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亮,字敬儒。北魏清河郡东武城崔家庄(今河北省故城县军屯镇关庙村西北)人,为北魏清河崔氏门阀士族青州房的代表人物,为魏中尉崔琰的后人。高祖崔谅,为北燕慕容垂车骑属。曾祖崔辑,南徒青州,仕刘宋泰山太守。祖父崔修之,任清河太守。父亲崔元孙仕刘宋朝廷的尚书郎,时青州刺史沈文秀反叛,朝廷派崔元孙讨伐沈文秀,被沈文秀所杀,母亲房氏带着崔亮到历城投奔叔祖崔道固。北魏献文帝攻占刘宋靑、齐二州,徒为平齐民,迁桑干河流域。崔亮十岁又依靠叔父崔幼孙。家境贫寒,以租书为业。
陇西李冲当朝任事,在朝廷掌握大权,崔亮的从兄崔光投靠于他。对从弟崔亮说,“你怎么能长久的和笔墨纸砚打交道,而不去依附于李冲呢?他家里有很多书,借此机会还可以读书。”崔亮道,“弱弟幼妹在家忍饥受寒,我怎么丢下他们,独自一人去享受温饱呢?这样,我可以到市场去看书,安能去他们家看他们的脸色呢!”崔光把崔亮的话告诉了李冲,李冲召见崔亮,对他说“我发现你的先人写了一篇《相命论》,读了这篇文章,会使人不再产生受利用或受迫使的想法。我把这篇文章丢了,你还能记得吗?”崔亮即为李冲诵之,涕泪齐下,且声音和韵律都不改变。李冲惊奇崔亮的才学和品格,迎接崔亮为李冲家的馆客。遂对其侄子李彦说,“崔光宽厚静雅,你应该和他交朋友,崔亮清峻透彻,你应该敬重他。这两个人将来会大有作为的。”不久,李冲举荐崔亮为中书博士,转任意郎。不久又迁任尚书二千石郎。
孝文帝迁都洛阳,想改革旧制,重新选拔官吏。对群臣说,你们给我推荐一名吏部郎,一定要才学和声望都要合适,只给你们三天的时间。只过了一天,孝文帝又对大家说,我已经得到了吏部郎的人选,不烦劳你们了。遂征召崔亮为吏部郎,不久任太子中舍人,迁中书侍郎,兼尚书左丞。他虽然在朝廷担任显耀的职位,但妻子仍然亲自料理舂米做饭一类的家务。孝文帝听说后,称赞崔亮的清贫,更加赏识他的品行,诏带野王令。
等到宣武帝亲政,任崔亮为黄门侍郎,仍然兼任吏部郎,被封为青州大中正。崔亮在吏部任职近十年,廉洁谨慎,明于决断,为吏部尚书郭祚所器重。他常说“不是崔郎中圈选的职官,就不予办理。”后来崔亮调任散骑常侍,仍为黄门侍郎。又升任度支尚书,兼御史中尉。北魏朝廷自迁都洛阳以后,向四方开疆拓土,又营造洛阳城,费用很大。崔亮任度支尚书,订立规章制度,每年节省开支数以亿计。崔亮又建议开挖汴河、蔡河两条渠,开通与边境的交通航运。至此,朝廷中的大小事情都依赖崔亮。徐州刺史元日丙为政无方,引起地方骚乱,朝廷命崔亮前去安抚,崔亮到达徐州调查民情,核实元日丙为政之过,奏报朝廷,以元日丙之罪当处大辟,以正效尤。同时,对地方士绅、百姓进行慰问安抚,民情很快就平静了。
崔亮在任安西将军,雍州刺史时,雍州城北面的渭水因水浅不能通船,行人因此受到阻隔。崔亮对属僚讲,过去魏晋秦州刺史杜预在黄河上建设富平津大桥,更何况渭水比黄河的水文条件要好,魏晋时期,这里又架起过桥梁,我决定在渭水营造桥梁。大家都说,渭水太浅,不能架设浮桥;河水泛滥不定,无法埋设柱桩,恐怕是难以造桥。崔亮道,过去秦人居咸阳,曾在渭水上架桥,以像阁道,是以柱为桥。我唯一考虑的是如何得到长柱而已。适逢天降大雨,洪水暴涨,漂来长木数百根,藉此为用,桥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仍叫“崔公桥”。崔亮公正廉洁,敏于决断,所任官职都很称职,三辅之地的官民都佩服他的德政。宣武帝嘉奖他,诏赐衣马被褥,又将他的女儿纳为九嫔,征为太常卿,掌管吏部事。
孝明帝初年,任定州刺史,朝廷命他为镇南将军,督促各路兵马讨伐南梁左游击将军赵祖悦,因立战功,进号为镇北将军。不久,任殿中尚书,又迁吏部尚书。时正处于张彝因二子张仲偊上书朝廷,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清品,被羽林军害死后不久,灵太后下令,武官可以依靠资历入选为官。当时,官员空缺很少,而应选的人很多。前任吏部尚书李韶根据常例选拔人才,录用的人很少,自然引起百姓的怨忿。崔亮奏请朝廷订立新的进仕标准和准则,适应新的形势。于是出台崔亮创的“停年格”制,即录用朝廷官吏,不分贤愚,专以资历取官。自此,贤愚同时为官,泾渭不分。后来继任吏部尚书甄琛、元修义、城阳王元徽认为崔亮的办法比较有利,相继执行。北魏失去人才,从崔亮开始。
崔亮的“停年格”制虽然不是科学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是在北魏孝明帝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官和武官之间的矛盾,对稳定孝明帝初年的政治局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崔亮在北魏的政治舞台上,数年之中官位显赫,在朝廷出现问题的节点,崔亮总是以他的智慧和手段,使朝廷危机迎刃而解。在转任尚书仆射,加散骑常侍时,因痈疽发于脊背,孝明帝派内侍看望他。崔亮遂上表请辞仆射职务,孝明帝没有准奏。不久,崔亮就去世了。崔亮逝世后,孝明帝诏给东园秘器,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号“贞烈”。
崔亮在雍州时读《杜预传》,记载他做了八盘石磨,称赞石磨对百姓有益。崔亮便教人做石碾。他任仆射后,奏请朝廷在张坊桥东堤的谷水建造石磨数十盘,劳动效率提高十倍,国用便之,方便了当地的百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