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西秦腔考证拾零

 ganggang0611 2018-07-22
原文地址:西秦腔考证拾零作者:陇上秦声

---原文题为<<曾风靡全国的甘肃西秦腔>>

 

不久前,读了《兰州日报》披露甘肃戏剧专家王正强先生成功破解“西秦腔”(见《兰州日报》2005年8月31日肖洁文《西秦腔起源于甘肃》),近日又读了王正强写的《西秦腔再考》(载《戏曲研究》第66辑)一文后,令人欣喜万分。

    作者在资料相当分散且缺乏的情况下,耗费了近十年时间,对于中国戏曲史在一百多年来未解之谜西秦腔,尽了很大的努力去搜集和钻研,终于取得成果。在近15000字的论著中,资料比较丰富,分析和论证比较清晰,探究态度亦很严肃。他对西秦腔的声腔界定及其载体流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读后令人茅塞顿开。

    关于“西秦腔”,明、清时期,有不少记载;最早见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南京戏剧学院北平分院研究所刊行的《剧学月刊》所载玉霜藏明万历年间(1573—1620)传奇抄本《钵中莲》第14出《补缸》中,标明用“西秦腔二犯”演唱的一段唱词。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钱德苍编辑的戏曲剧本单出选集《缀白裘》第6集中,载有西秦腔剧目《搬场拐妻》。清李海观所著的《歧路灯》中,几次提到“陇西梆子”(“陇西梆子”亦称西秦腔)在山东、河南演出的情况。乾隆年间吴太初的《燕兰小谱》提到:“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曰西秦腔。其器不用笛笙,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唔如语,旦角之无歌喉者,每借以藏拙焉。”

    近代一些戏剧史学家、学者和辞书也都涉及西秦腔。周贻白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中云:“又当时,有所谓‘西秦腔’,一名‘琴腔’,亦传至四川……‘梆子腔’在当时似为一种流行的声调,其源虽出于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西秦腔。”徐珂在《清稗类抄》中说:“……故又称山陕调为秦腔,称甘肃调为西秦腔。”《辞海》中解释是:“古代戏曲剧种,明末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清乾隆年间一度在北京盛行。”《中国戏曲曲艺词曲》在“甘肃调”的条文中解释为:“……清代乾隆年间,甘肃调、琴腔、西秦腔三种名称通用。”

    根据以上所述,可知西秦腔有如下特点:1.古代戏曲剧种。2.即甘肃调,名曰西秦腔。3.始于明万历年以前。4.西秦腔是甘肃产生的剧种,曾流行于全国。西秦腔是甘肃产生的剧种,当代音乐专家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作了这样的肯定:“历史上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所建王国疆域占今甘肃西南部,称为西秦(383—437)。可见‘西秦腔’是甘肃人民所创造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近100多年来,却对它诸说不一,争论纷纷,形成6种说法:一说“西秦腔,甘肃调就是秦腔”(见《陕西戏剧》1984年11期孟繁树文)。二说“西秦腔不是秦腔,是一种‘吹腔’”。(见潘仲甫《清代乾嘉时期京师“秦腔”初探)。三说“陕西秦腔就是西秦腔在陕西的发展,后因增加击梆为板,故俗名梆子腔”(见流沙《西秦腔与秦腔考》)。四说“西秦腔只是一种曲调流行,并未构成板腔体唱腔”(见余从《戏曲声腔剧种研究》)。五说“西秦腔为西府秦腔之前身”(见《陕西省戏剧志》宝鸡市卷)。六说“西秦腔子虚乌有”(见《甘肃艺苑》陈剑虹《西秦腔并非子虚乌有》中引文)。在6种观点纷争并存的同时,古老的甘肃西秦腔,迄今仍难有学术定案。

    《西秦腔再考》的发表,使国内对“西秦腔”的研究考证,有了一个重要的突破。王正强先生是中国戏曲音乐界的专家,对秦腔声腔研究论著颇丰。在对《西秦腔初考》的基础上,又潜心再考6年,终于取得新的成果。他多年曾从事过“西凉大曲”和陇东陇南等地皮影戏腔的考证研究,又在编撰《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过程中,收集掌握了不少当年西秦腔形成发展和至今它的后裔依然繁衍生息的第一手详实资料,以及从卷帙浩繁的明清史典中找到西秦腔曾流传全国各地的记载。再一次证实了西秦腔是甘肃的发祥地,本是我国最早形成板腔腔体结构雏形的戏曲腔调,而且早在明万历年以前,以皮影为载体,跨越秦、晋传入华北平原并唱响于北京和河北诸地,再由北京流向全国各地。因是甘肃产生剧种,在全国各地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名称,如又名琴腔、甘肃腔、陇西梆子、甘肃梆子、西腔、西皮、陇东调、咙咚调等,不管怎么称谓,大多离不开“甘肃”二字。

    甘肃西秦腔不只是历史的真实存在,而且早在魏长生率陕西秦腔班进京之前(1775),西秦腔已在京风靡200余年了,且在走向全国过程中,对北京以至诸多地方戏曲的形成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和影响。如颜全毅在《清代京剧文学史》中说:“西秦腔由西北一带出现后,流行范围颇为广泛。《钵中莲》是江浙一带作者编剧,都加上了这种声腔。到了清初影响更大,除了在民间演出相当频繁外,连文人作剧,有时也赶时髦把这种时尚声腔加于剧中”(见该书第一章“清代京剧文学的起源、整合”一文)。也有专家称,京剧的“吹腔是从西秦腔中逐渐演化形成”。京剧的“西皮调得名和起源,根据我的考证,它是由西秦腔变化而来的。”(见王芷章《清代戏曲的两个主要腔调》)

    当年,曾风靡全国,并对好多剧种产生过一定影响的西秦腔已不复存在。但“金花王管苍凤头,当楚咿哑和凉州”昔日的辉煌景象却难消诸史册中。我们也从至今仍然繁衍生息着它的后裔中,亦看到在它的故土还表现出不少活力与激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