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点我平时的经验 1. 首先谈一下对逻辑性和条理性的理解: 逻辑性,有点像是串联整段内容的主线,我们评价某些人表达没有逻辑,大都是主线的某一截断了,导致我们没法从上面的内容推理到下面的内容; 条理性,形象一点说应该就是常说的结构了。比如要论证一个事情,需要分为3点,而没一点又分为3个子点,听到这样的表述,我们都会觉得它很有条理。 2. 为什么我们表达需要有逻辑,讲条理? 因为能给人留下一个极好的印象。 逻辑思维的罗振宇曾经在节目中说过,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表达能力。 无论你如何标榜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不能高效输出,不能让别人发现,到最后都只能落下个壮志未酬,郁郁不得志的下场。 记得硕士期间每年都有年终汇报,课题组里所有人都要把自己这一年的工作用ppt的形式总结出来。每次汇报结束都能看到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对个别硕士的汇报内容特别感兴趣,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跟你探讨和交流。另一种状态就比较冷淡,甚至提的主要问题是关于ppt的格式,即便他汇报的内容已经发了很多文章,成果显著。 回看那些得到老师“宠幸”的硕士们的汇报,不难发现,听完之后,即使课题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你也能大致明白他们做了哪些工作(课题和成果),为什么做(背景),以及怎么做的(方法和手段)。这应该是让别人认可你发言的最基本要求,然而不少人都很难做到。 相信刚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也是一样,你和同事做了相同价值的工作,但是给上司留下深刻印象的,肯定是汇报清晰明了的那个。 3. 怎么做呢? 看了楼上几位高手的回答,的确收益匪浅,他们提供了很多方法,但是理论性很强,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性欠缺。 这里在楼上巨人的肩膀上用一个公式总结: 结论先行-明确论证方法-“3”原则 这些原理都来自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真的是不折不扣的表达圣经。解释一下: 1)为了让别人迅速知道你的核心论点,我们应该投其所好,提前总结好结论并在一开始就告诉对方; 2)如果我们的表达涉及“论述”,那么我们一定要提前确定论证方法,楼上也比较详细的提到了,论述方法有且只有两种:演绎和推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两种方法不能混合使用,否则表达很难让对方看到你的逻辑; 3)“3”原则很有意思,这是国外一个研究机构发现的,意思是如果你要说服别人,那么就给他举3个例子,不是2个,也不是4个,而是3个。这有点像是我们古代说的“事不过三”。 以工作汇报为例:假如上司需要我们对某个项目进行总结汇报,按照上面的流程 1)确定结论:上司肯定想第一时间知道项目进展,所以我们可以一开始就告诉他项目取得了巨大进展; 2)确定论证方法:项目之所以取得巨大进展,肯定是满足了一些条件,所以归纳更适合这个场景; 3)尽量只提供3个原因去支持论点,然后每个原因可以再列举3个例子去进一步论证。 相信这样的表达,一定兼备逻辑性和条理性的。 |
|
来自: 如意os0da8k8ze >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