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海曲上人 2020-03-09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汶上文庙揽胜

摄影整理:田延珅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公元前501年,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县长,中都即汶上)。孔子宰中都期间,根据实际民情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施政措施:即“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不拾遗,器不雕伪,市无二价。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四寸之棺,五寸之椁。”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一年后,在孔子治理下的古中都境内物阜民丰,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安定局面,在这期间孔子的施政管理措施得到各地诸侯的充分肯定和纷纷效仿,在中都形成的教化方法和施政理念奠定了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础。

后来鲁国统治者因孔子治理有方,政绩卓著,随先后提升其任鲁国小司空和大司寇,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当年的中都故城遗址是在汶上县次丘镇的湖口、朱庄一带。次丘因孔子得名,现当地仍有孔子讲堂、孔子沟、孔子钓鱼台、中都故邑碑、夫子履、平陆祠等建筑遗迹。

孔子为中都宰期间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从而迈出了走向鲁国政坛的第一步,这在孔子一生政治生活中至为关键。今天在汶上县城内尚存有的思圣堂、圣泽书院,也均为唐宋时代为纪念孔子宰中都而建。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汶上文庙建筑群今位于汶上县城隅首东100米、尚书路北,始建于唐朝开元十三年,后经宋、元、明、清历朝拨专款修葺扩建,逐步形成了与曲阜孔庙相比美的皇家祭祀庙祠建筑格局。

解放初,汶上县新修东门大街,文庙正门及部分建筑被拆。今尚存有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烈女祠、节孝祠等建筑,院落东西宽约一百米,南北长约二百米,占地面积约二万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汶上文庙地位显赫,是因孔子曾在这里为官。汶上文庙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也因汶上孔氏大宗户的居家变化和地位升迁。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孔子六十二代孙孔闻韶袭衍圣公,闻韶有二子,长子贞干,袭衍圣公,次子贞宁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贞干受诏入京,嘉靖皇帝为贞干子尚贤钦赐姻缘,是严嵩子世蕃之女。孔贞干内心不悦,垂首不语,但也不敢违抗圣意,违心地应下了亲事,回曲阜后将此事告诉了贞宁,贞宁愤愤地说:“吾皇皇圣裔,与奸相佞臣辈作亲成何体统?有辱圣誉之事何以为之?既如此,我欲迁先祖教化之地中都居之可也!”怒气之下徙居汶上定居,于是汶上始有孔氏大宗户。

贞宁有六子,长尚坦,次尚达,以次为尚远、尚进、尚睿、尚陛。贞干有一子尚贤,袭六十四代衍圣公,尚贤有子二,衍椿、衍柱均早卒。天启元年(1621年),嗣汶上堂兄尚坦子胤植(为避雍正帝讳改胤为衍),胤植袭六十五代衍圣公。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嗣后,尚坦兄弟六人盘膝相商谁回曲阜,尚坦愿随子一同前往,尚远、尚进亦愿同行,尚达、尚睿、尚陛愿继续留居汶上。此即是“长、三、四”返回曲阜,“二、五、六”留居汶上(后来三支中也有复返汶上者)。这便是“长、三、四,二、五、六”的由来。

留居汶上的孔氏各支各代亦有不同等级的执事官、奉祀官、世袭太常寺、世袭官、五经博士或其他封爵,共计201人。故在明清二代汶上文庙不断仿曲阜文庙形式予以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大成殿为主体的庞大建筑群,其建筑错落有致,宏伟壮观,院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民国时期犹曾小修,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省文物局拨款对大成殿和戟门等修葺一新,孔子第七十七孙孔德成先生题写了大成殿匾额,七十七孙女孔德懋女士题写了戟门匾额,并于殿内重塑孔子与四配像,重新悬挂部分匾额对联。

