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法则(之三) 病毒星球

 不求甚解2017 2020-03-09

导读:林恩·马古利斯声称:人,不过是一大锅细菌病毒汤。卡尔·齐默则说:我们的基因组中,病毒泛滥。

病毒和细菌对人体的入侵是常态,一般来说,它们不但无害,反而充满善意,总是渴望与宿主建立起和谐关系,因为这才是最符合它们利益的。

病毒不是人类的敌人,自然与生命的法则,不过是维持某种平衡;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无知和莽撞,才是一切灾难的源头

白细胞对入侵的病毒群起而攻之

生命的法则(之三)

病毒星球

| 立峰

- 1 -

按生物学上的分类,病毒既不算生命,但也不是非生命。这表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一条连续谱系,存在灰色地带。

虽然我们对病毒缺乏了解,但在地球生命演化的三四十亿年当中,病毒作为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始终都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与自然万物亲密合作、共同演化。可以说没有病毒,就没有自然界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更不会有现在的我们。如果说我们现在的地球是一个病毒星球,恐怕再合适不过。

但病毒实在太小了,很难被观察到,人类意识到病毒的存在,也才一百多年。常见的光学显微镜,只能看见细菌,而要观察病毒,非得要电子显微镜才行。

长久以来,我们既不知道地球上病毒的数量竟如此之多;也不了解病毒分布是如此广泛。从遥远的外太空、到深不可测的海底,从尘封百万年的天然水晶洞、到最干旱的沙漠,病毒的踪迹无处不在。

比如海洋中的每一升海水里,有大约一千亿个病毒;而一公斤海洋沉积物中,病毒的种类也多达一百万种。要知道,人类目前已知的全部动物种类,也才约一百五十万种。

虽然海洋病毒的数量巨大、种类惊人,但我们却完全不用担心下海游泳的安全,因为海洋病毒的宿主,基本上都是单细胞生物,如海藻、细菌等,极少会有病毒能够感染人或多细胞生物。

虽然科学家并不完全清楚,海洋病毒与海洋微生物之间,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大规模战争;但可以肯定的是,正因为这些微生物之间的长期博弈所形成的微妙平衡,才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气候环境、大气构成,以及多姿多彩的物种和生命。

我们的病毒星球 / 充满病毒的海洋世界

- 2 -

即便病毒的种类庞杂、无处不在,但在大多数人印象里,病毒却仅代表了疾病和死亡,这些令人沮丧的事儿。单看病毒Virus一词的拉丁语词源,它所指代的就是蛇的毒液。

但拉丁语中,Virus(vir us)却还有另一层意思,即人的精液,因为拉丁语vir表男人、us则表阳性。可见,毁灭生命或是创造生命,恰好矛盾地统一在了病毒这一个词当中。

说到这里,小伙伴们多半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病毒星球》的作者卡尔·奇默Zimmer,将地球称作是一颗病毒星球?而病毒这个古老存在,在生命演化的过程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如果不是人类动不动就被病毒引发的传染病蹂躏一番,也许普通人根本就意识不到病毒的存在,更遑论病毒在物种演化中所起的作用。但是,目前学术界却有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在地球物种演化的进程中,正是病毒、包括细菌等微生物,充当了最为关键的角色。

要解释地球生物的演化,我们还得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起,以及他关于进化的核心思想:随机变异,自然选择。

举一个栗子,在生物演化史中,动物为什么竟会演化出眼睛——这个即复杂又精密的部件呢?按照达尔文的理论,眼睛的演化必须经过如下程序:

1、起初,所有动物都没有眼睛,但一次基因复制时的偶然出错,也就是基因突变,导致某种动物体内产生了一个感光细胞;于是它从此就能感知太阳的方向,与同类相比,它便拥有了一个更适应环境的特征。这一基因便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传给后代。

2、接着经过遥遥无期的等待,当类似的基因突变再次发生,这种动物便有了拥有两个感光细胞的后代……在漫长的岁月中,无数次的偶然”被不断积累,动物们才演化出各具特色的眼睛。

然而这种演化的速度未免太过缓慢了:

1、要求发生基因突变

2、还必须是有利的突变;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基因突变是有害的)

3、然后经过一轮轮的繁殖周期,将基因传递下去;

4、再等着新一轮的基因突变。

这样的效率,也只得让数学家们频频摇头了,怎么算时间都来不及啊。

有位叫霍利的数学家说,要他相信这个,还不如去相信一场龙卷风经过废品收购站,能直接吹出一架波音747来。

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 美国生物学家

1970年,一位名叫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的美国生物学家,提出了内共生理论Endosymbiotic Theory,来解释生物的演化过程:即生物演化,并非源于自身的基因突变,而是时常去外部寻找合作。

这一全新观点,全面挑战了达尔文的随机变异、自然选择理论。这也难怪,达尔文的时代,对于细菌都知之甚少,遑论病毒?

