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在11月末的随笔

 卡尔赫林 2020-03-09

写在11月末的随笔

作者:卡尔赫林

(一)

2019年,下了第一场雪。

昨夜飘了点小雪花,让我不由想起“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首歌。

2002年到现在,一晃就过了十六七年啊,时间过得可真快!

2002那时候,我在干嘛呢?刚才回想了一下,那时候我在开门诊。

不过,一晃我离开医疗队伍十多年了。那段从医经历,多少有点令人怀恋。

但往事如烟,我不想再回头了。既然离开原来的岗位,就不想再回头了。

还是面向未来吧,不走回头路!

(二)

当初脱离医疗队伍的原因,其实有很多,比较复杂吧。

把很多原因综合到一块,几经斟酌,最终我决定放弃从医,也算是忍痛割爱吧。究其原因,有如下多个方面:

那时候,十多年前,我已经洞见到:今后的医患关系会越来越紧张,从医这行越来越不好做了。

另外,就是不想跟某些人同流合污,行业内幕就不提了。

再有,从医耽误了我找老婆。因为每天生活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圈子小,平时比较忙,没时间出去社交。而日常接触的患者,大多都是老头和老太太。顾客群从5岁到85岁,但以中老年患者占主导。

还有,就是太累了,自己开门诊,啥活都得一个人干,每天都忙,工作十个小时是常事。经常是饭吃到一半儿,来了患者就得接诊。有时候一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最忙一天从早晨7点半,忙到晚上10点半。

并且,工作压力大,每天都精神紧张,虽不是如履薄冰,但也是紧绷着神经。有时还要面对故意找茬(碰瓷)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个人原因。虽然熟练掌握了专业技术,但因为技术比较陈旧不能跟上市场需求,再加上在某些方面难以进一步的突破自己。

剩下的,还有一些别的原因吧。

总之,考虑再三,我还是退出医疗队伍。

退出之后,虽然荒废了多年的心血,但却感觉如释重负和一身轻松。

一晃十多年过去,那段从医时光已成为过去,也没什么值得回忆的。

不过,也有一些故事可以讲一下。

或许,某天我会写一篇回忆往昔从医生涯的文章。

(三)

其实,我离开医疗队伍,还有非典的功劳。

2003年闹非典,确实把我吓怕了。那时候,我正开门诊,但歇业了一个多月。非典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参加了卫生局组织的应对非典的培训。

其实,当时应对非典,不需要我们这些开私人门诊的人上战场,但可以当后备队。如果真要让我们上去了,那么医疗队伍就已折损大半了。

非典期间,不害怕是假的。而从医,难免会接触一些传染病患者,所以这也是我离开医疗队伍的一大原因。

(四)

非典那阵子,确实搞得人心惶惶的。

不说别的,超市里的消毒剂和洗涤剂都脱销了。84消毒液成为了紧俏商品,在超市里根本就买不到了。

不过,我倒是从一个朋友那儿,淘换来四瓶过氧乙酸和一瓶乳酸。那朋友是开医疗用品店的,路子很广,虽然那时候消毒液特别难买,但他还是好不容易搞到了一批货。然后,就给我打电话,问我要不要,我一下就买了五瓶。

因为自己没车,公交车又不敢坐,我骑山地车往返二十里路专程跑了一趟,把消毒液带回家。

回家之后,将20%过氧乙酸原液加水稀释到一定比例,再装进喷壶里,然后就给屋里屋外喷雾消毒。除了自己家,还有隔壁邻居家,消毒工作都是由我负责的。喷雾消毒的时候,我先让屋子里的人,都躲避到别的屋子里去,然后关闭房门和窗户。我穿好白大褂,戴好帽子和口罩,拿着喷壶就开始喷雾消毒——消毒室内空气和地面,喷雾完毕就迅速退出来,然后紧闭门窗半小时以上,让药液在室内熏蒸。半小时过后,开窗通风。就这样一个屋子一个屋子的消毒,一家一家的消毒(我只负责左右邻居,别的人家没管,也管不过来)。

当时每星期至少用过氧乙酸稀释液喷雾消毒两次,都是由我一个人负责。过氧乙酸的气味,其实挺呛人,消毒完毕开窗通风过后,室内空气的味道也是酸酸的。而乳酸水溶液用于加热熏蒸,放在碟子里,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药液蒸发到屋子里,也可以消毒室内空气。因为乳酸就买了一瓶,所以我只在自己家用过。

反正,整个非典期间,我关门歇业,但也没怎么闲着,竟是负责消毒工作了。不过,更多的时间是用来看书了,却没有什么心情来写文章,倒是某天即兴写了一首《咏花》诗:

              咏 花

                   七古

花开花谢花无言,人赏人撷人有意。

不求姣容能长久,但展芳姿须臾间。

悄把人寰相点缀,未枉花农勤浇灌。

不遗余力共绽放,岂为高卑相竞妍。

怒放岂乞人赞誉,凋零何求人矜怜。

待到容枯无哀怨,何恨泥土铺残瓣。

世上若无花装点,焉有美丽在人间。

君叹花好难留住,悄把倩影印心田。

花落香销魂犹在,化作含苞相继开。

——这首诗的内涵寓意,详见《原创诗词《咏花》,内涵人生哲理》。

(五)

