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马扎,听故事】丁汝昌轶事六则

 九成书道 2020-03-09

丁汝昌图片

北洋海军时期的刘公岛全貌,其正面为铁码头

北洋海军提督署正门


时人所绘丁汝昌拒降自杀的情景

丁汝昌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提督。他一介农民,可是凭着自身的素质,先陆军而后海军,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将;他近乎文盲,可一生勤奋好学,诗书皆能,满篇华章……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他率领北洋海军广大爱国将士英勇作战,屡挫强敌。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在舰队腹背受敌、援军无望的危难时刻,他不为敌人的利诱所动,也不惧民族败类的威逼,宁死不降,以身殉国,保持了中国军人的气节和尊严,但也成为甲午战败的替罪羊,生前屡遭罢黜,死后戴罪未恤。丁汝昌是个传奇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悲剧人物。斯人已逝近二百年,今天撷取他的几段轶事,以便更直观、更全面了解其鲜为人知的一面,以此缅怀这位有着民族气节且又饱受争议的爱国主义将领。

少年太平军

咸丰四年(1854年)早春,丁汝昌在塘埂上干农活,有一牵骆驼的北方客人从塘埂上经过,戏说塘里有一好大“红顶子”,意思说塘里要出做官的人。有一伙伴竟做了个泥顶子向丁汝昌头上一盖,戏弄丁汝昌说“我送个红顶子给你”,众人哄堂大笑,丁汝昌性起,说“我将这根扁担撂向空中,扁担如果站着,我就去参军”。说着,丁汝昌将自己的扁担撂向天空,扁担落地果然站立着,直插在泥塘中,众人皆欢呼不已。丁汝昌参军之意遂决。由于当时太平军与庐江团练为争夺庐江城攻守激烈,互有胜负,丁汝昌并没有机会参军。这年农历八月,太平军调集3万人马击毙团练头目吴廷香,才在庐江站稳了脚跟,丁汝昌于是成为太平军一员。

清代诗人陈诗在其编修的《庐江文献初编:丁汝昌传》中记载:“咸丰荒旱,(丁汝昌)父母亦逝。太平军过庐邑,掠人入伍。汝昌被掠,从至皖城(安庆)。与同馆者则桐城程忠烈学启也。倾怀效能,意气相得”。这就是说,丁汝昌决意参军,是想参加清军,以遂“立功名带红顶”的愿望,不料却被太平军掠至皖城,成为少年太平军的一员,成为程学启的部下,并常年在皖城驻防。

钉(丁)不能在炉(庐)

同治三年(1864),丁汝昌将家室迁居至巢湖汪郎中村。这一年正好是其先祖迁至庐江500年。这不是巧合,而是丁汝昌精心安排的。虽没有可靠的文献来证明丁汝昌迁居的原因,但一般的说法是“大将当避地名”,为避“钉(丁)不能在炉(庐)”之讳,举家迁出庐江,择地建府。由于丁汝昌正效力军营,无暇顾及迁居之事,由其原配夫人钱氏及堂兄丁先远一手操办。也仅有丁汝昌夫妇及其儿子代龄、代禧,以及堂兄丁先远及其子代祺,因而至今丁氏后人在汪郎中村仅有几户人家。

津门拜相

光绪三年(1877),丁汝昌罢职归家,在老家愁眉不展,接到朝廷兵部来电,命令丁汝昌立即“送部引见”,军前听命,“奉旨发往甘肃差遣”。丁汝昌心里很不是滋味。丁汝昌去天津拜访老上司、同乡、直隶总督李鸿章。一来征求他的意见,二来是否能托李鸿章另谋新职。李鸿章说:现正筹建北洋海军,苦于没有统帅,你若能到英国学习海军,等到毕业归来,就让你来做北洋海军统帅。丁汝昌谨遵命。几天后,李鸿章向朝廷上折:丁汝昌回籍筹资,行至天津,旧伤复发,呈请兵部暂缓其到甘肃任职。于是在李鸿章的斡旋下,丁汝昌免赴西北,暂留天津,历史就这样又一次改变了丁汝昌的命运,从此丁汝昌与北洋海军联系在一起。

