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症状,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湖心书馆 2020-03-09

作者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临床药理研究室主任司天梅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肺炎疫情不断升级,影响人们生活的不仅是病毒,还有恐慌。无论是身处飓风的中心,还是外围防守,多数人神经紧绷,时刻关注着疫情的最新情况。

疑似患者是指出现与新冠肺炎非常相似的临床表现,如发热、乏力、咳嗽、气促等症状,但尚未确诊的人群。疑似患者目前面临着包括身体不适、确诊、治疗、交通等困难; 等待期间的不确定感和紧张感。在巨大压力下,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心身问题。

疑似患者常见心身变化

思维改变

疑似患者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不确定感,面临是不是新冠肺炎、会不会加重或康复、家人会不会被感染等一系列不确定的问题。人们往往会急切地寻求确定性的答案,同时又不断怀疑,焦虑感不断增强。

焦虑、恐惧会导致注意范围狭窄,不由自主地过度关注负面信息,特别是一些情绪化的和个人化的信息,并把危险扩大和灾难化。部分患者还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后悔,可能出现“我当时不该……!我拖累了家人!”等想法。

情绪改变

应激状态下,所有的情绪都可能出现。最常见的就是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精神上过度担心、极易往坏处想,思虑过多、犹豫不决。有些人还会出悲观、沮丧、心情沉重、情绪低落等抑郁情绪。部分人表现为过度敏感,急躁易怒。

行为改变

在焦虑、恐惧下常见的反应有过度敏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过度紧张不安,有很多负面联想、猜测; 过度防护,抢购囤积消毒水、酒精,反复洗手,戴 6层口罩等;消极,不愿说话,沉闷;急躁易怒、发脾气,对他人和社会不满,有攻击行为。

躯体症状

焦虑、恐惧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可能促使呼吸困难、乏力等原有症状加重,并出现心慌、气短、尿频等新症状。躯体不适会加重焦虑、恐惧,焦虑、恐惧又会加重躯体不适,陷入恶性循环。部分患者出现失眠、多梦,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等表现。

疑似患者常见心理障碍

疑似患者在被告知病情时,往往会经历艰难的心理过程,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过程。大部分人会在短时间内缓解,严重者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障碍。

急性应激反应在受到严重的精神刺激后出现的急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狭窄,讲话没有条理,前言不搭后语,答非所问; 表情茫然、情感麻木,有些人会出现焦虑、惊恐和情感爆发; 动作比较迟缓等。一般持续时间比较短。

惊恐障碍

又称发作性焦虑 / 急性焦虑,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表现为严重的窒息感、濒死感和精神失控感,患者惊恐万状、四处呼救,伴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胸痛、心慌、呼吸困难、窒息感、头晕、全身发抖等。惊恐障碍往往起病急,持续时间短。

广泛性焦虑障碍

慢性持续的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显著紧张不安和担心,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主要表现为:经常出现过度焦虑,如精神上过度担心不安、提心吊胆,极易往坏处想,惶惶不可终日;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心慌、胸闷气短、尿频等;运动性不安,来回走动、搓手顿足,疼痛、头痛;可合并疲劳、抑郁、强迫、惊恐发作等。

疑病症

长期担心或相信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反复叙述躯体不适,反复多次就医,阴性结果也不能打消顾虑,常伴有焦虑和抑郁。

面对疫情,精神心理工作者为疑似患者提供的几点建议对疾病正确的认知:

焦虑常常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不确定性越大,焦虑恐慌的感觉就会越明显。在疫情爆发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通过官方的、正式权威的渠道去全面了解肺炎的有关信息,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这有助于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稳定。对于疾病信息的了解,并不是越多越好。承载过多负性的信息,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对人产生消极影响。

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

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负性情绪。疑似患者隔离时最常见的紧张恐惧、无能为力感、自责和后悔……、躯体症状等, 我们应该了解到“这是正常的”,不必为自己这些反应过分紧张。

积极改变认知

疫情下有两类认知不可取:一种是面对疫情无所谓,认为新冠肺炎离自己很远,用不着采取防护措施; 另一种是面对疫情时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认为自己已经被感染了, 因而惶惶不可终日, 影响睡眠及饮食。

