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这段黄河只有150多年历史,之前跟济南都不沾边

 红圈园地 2020-03-09

现在的济南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北跨大计,要把黄河变成城市内河。其实,济南拥有黄河的时间并不长,在150多年前,济南跟黄河压根就不沾边。济南乃至整个山东省的这一段黄河河道,是1885年黄河大改道之后,强夺大清河入海,之后数次决口,直到1884年黄河河堤修好之后才固定下来,也就有了山东境内现在的黄河。

山东这段黄河只有150多年历史,之前跟济南都不沾边

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一百多年前,黄河就像个人见人厌的恶魔,频繁的洪水和不停地改道,让数千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就拿黄河入海口来说,就没有固定过,据史料记载,黄河最北曾经夺过海河的河道,从天津入海;最南曾经占领淮河的河道,从苏北入海,现在的从山东东营入海,则是黄河距今最近一次改道的结果。

现在山东济南的这一段河道,是宋金时期,开挖济水故道形成的,从东平经平阴、长清、历城、济阳等地东北流入海,称北清河,后改名为大清河。在大清河之南,从济南又新开的一条河道叫小清河, 当时济南的各条小河如泺水、巨野河、绣江河等,时而北注大清河,时而注入小清河。直到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后,黄河泥沙堆积,河床高悬于平地之上,泺水等河不能入黄,泺水就演变为小清河上源。

山东这段黄河只有150多年历史,之前跟济南都不沾边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改道北流,分几股水穿过山东的腹地,当时正值清朝政府忙于对付太平军之时,无力堵塞,遂造成了黄河北徙改道大清河入海。铜瓦厢决口改道是黄河历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它结束了长达七百年黄河南流夺淮入海的局面。在随后的二十年间,黄河在铜瓦厢到山东阳谷张秋镇一带频繁移动,所到之处,遍地泽国,一直到1884年黄河堤坝修好之后,才形成了如今的河道。

稳定后的黄河,流经山东菏泽、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滨州、东营七个市,因为这些地方都遭受过黄河洪水的侵袭,所以被人们称之为“黄泛区”。

山东这段黄河只有150多年历史,之前跟济南都不沾边

这次黄河大改道,对山东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在黄河改道前,山东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是大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聊城、济宁、枣庄。当年京杭大运河是中国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以清朝为例,每年北上南下的漕运船约六七千艘,最多时可到一万艘,平均每年运输的漕粮达400万石,供京师驻军和皇室百官食用。运河漕运是维系国家生存的命脉,运河沿线的城市,也因来往不断的漕运船,商业逐步繁盛起来。

而1855年黄河的改道,直接让德州、临清、聊城变成了黄泛区,济宁以北的河段因洪水侵扰,完全阻塞,无法通行,漕运逐渐就被海运取代。

大运河漕运的衰落,直接导致周边地区经济衰落。曾经号称“天都之肘腋”的聊城和“繁华压两京”的临清,经济大幅度衰退。资料记载,“运道浅阻,日甚一日……河运遂停。停运之后,河身日渐浅涸,仅东昌(聊城)、临清间有小舟来往,商业大受影响。”后来,清政府完全放弃了漕运政策,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功能完全丧失,因漕运而兴盛的临清、德州、聊城等地经济形势全面恶化,基本上见不到商业的影子,“满目劫灰,元气不复”。

济宁以南的运河河段虽没有受到波及,但经济情况也大不如前,“八省大漕已不行,视前人所谓市杂荆吴客者,已觉其寥落”。

同样因黄河改道而没落的还有利津,作为大清河的尾闾,利津一直是山东重要的盐场,繁荣了九百多年,产量居山东各盐场之首。黄河夺大清河河道之后,因海潮大作以及改道而来的黄河屡次决口,利津盐滩淹没殆尽,至1894年,原有的480副滩池,仅剩60副幸存,盐业就此一蹶不振。

当时整个山东人民都不欢迎黄河,迫切希望“黄河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于是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会同漕运总督文彬联合上书,力主黄河复归故道从淮河入海。但黄河这个烫手的山芋,谁都不想要,江苏的人民强烈反对,尤其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强烈反对黄河恢复故道,所以黄河重走南线的计划也就无疾而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