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频 赏析】寻找甘肃派秦腔(共4集)

 周原樵翁 2020-03-09


总导演:王  阳

艺术顾问:王正强、张江中

艺术指导:王镇江、张  菁、展学昌 王界禄    

编   导:伏阳子、李  曌、候丽媛、孙丽萍

撰   稿:李鸿兰、邓小清

2018.第三届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

最佳系列纪录片

《寻找甘肃派秦腔》赏析回顾

创作背景

2016-202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潜在需求与机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仅停留在学术和文字的层面,应该利用现代影像传播手段和方式,让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当前,数字技术在影视界的迅猛发展,已经开始波及到纪录片的创作领域,数字技术进入纪录片的创作,大大提高了纪录片的审美性及其娱乐性。

戏曲正在面临着剧种锐减,失传严重的危机。

甘肃派秦腔历史悠久,受地域特色影响凸显出作派,重视功架,善于营造氛围的特点。2006年5月20日,秦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门派的失传与淡化,秦腔艺术多样化地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传承中,很多甘肃派秦腔特有的技艺渐渐失传了。对甘肃派秦腔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影响甘肃派秦腔的因素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主要内容


(1)寻找甘肃派秦腔的代表性人物

在拍摄过程中主要采访到的甘肃派秦腔代表人物有王镇江、张菁、展学昌、孔桂玲、王界禄、王正强、张江中、刘海鹰、和王小波等。

【视频】寻找甘肃派秦腔(1-3)

通过采访这些秦腔演员、专家和评论人士,对甘肃派秦腔的现状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寻找甘肃派秦腔的特点

甘肃,陇右之地,处黄土高原之西,区域内环境严酷。山大川多,气候干燥,植被较少,多沙尘风暴,民风粗犷剽悍。甘肃位于中原与西域过渡地带,百姓崇尚武力,对于棍术颇有研究。在粗狂与怀柔之间,胡汉文化交融,胡乐盛行,尤以羌笛琵琶为著,曲调情感慷慨悲凉,歌词语言通俗易懂,逐渐形成陇地独特的文化品格。从汉唐以来,西北诗歌极少浮靡风气,或叙陇地生存严酷,或叙边疆战争惨烈,或抒兵将羁旅情怀,形成中华文学史上独特的边塞诗风。

地域与文学的边塞色彩交融于戏曲,陇戏(甘肃秦腔)便带有尚武之风,重生净,精研做工成为陇戏的明显特色。秦腔在甘肃人的重要集会活动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庙会这些大型活动中,秦腔是百姓最为期待的表演活动。
甘肃自古被认为是边疆地区,相比中原地带的陕西,民风更为粗犷,在戏曲上的差别也更为明显。

西北多黄土,山高却并无树木,一年四季多狂风,少雨水。百姓很难依靠土地生存,因而生活都很艰难。但是西北人并未被这些困难打倒,反倒是西北的狂风和黄土,塑造出了更为彪悍坚韧的人民性格。这些性格也被甘肃人注入了自己创造的甘肃秦腔里,那一声声的高喊,威武的身形,利落的动作,成为秦腔独有的艺术特色。

所谓耿家一派,其戏曲剧目多对打烟火之戏,极少小生小旦之戏,民间称其为甘肃派,亦名老班子,与陕西秦腔风格不尽相同。

甘肃秦腔经过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流派,这许多流派中以郗派和耿派最为出名。

耿派则是以耿忠义为首,郗派是以郗德育为首。他们在原有的戏曲基础上对秦腔进行了改造,形成了自己的戏曲风格。耿忠义和郗德育对秦腔的改造,不仅让自己声名大噪,也让秦腔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当时的茶馆每逢有他们演出,观众场场都爆满,受到西北人民的高度赞誉。

(3)寻找甘肃派秦腔代表性的曲目

《法门寺》《打子》《哭祠》《八义图》《游西湖》《太湖城》《盘城》《下河东》《拆书》《火焰驹》等曲目。

(4)寻找甘肃派秦腔的代表性戏曲技艺

在剧目以净行为主的甘肃,脸谱形式多样,发展迅速,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以耿家脸谱为代表。


【视频】寻找甘肃派秦腔(第4集)


耿派代表剧目有“耿家四大脸”之称,即黄脸(闻仲,方腊等)白脸(曹操 贾似道  严世藩  方天荡等)红脸(黄飞虎  关羽  王魁  赵匡胤等),花脸(艾谦 张奎 敬德等)还有一种称铁身子或净水脸子(陆登  梅伯  孙武子  伍员  田单等)。

耿派剧目的表演形式多以“架架功”著称,尤其以“三杆子”“三鞭子”“四门刀 三片子”叫绝,配上特有的唢呐牌子曲,火彩  带上灰丽子,血丽子  水丽子  土丽子,凸现出神煞的打斗杀戮场面。

创作感悟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戏曲无论是京剧还是秦腔,都面临着前景令人堪忧的危机。在甘肃堪称秦腔瑰宝、由众多弟子继承延续了80多年的郗派艺术同样也面临着断“流”的危险。

茶马古道上大批秦陇商人的往来,庙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市民百姓的文化需求,造就了甘肃秦腔的兴盛。再加上甘肃与少数民族地理上的接触,致使其民尚武,自古就有西北狼的称呼,让本来高亢的秦腔在甘肃便更加炽烈火爆。但是进入近代以来,陕西中路秦腔的崛起,全新的穿关,让甘肃观众大受冲击。解放后,乃至建国后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甘肃秦腔由野台走向剧场的不适,烟火封神戏等剧目遭到了毁灭性的重创。老艺人相继离世和观众群体的断层,研究理论者的缺乏,导致甘肃派秦腔最终所剩无几。

甘肃派秦腔艺术曾经流淌在西北人的血液里,在市场化浪潮经济的冲击下,现在隐匿于城市之中难寻踪迹。人们的遗忘使这门艺术遭遇传承发展困境,如何拯救这门曾经塑造过西北人性格的戏曲艺术,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注:来自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