当前疫情下,“谈疫色变”或盲目乐观都不可取,疑似患者人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

相信科学,相信此前的成功经验,即理性心态。无论这次是否比非典更严重,我们要相信疾病本身发病机理是清楚的,专家队伍是权威可信的。虽然困难大,但经验也多,资源更多。根据专家和政府的建议采取必要措施,正常居家生活,就是我们对国家做的最大贡献了。做我们能做到的。对于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就安心的放下。

拥有自尊自信的心态

2003 年“非典” 、2008 年汶川地震这么多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灾难中华民族都战胜了。我们要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世界上数一数二执行力强、效率高的执政机构。危机来临,既要民主监督,更要团结一致,不消极抱怨,积极乐观,此即自尊自信。

建立“此刻安全感”

我们想要好消息,想听到有对症的药物、可预防的疫苗,还想听到这种病可以治疗,想听到这个疫情得到控制了。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不让危机事件发生,疫情下绝对的安全感不存在,但我们可以试想此刻以下七方面是否有一些现实能让我们感觉安全?

1. 在此刻,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一段安全的情感关系?伴侣,亲人,或者其他?

2. 在此刻,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一些安全的躯体感受?就好像我们还可以呼吸;我们还可以支配我们的身体肌肉;我们还可以看见、听见;我们也还可以说话。

3. 在此刻,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一些安全的环境?就好像太阳照常会升起;雨水照常会滴落。

4. 在此刻,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一些安全的社会资源?比如我们有一些保险;而关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社会各方面也都积极响应和支援。

5. 在此刻,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一些对经济支配的安全?比如我们的存款,或许不多,但是还有;比如我们的经济收入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但并没有完全失去。

6. 在此刻,我们是否能感受到自由的安全?就好像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有一定自由的空间,并且在将来会拥有更多。

7. 在此刻,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一些人际关系的安全?我们的朋友、同事、同学,我们愿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打开手机联系他们。

当然,我们要明白,被隔离时身边人对我们的刻意疏远和回避,并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和疾病。隔离给生活带来了不便,但是隔离更好地保护了每一个人,这是一种与病毒抗争的必要合理的措施,是自己在为这场与肺炎的抗争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关于积极的生活方式,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正确宣泄情绪。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学会正确的表达。可以向身边的家人或朋友倾诉,甚至必要的时候一个人大哭一场也可以帮助情绪的宣泄。

千万不要认为哭泣是懦弱的表现,流泪的同时本身就是情绪的宣泄和放松,对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多的好处。

尽量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

每人都需要有目标,这样才会有存在感与价值感。虽然进行隔离,但是仍需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尽可能给生活制定一些“抓手”,比如每天早上8点吃早饭或下午15点做10分钟运动。这些生活中的小秩序能够帮助我们面对绝大多数失控的情绪。居家隔离人群可以:唱歌、听戏曲、练歌,比如全民K歌,在家一个人就能实现;养花种草,种点小菜,阳台和院子都可以,打发时间又锻炼身体,而且有成就感;学烹饪,做美食,也是小有成就感的;文艺点的人,可以学琴棋书画,网上有各种兴趣爱好群,可以交流。居家打太极,早晚一次,运动改善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让你自己慢下来缓解焦虑:深呼吸,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放在你的腹部;吸气,腹部鼓起体会气流进入你身体,带动你的腹部鼓起的感觉;根据你能承受的程度停留几秒;然后呼气,腹部收缩,体会气流离开身体;感受你的腹壁和后背靠在一起的感觉。就这样吸气、呼气,反复习练到5轮,随时都可进行练习。

当以上的建议无法让您的内心平静,或者仍然有不良情绪对你造成困扰时,千万不要觉得自责和羞愧。这时最好的选择是及时寻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帮助,也可通过心理援助热线进行咨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紧急汇总更新了目前以各省公立精神卫生机构和精防机构为主开通的300余条免费心理援助热线由专业人员针对您的情况进行调节和干预,请相信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您一定可以走过这段困难。

疫情面前,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希望上述建议能给您带来一丝丝帮助或安慰。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抗击疫情。我们身在暗夜,终能迎来曙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