2015年5月以来,汶上文物部门又历经两年对孔庙建筑群原有的大成殿和戟门进行部分落架大修,对东西两侧的现代建筑进行了仿古改造,新建了碑廊,布展了以体验儒学和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国学教育内容,以孔子仁政思想打造政德教育基地。2017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文庙是历来是崇文尚礼的圣地,汶上文庙的历代修葺和建设,延续了汶上文脉,开启了汶上文运。建制以来汶上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文庙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

文庙的正阳门为棂星门。“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石质建筑。“棂星”又名天田星。《后汉书》记载,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龙宿”的左角,因为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而称门为棂星门。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棂星。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文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进入文庙,第一个古建筑为戟门(又称大成门)。戟门为五楹,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戟门这两个字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于1993年为汶上文庙提写。戟门两侧楹联为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这是由清朝雍正皇帝所提写。

门前为砖石砌的泮池,中有拱桥,在西侧原有节孝烈女二祠,东侧有名宦乡贤二祠,现已毁坏。戟门前西南侧原有李白书“壮观”碑碣,现已不知其踪,有人说是被转移到了济宁太白楼。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穿过戟门,后边即大成殿,是文庙主体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大成殿在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大成殿的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山式,殿内的匾额和对联内容与曲阜大成殿相同,门外月台两侧为东西庑,各十二间,原有孔子七十二贤及先贤、先儒牌位。殿内正中央康熙题“万世师表”。两侧楹联为乾隆题: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

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大成殿内孔老夫子塑像高3.35米,端坐在神龛之上,他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完全一副天子的仪容!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在文庙内供奉为什么是帝王像呢?这要从对孔子的褒奖说起: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打破贵族垄断知识之局面,开平民教育先河。唐玄宗开元十七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冕九族,服九章,从上公制”,以后随着孔子地位进一步升高而被确认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着的服装是《周礼》礼制中的十二章服(天子之制)。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礼运曰:“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十二章服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冕服上饰有12种纹样的服饰。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化巨人,是中华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他在政治、教育、哲学、文学、史学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传承者,晚年倾其全部精力收集古籍,著书立说,完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鸿篇巨著的编纂。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又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他主张把教育从上流社会扩大到平民阶层,同时孔子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提出了一套行为规范,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孔子的儒学思想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大成殿内两侧为孔子弟子塑像。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像左为颜回、孔伋,右为曾参、孟轲。颜回和曾参是孔子的弟子,孔伋也就是子思,是孔子孙子,孟子是子思门人的弟子。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度宗皇帝诏令以孔子的弟子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四人配祭孔子,称为“四配”。四人的封号是:兖国复圣公颜回;伋国宗圣公曾参;沂国述圣公孔伋;邹中亚圣公孟轲。“四配”是文庙受奉祀人物中仅次于孔子的人物,在“四配”后面另有雕像十二尊,称为“十二哲”,这些雕像中,除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外,都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最早得到配享殊荣的是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鲁国人,字子渊,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身未仕,一生追随孔子,与孔子亲如父子。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由于颜回仁德突出屡受老师称赞,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而在今天的曲阜还有“复圣庙”。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第二位进入配享行列的是曾参,曾参,字舆,也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曾子是著名的孝子,主张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仁孝为核心的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后世尊奉为'宗圣'。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第三位是孟子,邹人(今山东邹城东南)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受业于子思子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孟子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孟子还提出了“君轻民贵”、“性善论”等颇具影响的观点,由于孟子的思想学说,以孔子为旗帜,又相当深刻全面地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和儒家学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孔子思想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被糅和为一体,号称孔孟之道,成为儒家思想学说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与核心。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亚圣”。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最后一位是子思,即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幼年丧父,故一直与孔子一起生活,成年后曾为鲁穆公师在学术上很有建树,他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成为自己学说的核心。他宣传儒家“诚”的道德,并视之为世界的本原。孔伋深得孔子思想真传,一生除授徒外,便致力于著述,儒家经典《中庸》,即他所作。孔伋是儒家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前承孔子,后传孟子。孔伋的思想经他的门人传给孟子,孟子继承并发展,后人称为“思孟学派”。宋微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为“沂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年),被封为“沂国述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述圣”。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从这里我们知道,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学生,论辈份,孟子应该称孔子为老爷爷。孔孟应是差三辈。

