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善事求不求回报?做了善事别人赠送礼物收不收?教化人心要不要开口就谈利益?这三个哲学话题,孔子孟子就曾经讨论过,先圣的话与众不同,值得回味。看完,留言写下你的观后感。
鲁国有一条律法,如果有鲁国人沦落他国为奴,只要你见到,并且赎回他们,那么回到鲁国后,这笔钱国家补偿,并且表彰。 孔子门下有一个弟子叫子贡,十分精明能干,他有一天经商到了别的诸候国境内,见到了一个鲁国人沦落为奴,就掏出钱来替这位鲁国人赎身,并送他回国。但子贡却并没有去鲁国官府领取补贴,这件事传开了,大家都赞扬子贡的美德,觉得他高人一等。 孔子召集众徒弟,孔子愤怒的指着子贡:我问你,怎么不领取赎人的补贴? 子贡:老师,我觉得还是算了,我又不缺这点钱,而且做好事我无私心,不要了。 孔子:你这样做,表现的高风亮节,道德出众,但事实上,就显得你君子,别人领取赎金的无耻下流的人品,而且他们自掏腰包的赎人的钱不是小数目,比不了你有钱呀,有你这样的榜样在,以后谁还会见难去救?谁还会吃亏去赎人? 子贡汗如雨下,伏地谢罪:弟子马上去领取赎人的补贴。 评语:讲道德,不是不领取补贴显得道德高尚,而应当是去领取补贴。如果讲道德就必须是亏本掏腰包,那么以后很多人谈到讲道德做好事就会色变,避的远远的。这就会让道德处于十分尴尬。 佛说: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的东西。 子路受牛故事:子路做善事接受别人的礼物,孔子十分欣慰 孔子座下还有一位弟子,叫子路,此人勇悍坚强,有大将之风范。 有一天,他路过一地,突然发现前方湖中有人在扑腾呼喊救命,分明不会水,子路马上跳入湖中,奋力把那落水之人救起,那人被救后,十分感激,把耕牛牵了过来,要送给子路。古代生产国低下,一条耕牛的价值是十分珍贵的,有时候你想借耕牛耕地就借不到,救人在子路而言是举手之劳,所以子路刚想拒绝,突然想到了老师教训子贡的话,子路狠了狠心,牵走了这头牛。 这件事,孔子知道了,他十分欣慰的对众弟子讲到:子路做的对,他做了好事,接受了别人的赠礼,这不可耻,这是应当的,他这样做了,以后别人才会扶危济困,才会勇于救人呀。 许多年以后,孟子投到了孔丘孙子的门下,他十分努力的学习,并经常求教老师孔伋。子是尊称,孔伋也经常被人尊称为孔子。 有一天,他问老师孔伋:怎样才能教化百姓? 孔伋:叫他们先得到利益,就是有利可图,否则没法教化。 孟子十分困惑:君子不是谈仁义吗?怎么现在老师你谈利益谈钱呢?这样是不是显得太低俗了。 孔伋正了正身子:我祖父曾求学于老子,仁义和利益不冲突,仁义原本就是利益。老子(道德经的作者,迷一般的人物,孔子曾求学于老子,老子后骑青牛向西出关,从此再无踪迹)曾著有《易经》,《易经》就谈到了“利者,义之和也”,意思就是利和义是统一的,二者不冲突是在一起的。又有名言“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意思就是用利益来安顿人的心身,以此来弘扬道德教化人心。谈钱很俗吗?只要谈利益往好的方面引导,才能教化百姓。 孟子顿悟,这才是大师级的讲教。后孟子被后世推崇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这三个故事见于史料,分别是子贡拒金、子路受牛、孟子问道。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认真读一读孔孟的著作,没有坏处,先贤的读物能流传深远,必有原由。你所了解的儒家,三从四德是垃圾思想,注意那并不是孔子思想,而是朱熹搞出来的研发成果,不值得推崇,儒学大师陆九渊曾经找到他辩论了许久,二人相争不下,最后陆公无奈离去。朱子是愚民思想,而孔子是让百姓明智,宋朝皇帝十分喜欢愚民思想,就立朱子为正统儒学思想,正因为后期朱子思想的妖魔化教条化儒家,禁锢了思想让华夏不断积贫积弱。真正的儒家是文武俱备的,是通晓人性的,绝不是存天理灭人欲。阳明先生后来倡导天理就是人欲,人有欲望不可耻,加以良性引导,就能教化人心,使其致良知。行善积德和获得回报不冲突,孔孟先贤提倡利与义的统一,仁义就是利益。阳明先生(王守仁,知行合一典范,以书生掌兵平叛乱受封伯爵,弟子无数,文武双全,近代唯一圣贤,这才是儒家典范)提倡天理就是人欲,有私心俗念是正常的,以良知正念引导就好,只要心怀善知善念。 微言大义,三则儒家故事,颠覆性的思想,三种情况,古人早就解答清楚了。你读后,想到了什么就说,有什么感悟,欢迎留言,自古评论出人才。关于三个故事,说出你的看法,就等你的留言了。
|
|
来自: huangyong勇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