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肝熄风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3-09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30g 生赭石(扎细)15g 生龙骨(捣碎)15g 生牡蛎15g 龟甲15g 生白芍15g 玄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捣碎)6g 茵陈15g 生麦芽6g 甘草4g

【用法】水煎服。

【主治】内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党不利,或口眼渐形㖞斜,或头面如醉,甚至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醒后不能复元,肢体痿废,成为偏枯,舌红少苔者。

【证析】此方源出《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内中风证而设。其实此方所治多是中风先兆,并非已经中风,施于中风之前可以预为防范,施于中风以后可说毫无效果。所治诸证,都是血气上升太过所致。究其血液所以上升太过,是因脉管紧张,血压升高;再究脉管所以紧张,则因肾水亏损,不能涵木,脉络失濡。

何以知道血充于脑是因脉隧紧张?是从脉弦长有力知之。何以知道脉隧紧张是因阴津亏损?是从舌红少苔知之。诸证明明都是心系血脉为病,何以中医却从肝治?是因心系脉络实由肝系筋膜构成,所以应从肝治。综合上述,其基本病理是:阴津亏损→脉络失濡经脉紧张→血压上升→出现诸证。若从传统理论言之,则是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肝风上期→出现诸证。

【病机】肝阳上亢。

【治法】镇肝息风法。

【方义】五脏之气上升太过,血随气逆,上充于脑,治宜调理升降,制其亢阳。此方试图通过镇肝达到息风目的。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其意在于使血不上充。龙骨、牡蛎、白芍平肝息风,合龟甲、赭石潜阳镇逆,其意在于制其肝阳上亢。龟甲、白芍滋阴养血,玄参、天冬滋水涵木,其意在于濡润筋脉,使其和柔。赭石不仅镇肝,亦能降胃气、平冲逆,其意在于使肝阳潜藏、肾气摄纳、胃气不逆。

用药犹如用兵,不仅需要针锋相对,尤应投其所畏,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肝阳上亢,虽与肾水不能涵木直接相关,肺金不能制木亦难逃其责。故用天冬、玄参滋肺阴而清治节,肺气清肃自能制约肝木。肝为风木之脏,将军之官。治肝不宜一味潜镇,还宜顺其刚介之性,遂其条达之情。故佐楝实、茵陈、麦芽、甘草清肝热、解肝郁、缓肝急,使其俯首归依,化刚为柔。纵观全方,有从正面而治之镇肝、柔肝药物,亦有从侧面疏导之清肝、疏肝药物,有从相生而治之滋水涵木药物,亦有从相克而治之清金制木药物,结构严密,面面俱到,是故方制较佳。

以上是据原著大意释方,改作如下解释,似乎更与病机切近。血压升高,故用牛膝引血下行。血压升高是因脉隧紧张,故用龙骨、牡蛎镇静,白芍柔肝,甘草缓急。脉隧紧张是因阴津亏损,故用龟甲、白芍滋阴补血,玄参、天冬增液生津。用赭石降胃气与冲气上逆,在于调理气机升降。用楝实、茵陈、麦芽清肝、疏肝,不仅可以顺其条达之性,亦可清肝而使血藏于肝,消除血压升高另一原因。若从这一角度衡量此方结构,滋阴、解痉、清肝三类药力均嫌不足。加人生地黄、知母滋阴;地龙、钩藤解痉;黄芩、牡丹皮清热,才更臻于完善。

【应用】此方治疗高血压有一定疗效,但非所有血压升高都能使用此方,仍宜辨证施治。血压升高是血量与脉管病变。应从脉内、脉外、脉管三个方面思考。肝经有热,输出血量过多,以致血压升高,可用龙胆泻肝汤之类清其肝热,理其疏泄;血中水分太多,以致血压升高,可用真武汤、五苓散之类温阳化气,行其水湿;风寒外束,脉络收引,以致血压上升,可用解表之方疏散外邪,均非此方所宜,只有阴津亏损,导致脉络紧张而使血压升高,才可使用此方。

【歌括】

镇肝熄风龟牡龙,赭石玄麦芍天冬,

牛膝茵陈川楝草,肝阳上扰可为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