殿内十二哲塑像分别是:东侧北起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有子若)。西侧北起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

十二哲其等级较四配为低,哲,即贤哲的意思。唐开元八年(720),玄宗李隆基命国学祭祀孔子,定十哲配享。后来,宋、清等朝代几经更添,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固定下来。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十二哲中卜商最为高寿,“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他提出来的。

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他提出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卜商先哲活了一百多岁,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在传播儒家学说上,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成为孔门弟子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博学笃志,传授五经,后世治五经的学者,大都认为他们的学说托之于卜商的传授;他不但学识渊博,整理和传播古代文献有着杰出的贡献,他更重视躬行实践,讲究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后人留下良好的形象;他晚年西河讲学,离群索居,继承孔子的未竟事业,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冉耕:字伯牛,继孔子之后也当过中都宰。他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他因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郓侯”,宋追封为“东平公”,后又改称“郓公”。

朱熹:世称朱文公,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千年后为宋宁宗皇帝讲学而被钦敕入哲享祀孔庙,地位比较特殊。

朱熹总结了儒家以往的思想精髓,尤其是对宋代理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建立了自成体系的官学,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被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闵子骞:中国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他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醒悟,想休掉妻子。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大成殿之后,有“明伦堂”七楹,据传有宋代大儒朱熹书“明伦堂”匾额。其稍下东西相向者有“博文”、“约礼”二斋。

民国前明伦堂为教谕、训导讲学授业之所。两斋为生员温习自修之地。斋房周围墙壁间刻有历代名贤格言甚多。左右还有神厨神庖各二楹。堂东斋之侧有一独院“启圣祠”。亦名崇圣五代祠,为供奉孔子上五代之祠。堂之西有花园一座,有各类花木及假山,幽静怡人。堂后又一院落有敬一亭,教谕和训导二宅,为县教谕训导之寓所。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据汶上文物旅游部门负责同志介绍,随着汶上文庙的对外开放,他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儒家文化内涵,一方面,围绕孔子宰中都,建设孔子讲堂和尼山学院,以创建体验儒学和传统文化的政德教育基地为平台,策划开展“德治”、“礼治”、“六艺”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参与互动性活动,打造首善之县。另一方面,他们将借助汶上文庙、关帝庙与宝相寺同在一个街区的优势,打造成集“儒释道”多种文化元素为一体的中都文化历史街区,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让文物“活”起来。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汶上文庙布展涉及的8个故事

1、老幼异食

就是对老人和小孩在饮食起居上要给予关怀照顾,吃些好的,有营养的。换言之,就是尊老爱幼。杨放晃《至圣先师孔子年谱》中记到“老幼异食”时,注云“五十异粮,六十宿肉,七十而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很具体的说到对于不同年龄的老人在饮食上有不同的内容。《论语·公治长》有一段孔子与弟子各言志的对话。子路说把自己的东西与朋友共享共用心甘情愿。颜渊说自己做了好事也不夸功。但孔子觉得这还不够。于是说出自己的主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立志要老年人过上安逸的生活,朋友信任他,少年怀念他。老人是从历史前进中过来的,他们创造了历史,创造了财富,作出了贡献,积累了经验,理应受到尊重。而年幼的人,他们是新生力量,是未来历史和财富的创造者,同样应予照顾。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2、强弱异任

即在生产劳动中,根据(身体强弱程度)能力的大小强弱各尽其能,不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孔子教弟子时分为“四科”,对弟子的愚贤鲁敏各作分析,不同对待。对劳动者更作不同的要求。要求他们进行生产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弟子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走到一看,“田畴尽异,草赖尽辟,沟洫尽治。”称赞他“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强弱异任”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劳动者在生产(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因此,“强弱异任”既是指不同体力的人干不同的活,也是指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技能。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3、男女别涂

