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的基础为什么是楷书?而不是草书?王羲之举了两例子,明白了 2020-02-14 13:44 学书法

 xianfengdui111 2020-03-09

不论学什么,打好基础是关键。书法的基础就是楷书。有人问为什么书法的基础不是草书?

在这我用孙过庭的书法理论解释一下,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书的基础还是楷书

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草书外表是弯弯绕绕的书法线条,而实质是以点画为基础的。而点画正是楷书的强项。学草书最后还是要绕到楷书上来。

由此可见,书法的基础是楷书,而不是草书。

明白了楷书的重要性,下面我们讲一讲怎样才能学好楷书?王羲之用正反两个例子说明好楷书怎样写?

我们先来说一下正面例子。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中说,作书须“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

这一条书法规则对所有书体都适用,楷书是书法的基础,自然是最适用不过了。王羲之是在教我们好楷书应该怎样写?

我们学楷书往往只注意到楷书点画写得好不好,像不像,而不注意楷书点画间的内在联系。

欧阳询楷书为什么写得好?不单单是楷书点画漂亮,而且是点画间筋脉相连,楷书就活了。书体有了精气神就好看,没人愿意看死气沉沉的东西,你说是吧?

我们再来说一下反面例子。还是在《笔势论十二章》,王羲之说,“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这是学楷书的反面例子。学楷书只注意到楷书的点画,而不知道楷书点画间还有呼应关系。结果是把楷书写得像一根根木棍,整齐发呆地排在一起,死气沉沉。

楷书写不好就会死气呆板

王羲之用这两个例子,一正一反,鲜明地对比出好楷书应该怎样写?楷书里有没有“筋”,能不能做到“筋脉相连”?其结果截然相反。

楷书“筋脉相连”则活,无“筋”则“状如算子”死气沉沉。

结束语:

这一篇文章,我还是在强调学楷书的方法。有的人临了一辈子楷书字帖,竟然不知道楷书点画里还有“筋”相连,岂不悲哉?

我们应该把楷书的“表”——点画,“里”——筋脉相连,都学好,才算真正学好楷书,你说是不是?

原创作者:墨虫

书法艺术文化,唐繁荣的书法,呈现了什么样的文化风采?

智永禅师

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发展全面繁荣,出现了许多名家名作。隋朝书法的代表人物为智永禅师,是我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继承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传统,能作各类字体。据传他总结了历代书法的用笔技巧,创立了“永字八法”,成为后代练习书法时的基本功。唐初著名的书法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家”。虞世南曾跟随智永禅师学习过书法,在继承二王笔风的基础上还吸取了北碑的优点,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的书法道劲潇洒、圆润秀丽、外柔内劲,体现出我国中和虚静的传统美学,深受历代书法家青睐,其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被看作楷书的典范。欧阳询的楷书与虞世南各领风强,他吸收了碑体的峭拔,较虞世南的潇酒而更为峻正,呈现出凝重稳健但又清朗自然的风格,《化度寺碑》和《九成富酸泉铭》为其晚年时苦心孤诣之经典作品。褚遂良师从虞世南,后来兼学欧阳询,将两人楷书的精髓融为一体,其书法精工细腻、飞扬灵动,是欧、虞之后唐代楷书的代表人物。

《孟法师碑》局部

褚遂良勤于笔墨,因此传世的真迹很多,例如《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薛稷的外祖父与欧、虞、褚私交甚好,因此家中有许多这些名家的书法作品。薛稷从小便开始临摹学习,主要学习褚遂良的作品,但他的书法较褚遂良更为开阔疏朗、纤瘦秀丽,自成一家。将楷书发展到登峰造极境界的书法家是颜真卿。颜真卿用心学习前代各大书法名家的作品,最初学习褚遂良,后来又师从张旭。他的楷书将初唐瘦长的字体改为方形,笔法浑厚方正、端庄雄劲,摆脱了初唐的影响,创造了新的时代风貌。

《告身帖》局部

其行草道劲有力、沉着飞扬,在二王之后开辟了行草的新气象。颜体书法充分显示出盛唐雍容壮美的气象,将时代的风貌融于自己的笔端而体现出独特的风采。颜真卿传世作品较多,楷书的代表作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此外还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东方朔画像赞》《麻姑仙坛记》等碑刻存世。颜真卿所创造的气势雄浑的“颜体”出现后逐渐取代了二王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唐之后的柳公权又开创了楷书的新貌。

