年,联合国将3月8日定为“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

02

什么是“女生节”?

关于“女生节”的起源,有多个版本,有人说是1986年3月7日山东大学最先提出,有人说是1991年诞生于广东工学院。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90年代,中国妇联号召女性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国内部分高校响应妇联号召,举办 “女生节”,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因此“女生节”最初的理念仍是男女平等、关爱女生等,主要参与群体是大学生。

2012年“妇女节”前后,一些年轻女性因嫌妇女节“老套”,纷纷加入“不过三八过三七”的行列。

2014年,百度通过一系列商业运作将“女生节”的影响力扩大,之后“女生节”逐渐成为大IP。

如今,“女生节”已经成为国内一种时代新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一节日行列。

在许多高校,“女生节”也成为男孩子向女孩子表达爱慕的日子,许多有趣的活动让大家乐在其中,不过也有一些人行为不当,搞出来很“污”的横幅,让关爱变成了性骚扰和不尊重。

▲高校女生节横幅

同时,“女生节”也不是中国特色,日本、瑞典、德国也有相应节日。

03

过“妇女节”还是“女生节”?

随着近些年来“女生节”的风靡,“妇女节”与“女生节”的争论便停不下来。

有人指责对方“忘本随大流,被消费主义绑架”,有人指责对方“顽固不识趣,被老套传统禁锢”。

我倒是觉得,大家应该摒除偏见,少点戾气,多点包容,真正理解节日的内涵,享受节日所带来的快乐,拒绝节日所带来的负担,“做自己”而不是做“别人所期许的自己”。

回顾往昔,“妇女节”的从有到无,是世界女性不断捍卫权利,争取平等的结果,正是前人的不懈奋斗,才使“男女平等”一词成为了社会常识。

▲男女平等来之不易

如果现在的女孩子穿越回中世纪的欧洲,或者大清朝的中国,便会深刻领悟“妇女节”的重大意义,“男女平等”来之不易。毕竟,在那个时代你去谈平等,别人只会把你当做“疯婆子”或者“大不敬的异端”。

“女生节”最初也是“妇女节”的意义衍生,展示大学生为主的年轻女性的风采,是非常好的定位。

因此,两个节日的出发点都特别好,也都是值得去过的。

想过“妇女节”的人大可不必去指责过“女生节”的人,因为“女生节”并不是很多人脑海中的“搞特殊”,年轻女性们去过这个节日无可厚非。

想过“女生节”的人更不能指责过“妇女节”的人或是祝福自己“妇女节快乐”的人,因为“妇女节”是一个伟大的节日,是用生命与汗水换来的,与“老套、年纪大、不美丽”毫无关系,值得所有的女性纪念。

所以我的观点是,“妇女节”是所有人,尤其是女性不能忘记、歧视、贬低的节日,“女生节”是感兴趣的人可以去过的节日,不歧视也不强制,当然,如果开心,两个都过也没有关系了。

▲新时代女性

04

节日背后的消费主义陷阱

其实这么多争论的背后,是对节日的曲解以及节日的变味。

“妇女节”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实本质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近些年来却不断被“踩”,有了“老套”等标签。

“女生节”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实本质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偏了节奏。

而这背后,有一只强大的幕后推手,便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

在资本的运作和商家的推动下,“女生节”成为了许多人“钱袋子”的小偷。

大家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女生节”的本质“关爱女生”在受到冲击,消费刺激却在不断被灌输。

同学之间送礼物,同事之间送礼物,男女朋友之间送礼物,学校办相关活动,企业办相关活动,商场办相关活动,都没有跑出“消费”的魔爪。

而且这种消费不像日常消费那样“可有可无”,很多时候是被绑定,被强制附加的。

例如下边这个逻辑陷阱:你周围的朋友在“女生节”送了女朋友礼物,你要不要送?不送女朋友会不会难堪或者生气,送的话这次消费的产品对她而言到底有没有意义?她会不会再送我什么?你的女朋友想不想要礼物?不要的话会不会显得自己男朋友没面子或者自己没面子,要的话这次消费的礼物到底有没有价值?她会不会再会送什么?

利弊权衡之下,许多人选择了双向消费,而一旦有了第一次消费,就有了后边无数次同样类型的消费。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本就腰包不充足,反反复复便被榨干。

当然有很多人可以走出这一逻辑陷阱,但实事求是的讲,很多人的确被绑架了。

而为什么选择包装“女生节”而不是“妇女节”,当然是年轻女性的消费能力更高。

▲关于消费能力的段子

其实,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许多“老节日”正失去其原有的味道,许多“新节日”正在被塑造,绑架无数人。

现在一年竟然能数出来十几个情人节,“双十一”、“520”也成为年度两大节日,“圣诞节”、“教师节”、“端午节”等节日也是被“平安果”、“康乃馨”、“粽子”所占据。

可以看到,商家和资本会变着法的掏空我们的腰包。他们口口声声喊着“平安果送给爱的女孩”,“吃粽子纪念端午”,心里却是money,不然他们为何不去宣传“圣诞节耶稣的故事”、“教老师的教诲”、“情人节牛郎织女的不舍不弃”。

我们还能发现,商家最热衷炒作的节日是关于男女关系的,无论情人节,还是光棍节。原因为何?当然是最能刺激消费。你品,你细品。

男女关系,尤其是没有结婚生孩子的时候,双方的不安全感都是很强的,很多时候怕失去对方,便“花钱也比惹生气好”了。

如果你不信,可以调查一下周围情侣的年节日花费所占年收入比重,结婚后的肯定比年轻情侣低。

所以,我还是希望大家都能理解每一个节日的真正意义,在节日中收获幸福、快乐、成长,以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过的节日,而不是被裹挟着过商家想让你过的节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