戴罪归葬

丁汝昌在日军围困刘公岛之先,已请木工打好一口八尺长的棺材,是用一截整木头挖成,据说还亲自躺在里面试了大小。刘公岛失陷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素敬丁汝昌为人,在1895年2月17日占领刘公岛的当天下午,特许“康济”舰载丁汝昌等人灵柩驶往烟台。丁汝昌等人灵柩被寄放在广仁堂。德国、英国等舰队司令、提督、领事等前往吊唁、慰问。由于朝廷“毋庸议恤”,丁汝昌便成为整个甲午战争替罪羊。丁汝昌灵柩由其子丁代禧护送,运回巢湖汪郎中村。魏夫人痛不欲生,吞金殉夫而亡。直到宣统二年三月十六日(1910年4月25日),以“力竭捐躯,情节可怜”,开复丁汝昌原衔;与魏夫人灵柩安葬于无为县严桥小鸡山,与原葬于此地的钱夫人、徐夫人合墓相毗邻。

英灵慰藉

丁汝昌于宣统二年三月十六日谕旨开复原衔后,家乡人民奔走相告,自费请戏班子唱戏庆贺。当时有一武生演员,为了再现丁汝昌骁勇善战、勇斗顽敌的英勇气概,竟穿戴丁汝昌当年的铜盔、铠甲登台演出,整套着装40多斤。由于体力透支,这位演员演了七天后,竟过劳而亡,足见乡人对先贤的爱戴敬仰之情。

1934年5月,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到陈设丁汝昌、邓世昌牌位的威海环翠楼登临凭吊,写了这样一幅楹联:

劲节励冰霜 对万顷碧涛 凭此丹心垂世教

登临余感慨 望中原戎马 擎将热泪拜先贤

上世纪80年代放映电影《甲午风云》,汪郎中村村民买了一大箩筐鞭炮燃放,借此表达对丁汝昌的敬仰之情。

1979年,邓小平访问日本时,日本友人曾向他问到丁汝昌纪念馆、墓地及后裔情况,此后国家开始重视刘公岛的保护利用。

安徽省十分重视丁汝昌墓的修复,于1986年拨专款进行修缮。2000年丁汝昌墓还被列入“无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诗书远播

丁汝昌只念了三年私塾,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丁汝昌肯钻研自学,即便是在戎马倥偬岁月,其学仍不稍怠。关于丁汝昌诗歌,还有一段佳话。1891年6月26日,丁汝昌带“定远”、“镇远”等6舰出访日本,分别到达日本的神户、横滨、马关等地。7月9日,日本天皇接见了丁汝昌及各舰管带。7月10日,丁汝昌率各舰将领参加日本外相在东京红叶馆设立的宴会,与日本著名诗人宫岛诚一郎作诗唱答,成为诗友。1895年2月,宫岛诚一郎得知丁汝昌殉国,写下了《乙未二月十七日闻丁汝昌提督之死》一诗:“同和车书防外伪侮,敢夸砥柱作中流。当年深契非徒事,犹记连吟红叶楼”。诗中流露出诗人对丁汝昌的怀念之情,同时也道出了一些反对日本侵华有正义感的日本人士的心声。其中引用的“敢夸砥柱作中流”的诗句就是丁汝昌写给宫岛诚一郎诗中的一句。

丁汝昌书法艺术造诣也很高。丁公好文墨,历海军数年,下笔裕如,能草露布。其书信牍、函稿,多以行楷为之,字则刚劲不刻板。其书大字笔力遒劲,劲气内敛,循规入矩,清秀利落。日本人占领刘公岛时,从丁汝昌寓所内获得丁汝昌致戴宗骞的书信数封,因钦其忠义,用铜片印成一册,名曰《丁汝昌遗墨》,大鸟圭介为之跋语,极称道其为人。桐城吴汝纶于光绪末年游历日本,日人出此册求题,吴汝纶乃题诗一首刊于集后,于是丁汝昌书法在日本广为传播。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墨迹·清代部分》收录丁汝昌大字书写楹联一幅“万里浮槎九垓振袂,三山策杖五岳图形”。(作者:彭均胜 史丰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