《玄秘塔碑》拓本

柳公权最初学习唐初四大家,后来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并在颜体基础上另开新境,自成一家。相较于颜体的圆润浑厚,柳公权的楷书更为爽利刚劲,他创造的“柳体”骨力劲健,与颜体并称“额筋柳骨”。柳公权的代表作有《李晨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书法清媚舒展、出筋露骨,体现出盛唐之后社会的衰落气象和审美观念的转变。颜真卿和柳公权奠定了唐代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至今仍为汉字书法的典范。

《草书心经》局部

除了楷书之外,唐代的草书也有很大的发展。颜真卿的老师张旭尤其擅长狂草,他很喜欢喝酒,经常在喝醉之后到书桌前提笔成书,往往一挥而就,因此有“张颠”之称。张旭的草书潇洒磊落、雄浑健朗、变幻莫测,他在创作时往往旁若无人、如痴如醉、如癫如狂,被后人称为“草圣”。张旭的为人和书法均体现了盛唐时期的浪漫气息,他的狂草十分自由洒脱,文字几乎不可认读,书法似乎成为了抽象的绘画。

《自叙帖》局部

代表作品有《古诗四帖》《草书心经》《肚痛贴》等。与张旭齐名的草书大家还有怀素和尚,他的草书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怀索悟性极好,同时十分用功,传说他练字用坏的笔头都堆成一座小家。他同张旭一样十分喜欢喝酒,兴致一到提笔便写,因此被称为“狂僧”。他的草书在继承张旭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相比于张旭草书的狂放,怀素的草书圆转飞动、空灵剔透。怀素的墨迹甚多,中年时所作的《自叙帖》最负盛名,此帖最初舒缓飘逸,后来逐渐激情勃发,笔势越来越酣畅淋漓、放浪挥洒,在高潮处要然而止,余味无穷。张旭和怀素的草书是盛唐崇尚自由浪漫、挥洒个性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原来书法基本功不是楷书

钟繇小楷

关于书法的基本功问题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最常见的一种提法是将楷书写好了,才算基本功扎实。究其原由,大概是从古人所说的:“欲学草书,先通楷书”那里来的。古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要学草书,必须要首先通晓楷书的法理。从实践的意义上看,这句话说得非常对。因为草书(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行书)的许多法理是源自楷书的,行草书与楷书有着非常密 切的“血缘”关系。

但是这句话指的只是学楷与学行草的一种第进关系,是一种由一及二的逻辑关系,并不是说的基本功的问题。

如果依照认为“楷书是行草书的基本功”的判断的话,那么就可以认定“隶书是楷书的基本功”,“篆书是隶书的基本功”了。还可以推断成“大篆是小篆的基本功”,“甲骨是金文的基本功”了。如果再往下推,那什么又是甲骨的基本功呢?这显然不成逻辑。

《毛公鼎》拓片(局部)

另外,“楷书 写好了,才算基本功好了”的说法也非常偏颇。

如照此说来,写《毛公鼎》、《散氏盘》者肯定是没有基本功的,那时期的人根本就不知楷为何物。显然,这样的提法也是极为不科学的。往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楷书写得很好的人,行草书未必就写得好。行草书写得好的人,楷书也未必写得绝对好。

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何种字体,各自都有着本身的内在规律与方法法则,一种字体练好以后,并不意味着其它字体就可以不练而自能。这里,虽然各种字体之间和各种书体之间,有着相应的某种内在规律可以相互借鉴,但其个性的规律与法则是无法相互替代的。还可以肯定地说,专攻一家,不能取代他家,专攻一体也难以取代它体。

散氏盘铭文

那到底什么是书法的基本功呢?所以,书法的真正的基本功,是对书法三种技巧综合能力的表现,既驾驭毛笔的能力、驾驭字形的能力、驾驭墨法的能力、驾驭行气、章法的能力。简而言之,书法的基本功是:“书法家驾驭笔法、墨法、章法技巧水准的综合的能力”。

楷书是书法发展的最后结果,也是如今最为实用性的字体。在书法欣赏上,单以楷书为标准的艺术欣赏是偏颇的,学会看懂更多种字体,这样的审美鉴赏能力,这才应该是书法艺术欣赏的前提条件。有这样的认知,就会明白,一个帖临能力很强的人,远比只能把楷书写端正的人功底要高。