其实,今天并不想写什么,倒是将我为什么放弃从医,基本写清楚了。免得总有人问我。

放弃从医,也有些许无奈。主要还是因为心理压力,工作压力,还有其他一些压力。此种压力,来源于家族内部,是家族内部矛盾造成的,然后施加到我身上。在姥家这边四代从医,我是第四代唯一的继承者。

原本我也想把医学事业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但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去。不过也好,倒是当了几年医生,也实现了我儿时的心愿。

我儿时的心愿,有两个:长大了以后从医或当警察。但现在,两个心愿,一个破灭了,一个未能如愿。

现在,我也算是弃医从文吧!这样也好,因为鲁迅和契科夫都是弃医从文的,不过两位作家都是写“批判式文学”的。

而我呢,不写“批判式文学”,也不是愤世嫉俗之人,只是写点个人感悟而已。也比较低调,不想当什么意见领袖,也不想炒作自己。自2006年开博客,在网上坚持写作十余年,如果想炒作自己,或许早就火了。

但我不想出风头,再加上文笔也不好(在网络文坛滥竽充数和浑水摸鱼吧),所以坚持写了这么多年都没火,也够悲哀的。难道不是么?确实很悲哀。

不过,我并非追逐名利之人,而支撑我写作的动力,也并非是什么名利。

其实,刚开始写博客,只是因为内心之中积压了很多东西,情感无从宣泄,心里有很多话无处倾诉,也无人倾听,所以才疏泄到文字里。再加上人生经历比较复杂,遭遇了太多同龄人难以遭遇的事情,在此期间又获得了很多人生感悟,所以才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后来呢,除了宣泄个人情感之外,又开始开导他人,或记录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心得感悟。也是耐不住寂寞,不想被活得平凡无人知,也是为了争夺一点话语权,所以一晃就坚持在网上写作十余年。

这么多年过去了,写作成为了我坚持最久的个人爱好。可惜啊,写了十多年了,感觉自己的写作水平,一点都木有提高。实在惭愧。

(六)

本不想写什么,结果又啰嗦了这么多。

啰嗦,是我写东西的一大毛病。此毛病是从医时养成的,因为那时候要给患者下医嘱,告诉患者一些个人注意事项。

而每次我都是千叮咛万嘱咐的,但有时候嘱咐再三,有的患者还是不注意个人饮食。有个别患者,刚刚治疗完毕,时隔两三天,就自行返回来——其实不赖我,患者自己闯的祸,把我的嘱咐的话,都当耳旁风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返工,每次我都是对患者反复嘱咐,久而久之就落下啰嗦的毛病——说话啰嗦,写东西也啰嗦。啰嗦的毛病,沉疴多年病入膏肓,估计是没救了。

其实,简练的文章,我也能写。只是写文章的时候,总想把一些东西讲全和说透,结果写来写去的,文章搞得高大全,但内容却多少有点空洞(看我多有自知之明)。不过呢,我写的东西,大多都是自己的个人感悟,所以有时候文章空洞,是在所难免的。

但我写的文章,也并非全都是空洞的,多少也有点营养吧。虽不能答疑解惑和济世救人,但也可以或多或少的给人带来一点启示或启发。写作十余年了,粉丝虽然不多,读者群体也并不广泛,但我的文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些人的生活。这样想想,我也算是给社会发展进步,贡献了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想到这儿,多少有点成就感吧。

虽然文笔不好,但每次写东西,我都是认真的写,都是把真心真意真情融入到字里行间,也不想跟其他自媒体一样为了博眼球胡乱的编故事,或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负责任的写文章。虽没有写下什么精品华章,但也写了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而一些文章,都被网友或网站转载,也算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吧。不过,也曾在发表某篇文章后,遭遇过恶评。不过,天下写文章的,哪有不挨骂的?

我不想挨骂,所以有关的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的文章,我尽量不写。也不写对社会事件和热点人物的评论,也不去点评历史,尽量不涉政治不谈国事,所以这也是我一直没火的原因。

再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我也不想出名。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坚持写下去,看最后能坚持多久。

坚持写作十余年,没被封杀也算不错吧。

不过昨天,我的简书号:吉恩瀚棠新媒体,被简书封号了!因为我在简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什么是传销、会销、杀猪盘、庞氏骗局、消费返利骗局和投资骗局?》。不知触动了谁的神经,然后我就被简书封号了。

封就封吧。不过,以后我还真得注意了,敏感的东西尽量不写了。

其实,有些东西,写出来也不好。揭露黑幕,就断了他人的财路,还容易给自己找麻烦。所以,今后这些敏感的东西,还是不写了。

平时,也 不去关注社会阴暗面了。

再说,现在这个社会,也不需要批判,所以鲁迅和契科夫的文学作品,在当下是吃不开的,这也是我不写“批判式文学”的原因。

(七)