马古利斯认为,类似细菌的原核生物(即没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之间,彼此交换遗传物质既十分频繁、也非常方便。马古利斯将其比喻为细菌之间的性交。因为性交的本质,就是彼此间交换遗传信息。因而,生物演化就好像不同生物间的恋爱、结婚,成了相互之间不断尝试、并交换组合彼此间遗传物质的过程。

比如细菌,有时抓一个线粒体放在肚子里,命令它提供能量;有时又抓个纤毛虫按在屁股上,用来增加运动能力。经过这番神操作,生物进化的效率便立刻突飞猛进、凯歌頻奏。

在一个真核生物(即动物、植物或真菌)身上,如果偶然发生了一个良好的变异,再通过一代代的繁衍,将变异传遍整个族群,大约需要100万年间。但若是病毒、细菌的基因,与宿主的基因瞬间擦出火花、完成重组,整个过程就被缩短到了几年时间。

 从原始细胞到现代细胞的进化过程
线粒体与叶绿体 均与外部生物整合而来

不得不提的是,植物细胞最重要的部分——叶绿体,并不是植物自己进化出来的,而是一个原本独立的细菌,与植物细胞发生了细胞内共生,才就此成为植物细胞的一个关键零部件。

顺便再举个栗子,人类的精子上,那个来回摇摆的尾巴,同样是共生的结果。尾巴并非靠基因突变进化而来,而是与外来的纤毛虫来了个优势互补,整合出了一条便于游动的尾巴。

所以马古利斯认为,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并非来自达尔文所说的,因偶然变异、而得到的竞争优势,而是来自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合作共生。

《细胞生命的礼赞》The Live of a cell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

- 3 -

因而,在生命产生之初,海洋病毒的基因交换过程,同样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生物的演化。比如,海洋中的藻类,之所以能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正因为吸收了病毒的DNA。

海洋聚球藻是一种海洋中存量丰富的细菌,地球约1/4的光合作用,是由这种细菌完成的。科学研究发现,这种藻类的DNA中有种重要蛋白质的基因编码,正来自于病毒。如果继续将视角拉宽,因整合病毒基因演化而来的所有生物,所制造的氧气,大约占到了地球含氧量的1/10。

而类似海洋聚球藻的生物,绝非个例。海洋中病毒和其他生物混合基因的情况十分常见。早在数十亿年前,以病毒为载体的生物间的基因转换,便在物种间普遍发生了。虽然病毒并不能留下化石,但通过对基因的分析,就不难发现,所有的生物中,都留有病毒传递基因的痕迹。

另外,海水里还有一种重要的病毒,叫噬菌体。它们在1秒内,就能对海洋细菌等微生物发起10万次进攻。这种名为噬菌体的病毒,每天都能杀死海洋中15%~40%的细菌,让广阔的海洋不至于变成一汪浑浊的细菌水

噬菌体正在对海洋细菌发起进攻

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没有病毒,就不会有如此迷人的海洋,也不会有今天的地球生命。

- 4 -

因为病毒没有新陈代谢功能,它们更像是一小团遗传物质,被包裹在蛋白质外壳里四处飘荡,等待着与特定细胞相遇后,偷偷侵入、并寄生其中。病毒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寄生于其它的细胞、或是单细胞细菌之中。

有时,病毒根据自身的遗传物质,利用宿主细胞里的能量和氨基酸原料,制造出无数新的自己,直至把宿主细胞的资源消耗殆尽后,再倾巢而出去感染、祸害更多的细胞。这便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病毒感染。

并不是所有病毒都如此极端。更多情况下,病毒为了达到繁衍目的,会把自己的基因,与宿主细胞的基因结合起来,往人家的DNA上加一段自己的DNA。于是宿主细胞的基因里,便从此带上了病毒的基因,当细胞分裂时,也会带着那一段病毒基因一起复制。这便是一种生物之间的内共生。