篆书

欣赏书法离不开对篆书的了解,篆书伴随着汉字而相应相生,对于书法艺术而言具有原创性,它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致使汉字不断规范,艺术性不断增强,由原初的实用性逐渐过渡到艺术性,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欣赏的古典美。小篆经历清代书家的不断创新,其风格由凝重、庄严、规整向自然活泼转化,最终走向独具风格的个性化,为书家注入情感打开了通道。

篆字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书体,不像楷体字有很多不同的变化,其基本组字的方法,是用点、直、弧三者,笔画粗细一致,起止都要藏锋,向左撇出的地方并不用撇,向右用捺的地方也不出捺,一概是曲笔弧线结字。

隶书

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

隶书在长期的社会性的书写实践中不断进化,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艺术内涵。到东汉中期,隶书的审美功用已经超越了实用价值,越来越显示出端庄朴厚、雄浑壮美的风采,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笔法点画、字型结构和审美风格几个方面。

图片节选(中国书法全鉴)

隶书的笔法比篆书更为丰富。从隶书基本点画的形态看,点、横、竖、撇、捺、折等笔画的形成,说明笔法已经有了规定性的要求,即在篆书用笔婉转的基础上,明显的增加了提按、藏露、转折,使得点画出现了丰富多姿的变化。其中折笔、波挑笔法的形成使其点画更加生动。

一种书体的由来,都有它孕育、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且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过渡阶段,然后才能定型.......

文字由篆到隶,前代文字学家称之为“隶变”。

图片节选(中国书法全鉴)

楷书和魏碑

楷书与其它书体相比,其主要特点有:一时形体方正,提按转折明显。二是横平竖直,笔画形态丰富。基本笔画、复合笔画的变化比篆书、隶书多。三是楷书的书写要求不仅比篆书、隶书多了许多提按连贯动作,而且有程度上的差异。孙过庭《书谱》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形;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性质。”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魏碑书法自成面目,独树一帜,而且流传甚广,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由隶书演变而来尚未成熟的楷体,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体,它上承汉隶,下开隋唐。

图片节选(中国书法全鉴)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魏碑:

第一,整体气势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精神飞动。

第二,笔法美:笔法跳跃,点画峻厚,骨法洞达,血肉丰美。

第三,结构美:意态奇逸,兴趣酣足,结构天成。

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都对魏碑进行不同的探讨,从中汲取了极丰富的养分。

行书和草书

行书虽然比较晚出,但产生不久就迅速成为书法领域最流行的字体之一。可以说,在清代以篆隶北碑为中介建立新的书法观念之前的书法传统,相当程度上是以行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因此,要真正了解书法的历史,继承书法的优秀传统,离开对行书的学习是很难深入的。

图片节选(中国书法全鉴)

点划是书法艺术形式的基础因素,用笔是形成点划的手段。特别是行楷的基础点划的轮廓、粗细、弧度等形式要素的变化范围相对较小,同一类型的点划常常要保持相对统一的形态,这是构成楷书形式体系的稳定性和严密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行书的连笔,打破了楷书笔画相对独立的特点,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划组成一个连续的书写环节,形成具有整体性的组合关系。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草书,指不论何时何体,凡是写的草率、随便的字,都可以称之为草书。如篆书盛行时代有草篆,隶书盛行时代有草隶,楷书时代有行草等。宋代张栻《南轩集》说:“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之,但写的不谨,便成草书”。

狭义的草书,是指具有一定的法度,自成系统的草写法,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书体。

唐 怀素《自叙帖》

蔡邕说:“书者,散也。预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这是在讲:书法史抒情的事。

写草字尤其是这样,如果不能“豁然心胸,略无疑滞”,是很难写出好的草书作品的。这当然要求书写者心胸开阔,性情豁达。在进行草书创作时完全投入,不受任何杂念干扰。这说来是个思想境界的问题,但不同水平的书写者,有不同的具体问题。

对正在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这套书图文并茂,通过名家的品赏指点,让学习者从枯燥的笔画练习中解脱出来,真正懂得欣赏书法的博大精深和精妙之所,从内心深处燃起对书法的浓厚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