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贵妃是红颜误国?晚唐诗人一首诗为其“翻案”,28字有理有据

 江山携手 2020-03-10

不同的时代,文学表达的形式和内容也都有很大的差别。

盛唐诗歌我们都看得到它的华美、它的积极向上。而到了晚唐时期,诗人则是更多地借助诗歌发出议论,把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融入到诗歌当中。虽然没有了诗歌原本应有的抒情的韵味,但是却也看得出唐末的诗歌正在力争走出一条新路来。

比如今天我们所谈到的这一首唐诗就是如此,全文只有28个字,其实就像是一篇驳论文,发人深省。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这首古诗就是唐代罗隐的《西施》,写于晚唐时期,是一首怀古题材的唐诗。

不过细细读来,和一般的怀古唐诗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比如李白写“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又比如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显然抒情的意味更加浓厚。借助鹧鸪鸟、燕子来反映古今时代的变迁,来表达诗人对于历史长河的感慨。

然而到了罗隐笔下,就不一样了。

但这一首唐诗抒发了春秋时的一些事情,然而诗人选取的角度比较新颖。因为他没有写什么景色,也没有通过古今的对比来增强诗歌的抒情意味,而是采用说理的方式,对于当时整个社会上普遍流行的“红颜误国,红颜祸水”的观点进行了驳斥。

从烽火戏诸侯开始,中国文化当中就有很多的关于红颜祸水的言论。但是反对这一言论的观点也是不绝于耳,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驳斥。今天我们能够客观地看待,把亡国的原因归结于女人身上,显然是不客观的。按照矛盾论的说法,一个王朝的灭亡分为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而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

至于红颜祸水,顶多算是一个外部因素而已。

诗歌的一开始,诗人就把目光投向了两千多年前的吴越争霸时代。“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也就是说,国家兴亡衰败是有其定然规律的,吴国人何苦埋怨西施让他们国破家亡?

根据历史有关的记载,还有民间的传,吴越争霸之时,吴王阖闾灭掉了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且积极运作,把西施送进了吴国皇宫。最终让吴王阖闾沉迷于酒色之中,给越王勾践带来了复兴国家的机会,最终也完成了复国大业。

作者从当时吴国人心中的所思所想出发,也认为是西施的到来是导致吴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作者首先亮出了观点,说你埋怨西施其实是没有用的。而后两句,更是站在吴人固有的观点基础之上加以驳斥。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如果西施知道如何能够让吴国灭亡,能够帮助越国复国,那么后来越国又是怎么灭亡的呢?如果西施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把吴国给灭亡了,那么也应该有那么大的能耐保住越国不会灭亡。但事实的情况是越国没有隔了多长时间也遭遇了灭国之灾,这原因又是在哪儿呢?

作者写出这样的观点其实也是有现实依据的。毕竟当年安史之乱,唐玄宗和杨贵妃西逃,很多人都认为杨贵妃是红颜祸水,所以才会在马嵬驿逼她自杀。

在当时的社会舆论当中,依然认为是杨贵妃让唐玄宗鬼迷心窍,最终才让大唐王朝的好局断送在他的手中。诗人显然非常反对这一观点,所以就拿历史上的西施来加以评判。非常鲜明地亮出观点:一个王朝的灭亡,归于女人的身上是非常不客观的,不过是为了给当朝的统治者开脱而已。

字数不多,但是有理有据,分析得很是透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