鲁迅和契科夫,是我在文学上的两大偶像。

2013年漂在上海的时候,我还独自去拜谒了鲁迅墓。鲁迅墓,在上海鲁迅公园(虹口公园)。

那天,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撑伞来到鲁迅墓前,收起伞,深深的三次鞠躬,然后绕墓一周瞻仰了一下。随后,我参观了鲁迅纪念馆。

从鲁迅纪念馆出来,又到了梅园。梅园是公园内一个独立的小院子,里面有很多园林盆景,还有一位朝鲜义士尹奉吉的纪念馆。

“尹奉吉于1932年4月29日,在上海虹口公园成功刺杀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被当场逮捕,同年12月押送日本,在石川县金泽日本陆军基地内壮烈就义。”

尹奉吉就义的日子是12月19日,而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时候,是2012年的同一天。确认是非常巧合,当时在纪念馆里看到尹奉吉的简介,我当时在想:或许是老天爷安排我来看望他。

在尹奉吉纪念馆,还有一件事情,让我至今都深有感触。因为当时天空下着小雨,我步入纪念馆之前,把手中的伞收起来,在门外使劲甩了几下,把水差不多甩干了,才拿着伞进到馆里面。

在我瞻仰馆内展品的时候,外面进来一群韩国游客,而那些韩国人在进馆之前,都是把雨伞直接放在门外的地上。当时我不由心头一怔,暗自感叹:人与人之间个人素质的差距,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韩国人的素质确实高啊。

当时馆内还有一个随团导演,拿着一个导游机,里面播放着韩语,有关尹奉吉个人英雄壮举的简介。虽然我一句也没听懂,但我也平静的站立在那群韩国游客的身后,混在队伍里,体验了一回当韩国人的感觉。其实也巧,我也长着一张大饼脸,那时候用的还是三星手机。但现在,我不用韩国三星了,支持国产品牌。

(八)

我于12月19号到上海,而老天又在随后的日子,安排我去拜谒尹奉吉纪念馆。或许,这一切都是我命中注定的。

而我因多种原因放弃从医,也是命中注定的吧!

人生之中,总有一些命中注定,而自己却左右不了的东西。虽然说我们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命运,但人生之中总有一些自己左右不了的东西,而我们的命运却总是被上天所左右。有点像顺口溜。

其实最近,表妹请人开了一家门诊。表妹没学过医,想请我出山——其实,也不是请我,只是在车上跟我简单说了一下。

按理说,我应该去给她帮忙。但考虑了一下,我还是不去了!

不想再回去了。

当时在车上,我听表妹说完,只说:我考虑一下啊。

虽然我没有当面回绝她,但晚上我在朋友圈里写了一些东西,也算是回复她:

已经金盆洗手十多年了,不想重操旧业。
人生路漫漫,只想追寻未来,不想回到从前。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获取新体验的过程,不想再回到熟悉的场景和氛围之中。
再说那份心已然不在了,若把过去的东西拾起来,感到力不从心啦。
毕竟十多年没干了,很难再拾起来。
其实,过去的那段将近8年的从医经历,也是对我内心的折磨,现在早已经脱离苦海,不想再去了。
以前从医将近8年,现在脱离医疗队伍10多年了,不想再回到过去。
毕竟10多年不干了,很多东西已然生疏,知识和技能都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旧的工作环境已经不能适应了。
也是厌倦了,不想再折磨自己。
不想再重温那段令人痛苦的时光。
因为过去从医,每一天都是谨慎小心生怕出错,压力山大如履薄冰。
好不容易离开了,离开了10多年了,不想再回到从前。
不管决定对与错,我决不走回头路。

——以上,这段文字,就是我在朋友圈写给表妹的。

其实,本文开头的前两个大段落,是我昨晚在朋友圈里写的,也是写给表妹看的。

然后,复制粘贴到这里,稍微改动了一下,又加写了后续的文字。

(九)

既然不想回头,就坚决不会再回头了。

虽然人生命运经常被上天左右,而这次我要自己做选择。

不管未来会经历和遭遇什么,我都不会走回头路。

我意已决,再无更改。

只有完全的放下过去,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

今天是11月30日,2019年还剩下一个月的时间——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

接下来的12月份,该干点什么呢?

抓紧时间,好好的调整一下自己,然后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020,去迎接人生中新的10年!

祝愿未来更加的美好,相信明天会更好!

作者介绍


笔名:卡尔赫林,别名:禧临笛翁,英文笔名:CarlHering,英文名:GeneHilton.

简介:自由撰稿人、自媒体人、微博影评人、专栏作家、生活艺术家、咖啡文化推广者、俄罗斯文化传播者。新浪博客元老博主、微博认证“情感博主”、“美食博主”;博客中国专栏作家,师董会专家团成员;头条号、知乎专栏、新浪看点创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