这种情况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被观察到。生物学家在鸡的遗传物质里,发现了禽白血病病毒的DNA。这说明鸡的祖先曾感染过禽白血病病毒,它不仅制服了病毒,还将病毒DNA结合到自己的DNA上,并传递给后代。禽白血病病毒的DNA,便成了挂在鸡DNA,这辆基因列车上的一件行李。

事实上,这种情形非常常见,比如人与其他生物体内,就存在着共同的病毒基因。这说明在遥远的演化史上,人与这些物种的共同的祖先,一定感染过此类病毒。而现代人类的基因里,带有约十万种病毒基因,占到人类基因总量的8%。如果给一个参照系的话,人所有的基因之中负责蛋白质编码的,也只占了1.2%

林恩·马古利斯声称:人,不过就是一大锅细菌病毒汤。卡尔·齐默则说:我们的基因组中,病毒泛滥。

但恰恰是这些泛滥的病毒,成就了今天的我们。比如在一亿年前,哺乳动物的祖先曾被一种病毒感染,而它的DNA,却合成了一种叫做合胞素Syncytin的蛋白质,能够帮助形成胎盘。所以,如果没有这种病毒DNA,也就不会有胎生动物的诞生。

类似例子举不胜举。本质上,生物演化不过是DNA片段的排列组合、及不断更新。而事实上,宿主生物在病毒DNA的帮助下,制造出了无数有益的基因,大大提高了演化效率,使生物更好地适应了环境。失败的物种消失了,而成功的物种则开枝散叶、繁衍后代。

如果自然界不曾有那么多四散游荡的病毒,将丰富的基因资源在不同物种间相互传递,那么现在的地球,也不可能拥有如此多姿多彩的生命形式。

在几十亿年的生命演化史中,充满了病毒留下的痕迹。也许,它有时候带来的是疾病和死亡;但在更多情况下,病毒却让生命呈现出更加生机勃勃的样子。因此,毁灭生命或者创造生命,都在病毒Virus这一个词中表达了出来。

- 5 -

那么,又有问题来了。现代社会,人们但凡说到环境,都知道要保护大自然、维护生物多样性、与各种动物植物和谐共处。但是一到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就立马感觉受到了威胁,非要赶尽杀绝、必除之而后快。于是各种消毒水、抗生素,被人们过度使用、泛滥成灾。

引发普通感冒的鼻病毒

但是微生物却无处不在,人的体表、肠道内,总是充满了各种病毒和细菌。而人的健康,也都是建立在与这些微生物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一个健康的人,其免疫系统与微生物之间,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人体内部有大量细菌是无害的,而且,很多细菌不但有益健康,甚至必不可少,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就是一种共生关系。

至于病毒,健康人的体内也有病毒,但大多相安无事。比如95%中国人的体内有“巨细胞病毒,是疱疹病毒的一种,被感染后绝大部分人没有症状,只有化验时才能发现。另外据2014年一项调查,显示103个健康女性中,就有71个携带会导致宫颈癌的HPV病毒;美国有约3000万女性携带此病毒,但是她们并不知道,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病毒并不会给人体造成伤害。

 HPV病毒

再说细菌,比如白喉杆菌,只有发生异常时,才可能对人产生伤害。还有脑膜炎病原菌,听起来吓人,但它平时只是待在人的鼻咽部,很多人都是这种病毒的携带者,一般都不会有事儿。但万一它越界进入脑膜,人和病毒就都会遭殃。

因为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平衡一旦被打破,病毒和细菌被杀死的概率,要远远大于人被微生物杀死的概率;所以,细菌也好、病毒也好,若站在它们的角度,它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与宿主和平共处。而绝大多数情况也正是如此,微生物与人不但相安无事,还常常相互帮忙、共同进化。致命、致病,只是相当罕见的情况。

再说病毒细菌这么小,能消耗我们多少资源?之所以偶尔伤害到了人,有时也是因为免疫系统的反应过激。人体内防御机制的装备完善、火力强大。白细胞、溶菌酶、血清防御素、肾上腺素,简直就像支军队。偶尔溜进个小毛贼,照理也没什么事,但过于敏感的免疫系统,却常常反应过度、火力全开。结果打死100个细胞,99个都误伤了自己。这就是所谓的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我们常见的因病毒感染、导致脏器衰竭、引发死亡的情况,多半都是由“细胞因子风暴”引起的。

