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祖思仕齐,为青、冀二州刺史,在政清勤,而廉卑下士,常悬一蒲鞭,而未尝用。去任之日,士人思之,为其立祠。就是说,崔祖思在南朝齐国做青州、冀州刺史时,为政清廉,教育引导下级官吏,廉洁从政,常在衙门悬挂一条蒲鞭,警示大家,但从来没有用过。后来崔祖思死于任上,百姓怀念他,于是立祠来纪念他。这是张岱著《夜航船》郡守对崔祖思为政的记载。
崔祖思,字敬元,南北朝时期清河郡东武城崔家庄(今河北省故城县军屯镇关庙村西北)人,崔家庄后称“崔庙村”,为故城县武城古村落群“五庙”之一。崔祖思是南北朝时期崔氏门阀士族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曹魏时期崔琰的七世孙,祖父崔湮,在宋任冀州刺史,父亲崔僧护,州里秀才。崔祖思年少时就有志气,喜欢读史书,十八岁被州里征为主薄,后为都昌令。曾与刺史刘怀珍一起到尧庙祭神,庙里有苏侯的像。刘怀珍说,唐尧是圣人,而庙里却有苏侯神这样的杂神和唐尧圣人一起接受祭祀是不符合礼数的,我想按礼数把苏侯神请出去,你看如何?崔祖思道,刘使君若是按礼数清理尧庙,就像当年尧舜清理流放混沌、穷奇、梼杌、饕餮四凶一样!于是,刘刺史派人把尧庙中的杂神统统清理出去。
崔祖思一向崇拜萧道成,听说萧道成在淮阴集结,就带领自己的心腹来投奔、依附萧道成。萧道成也非常信任崔祖思,征为上辅国主薄。崔祖思亲侍齐高帝周围,参与谋议。官拜奉朝请,安成王抚军行参军,员外正员郎,冀州中正。南朝刘宋初期议封萧道成为梁公,想以“梁”为其号,崔祖思上报萧道成,当时,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谶语“金刀利刃齐刈之”,应顺应天意,以“齐”为号,萧道成听从了崔祖思的建议。崔祖思由相国从事中郎提升为齐国内史。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任给事中、黄门侍郎。
齐武帝萧赜即位,崔祖思上书启陈政事,从九个方面阐述为政之道。崔祖思为政的九个论题,对后世治国安邦意义深远。
兴办教育,“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世不习学,民罔志义,悖竞因斯而兴,祸乱是焉而作。”“宜大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成为历代国家管理者不变的基础性话题,也是千百年来治国安邦者经验性的总结
。
勤俭节约,“历观帝王,未尝不以约素兴,侈丽亡也。伏惟陛下,体唐城俭,踵虞为朴。”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代,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全国上下形成俭朴之风,对积累社会财富,增重国家体量,厚重国家基实意义重大。这往往是某个历史时期社会断代兴旺发达的标志。
重视律法,“宪律之重,由来尚矣。”“实宜清置廷尉,茂减三官,寺丞狱主,弥重其选,研习律令,删除繁苛。诏狱及两县,一月三讯,观貌察情,欺枉必达。”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在急剧变化了的严峻形势面前,积极地以法律的强制力为先导、后盾,成为这一时期法律发展的社会动因。以法律的强制力来维系社会的平衡,成为这一时期志士阶层的治国追求。
礼乐的有机统一,“乐者动天地,感鬼神,正情性,立人伦,其义大矣。”“拨邪归道,莫若罢杂伎,王庭唯置钟簴、羽戚、登歌而已。如此,则官充给养,国反淳风矣。”中国被认为是“礼乐之邦”,以礼和乐来安邦治国,历经千百年的历程。礼是当时社会的规范、制度所代表的社会政治等级秩序,乐则是当时最主要的文艺形式的教育手段,其功能就是灌输礼的意识和保障礼的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发展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礼与乐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社会和谐。二者不可偏废。一旦承担灌输、保障、教育功能的因素,超越了当时的社会规范所体现社会等级秩序,其后果是影响社会公平,滞后社会进步与发展。
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论儒者以德化为本,谈法者以刻削为体。道教治世之粱肉,刑宪乱世之药石。故以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风霜。是以有耻且格,敬让之枢纽,令行禁止,为国之关键。”“然则天下治者,赏罚而已矣。赏不事丰,所病之不均。罚不在重,所困之不当。”“将令见罚者宠习之臣,受赏者仇雠之士,戳一人而万国惧,赏匹夫而四海悦。”对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道德教化是根本,而律法之治是治病良药。通过教与治的统一,使民众知耻而遵守秩序,敬畏朝廷,令行禁止,是为国之关键,这就是世界观。而赏罚分明,赏罚不分亲疏,以达到万国惧、四海悦的目的,这就是方法论。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是国泰民安的理想境界。
简役敦民,开田广稼。“籍税以厚国。国虚民贫。广田以实廪,国富民赡。”“宜简役敦民,开田广稼。”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面对当时士族豪强大量兼并土地,大批失地农民沦落为奴的现实,尖锐的指出,如果再按旧的赋税制度,收其“籍税”来增加收入,只能“国虚民穷”。崔祖思完整地提出了“开田广稼、简役敦民”的理念,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赋税改革——隋唐“两税法”奠定了基础。
秉直述事,杜绝褒谀。“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故君举必书,尽直笔而不污。上无妄动,知如丝之成纶。”在这里,崔祖思提出了直述历史,不夸张和掩饰事件,述其真相。故而对君主有警示、劝诫的作用,发挥笔谏的影响。
发挥谏官的作用,规范朝廷权力的正常运行。明确“废谏官,则听纳靡依。”通过谏官使朝廷广开言路,把民间舆情便捷的传入统治者耳中。这对形成开明的政治风气,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巩固统治者的地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招贤纳士,用而不疑。“夫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今诚重郭隗而招剧辛,任鲍叔以求夷吾,则天下之士,不待召而自至矣。”崔祖思这九个论题,涉及治理国家的各个层面,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治国政策连续性和成熟性,为隋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高帝敬重崔祖思的才能,遂拜为宁朔将军,冠军司马,领齐郡太守,所任其他官职不变。建元二年,进号征虏将军,仍兼任青、冀二州刺史。崔祖思为政清正、勤勉,且谦卑下士,所治之地得民众拥戴,高帝更加敬重他。没多久,崔祖思死于任上。高帝非常悲痛,叹息道,“我方欲用祖思,不幸,可惜!”诏赠钱三万,布五十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