“涂”即“途”,“男女别涂”是说男女走不同的路,此句的寓意是整顿社会秩序。孔子主张以礼治国,他梦寐以求恢复周礼。周礼的特点就是周王号令天下,各种等级分明。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四处奔走,就是整顿当时的社会秩序。

《新序》中记载了孔子整顿鲁国社会秩序的例子:有个贩羊的沈犹氏,“旦饮其羊,饱之。”然后上市卖出,“以欺市人。”羊喝了一肚子水,卖时可以增加分量,多赚钱。另一个公慎氏“有妻而淫”。在周礼盛行的鲁国,女子淫荡,正是伤风败俗,使社会不安定。还有一个慎溃氏,整日“奢侈骄佚”。不但自己不务正业,还影响别人,扰乱社会秩序。孔子一面治理,一面行教化,很快解决了三个问题。沈犹氏懂得了信义,不再饮羊骗人了;社会上正气占了上风,公慎氏妻淫荡无市场了,被公慎氏休了出去;慎溃氏在鲁国混不下去,逃出了鲁国。这些都说明孔子重视社会秩序的整顿。“男女别涂”是男女之间不得任意混淆,各安本业,各尽职守。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4、器不雕伪

就是注重产品质量,反对假冒伪劣现象,不能只注重外观包装华丽,而不注重使用的质量,不能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即是说,天下的事,并没有规定怎样干好,怎样干不好。但却有个原则,就是讲信义。“信近与义,言可复也。”所以守约合义,说话算数,才能取信于人。经商亦是如此,制造的器物粗制滥造,表里不一,以伪装骗人,就不能赢得信誉,只能以优质,以物美价廉来赢得信誉。所谓“器不雕伪”正是孔子在中都对发展经商贸易,手工业产品制造讲求信用,保证产品质量,促进经济繁荣的一项重要措施。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5、兴学育才

孔子在做中都宰政暇之余,同弟子们讲经说道,设立讲堂,贯彻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教附近百姓读书识字,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办学的先河。读书不再是富人的专利,使穷人得到读书的机会,尤受百姓的欢迎和尊重。明修《汶上县志》记载:“圣泽书院旧为讲堂,昔孔子宰中都,政暇与群弟子讲习地也。”在教学实践中,孔子实行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影响深远的教学方法。一是因材施教。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才。”孔子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给予不同的教育。二是启发教学。孔子主张“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三是教学相长。孔子提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主张“学无长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四是温故知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把“习”看成掌握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五是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表明孔子学思结合思想的名言。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6、限棺薄葬

就是针对西周以来贵族死后,棺椁越来越大,等级越来越森严繁杂,厚葬之风日盛的情况,节俭丧葬的一项措施,要求实行“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在中都实行这项节俭薄葬的措施,受到人们的欢迎,也是对当时盛行的奢靡之风的严厉打击。所谓“不封不树,因丘陵为坟”就是节约土地,反对坟墓占用大量耕地,把坟墓建在不能耕种的山丘上。不要筑大坟头,也不要在坟头上或墓两旁植树。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7、优恤鳏寡

孔子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要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社会上的老人皆能有所善终;幼儿皆能得到成长;壮者皆成为有用之人。对于少数老而无妻,少而丧夫,爹死娘亡的孤儿独子,以及那些聋、哑、盲、瘸等残疾之人,都要做适当安置,让他们舒适的生活下去。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8、路不拾遗

孔子认为社会上的一切财富,都是地上或地下生产出来的,要尽量开放利用。不能弃之不用,更不应为少数人所得。鼓励人们要多为国家和社会做有益的事,这样下去,“是故谋蔽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社会上营私舞弊的人就兴盛不起来,强盗小偷,危害社会的不法分子,也就不敢发作了,社会风气就会好起来。夜晚安眠,连大门也无需关闭,东西掉在路上,人们不会捡起据为己有。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文字资料由汶上县文物旅游局提供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孔子当县长,初仕汶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