骨髓腔内的白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等

- 6 -

既然病毒在自然界与人类当中如此普遍,那么可想而知,病毒并不是人类的专利,人与亲缘较近的动物,一定共享着某些病毒,而病毒残酷的一面,也正由此显现,即来自于动物病毒的大规模传染病。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流感。几乎人人得过流感,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流感来自鸟类。这种病毒开始感染的是鸟的消化道。但有很多病毒太擅长变异。一种鸟类病毒,经过几次简单的变异,就成了能够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

再如艾滋病毒,来自于西非的一种猴子,这种猴子原本携带的是SIV病毒,却独立演化成为HIV-2艾滋病毒。因为西非有捕杀猴子的习俗,一旦猎人被猴子咬伤,或屠夫处理猴子时皮肤破裂,此类病毒便由猴子传染给了人类。

2012年,沙特医生发现了一种后来被称作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怪病,导致这种病的MERS病毒,最初寄居于一种非洲的蝙蝠。但蝙蝠病毒之所以能传染给人,是因为骆驼从蝙蝠那儿感染了这种病毒,充当了病毒的二传手。

当然,最让人无法回避的,就是2003年的SARS病毒。但提到SARS,又不得不提另一种野生动物——果子狸,虽然它看起来人畜无害,但身上却可能携带SARS病毒这样的生化武器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霍洛威茨Natterson Horowitz,有本书叫《共病时代》,专门探讨了人与动物共享的疾病。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陆续爆发的传染病,大多来自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是否是人类对自然的越界侵犯,破坏了某种由来已久的平衡状态?而人类又是否该好好反思一下,应该如何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包括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

- 7 -

要知道,无论人类想要与病毒、细菌,这些微生物作战,或是去对抗大自然;输家无一列外,都将是人类。而所谓人定胜天,不过是自欺欺人。微生物不是人类的敌人,自然与生命的法则,不过是维持某种平衡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无知和莽撞,才是一切灾难的源头。

首先,人类根本无法杀死所有的病毒细菌。比如抗生素可以杀菌,但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却远快于人们找到新药的速度;而至于病毒,我们现在则完全束手无策。在微生物的领域,人类可以说所知甚少。许多人过度、盲目地杀菌消毒,却在不经意间,杀死了大量对健康有益的微生物,也破坏了人与微生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平衡。

1970年代,有本著名的科普读物叫《寂静的春天》,讲的是滥用农药杀虫剂,不料却给周围环境造成了意想不到的严重破坏;2015年马丁·布莱泽博士的著作《消失的微生物》,讲的则是现代人对于抗生素的滥用,破坏了人体内部原本分工明确、高效平衡的微生物环境,反而导致了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各种消化道疾病。而滥用抗生素,同时也导致了哮喘、肥胖、及各种过敏等一系列的现代病。

病毒和细菌对人体的入侵是常态,而绝大多数情况,它们不但无害,反而充满善意,总是渴望与宿主建立起和谐关系,因为这才是最符合它们利益的。如果它们无意间冒犯了我们,一般也都会迅速变异,让自己变得无害化。所有病毒性传染病,都是自限性疾病Self limited disease(无需治疗,靠自身免疫就能自愈的疾病),而且病毒传着传着,毒性也会大大降低。

现在的Corona Virus Pneumonia,之所以前期致死率高,一方面是病毒引发感染者因基础疾病所产生的并发症,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细胞因子风暴

但是,我们与病毒和细菌关系的改善,主要还得指望它们。总的来说,微生物比我们的免疫系统聪明许多。回望历史,细菌病毒一直都在通过快速变异、来适应人类;而人类的免疫系统,也在与微生物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懂得把握分寸,不致于总是那么反应过度。

在《病毒星球》的结尾,卡尔·齐默写道:

下一次,再有某种病毒从野生动物身上转移到人类体内,很可能还会引发大规模瘟疫,而我们却完全可能对致病病毒一无所知。 

作者写这句话,是在2015年。非常不幸,他所说的“下一次,现在却真的来了,疫情究竟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目前没有人知道。但我们眼下对这种Corona Virus,还真的就是一无所知

疫情到现在为止依然严重,我们肯定不能掉以轻心,每个人的重中之重,就做好自己的防护。但我们也不必太过悲观,过段时间,病毒一定会“聪明快速变异,产生对人类更友好的新毒株,变得越来越温和,甚至像2003年的Sars一样,一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相信这次疫情的延续时间也不会太长,希望四五月份,它们就能放过我们,赶快与人类做个了结。

2、《细胞生命的礼赞》The Live of a cell,作者: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首次出版于1974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