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禁止野生动物养殖,先别急着叫好

 白河baihe 2020-03-10

最近国家通过了一项法律,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并将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疫情肆虐的当下,这道法律赢得几乎所有人叫好。

仔细想了多日,我还是想提一点不同的意见——用当下互联网流行的话语来说,“无意占用公共资源”,就事论事讲个道理。
 
经过十多年前非典疫情的教育,中国人差不多都知道,野生动物是许多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源头。公益广告也在不断宣传,不要再吃野味。

对于这样的呼吁,我完全没有意见——我自己也觉得,嗜食野味,对主流食谱以外的奇怪东西有猎奇心态,乃是一种很低级的趣味。
 
鄙夷也好,反感也罢,我不主张禁食野味。不妨害他人的前提下,保有个人独特的趣味,乃是现代人的基本权利。况且,现今绝大多数人所食的“野味”,来源其实是合法的。

有人偏偏不相信,只是因为他缺乏想象:如果非法捕杀撑起中国那么大的野味市场,毒贩们早该转行了。
 
有人爱吃鹿肉,于是东北有人养殖;有人爱吃鸵鸟蛋——据说鸵鸟蛋味道很一般,更多人喜欢将鸵鸟蛋用来作工艺品,就有人养鸵鸟来下蛋。我还看过新闻,还有很多人,不知出于什么心态,喜欢吃鳄鱼肉,于是有人养殖。
 
一些你想到就恶心的食物,比如老鼠(网红“竹鼠”)、蛇,都是有人在养殖。怪咖的另类口味之下,都是养殖经济在支撑。当然,绝大多数养殖的野生动物都很正常,比如甲鱼、田鸡,包括去年在微博很火的娃娃鱼。
 
法令颁布之后,野生动物饲养产业前途黯淡,很多养殖场面临灭顶之灾。

深圳颁布《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征求意见稿)》,就将饲养的龟、甲鱼、蛇、鸟、昆虫等野生动物,全都列入禁食名单(为各地立法作了个示范)。一时之间,珠三角多少养殖场主欲哭无泪。
 
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从业者有1500多万人,产值超过5000亿元。野生动物养殖,食用只是一方面用途,毛皮、工艺、观赏、宠物、动物实验其产业下游。就连动物园的野生动物,很多都出自私人养殖场。野生动物养殖产业消失/萎缩后,有多少产业将消失?
 
动物养殖产业,一方连接着需求,另一方面连接的,往往是贫穷地区的农民。单单一项竹鼠,广西每年产值20亿元,基本是农民饲养。

除了龟鳖类、毛皮动物、鳄鱼类的养殖产业集群较高,大量养生动物饲养,都还属于农民的脱贫生计。不久前,它们还在央视农业频道“致富经”里亮相,说不让养就不让养,不是说好2020年一起脱贫吗?
 
话讲那么多,意思很简单:禁止饲养和食用野生动物,听起来动人,实际情况非常复杂。你所主张的“革除陋习”,往往是断人生计。“一刀切”的治理方式,实在要不得。
 
可能会有人说:野生动物危险,万一哪天再传个病毒,搞出个天大的疫情来,这点野生动物饲养产业,能有几斤几两呢?持这种观点的人很是不少,不过在我看来,都是人云亦云。
 
科学研究显示,身为传染病毒的宿主,能给人类带来威胁的野生动物,其实不多。蝙蝠、果子狸、穿山甲有这种可能性,也都是野生状态。从防疫角度说,将其剔出养殖和食用范畴,多少尚理解,至于其他水生类、皮毛类、爬行类野生动物,有什么相关?
 
不要说什么“为了防疫,不惜代价”这一类混账话。这种不讲道理的话完全经不起反驳。

从爆发传染病的可能性来说,人类饲养的禽畜危险性高多了(鸡群经常爆发的禽流感,多达7种亚型,多种都能传人;猪流感也是人类杀手,1918年大流感的源头就是猪流感),是不是也禁止这些产业?
 
野生动物养殖这门手艺,人类老祖宗在进化的路上,一直都没有丢弃过。它看起来不优雅,却也没那么丑陋。它实实在在帮助了很多人,也帮助了野生动物。经济学家早就证明,保护野生动物最好的手段,是使它规模化驯养。
 
当一种野生动物有大量合法来源,盗猎诱惑也随之下滑。2000年以前,中国东北的梅花鹿在盗猎者的捕杀之下,一度濒临灭绝。梅花鹿养殖场大量兴起,鹿茸、鹿肉的价格全面暴跌,野生梅花鹿也获得挽救,数量持续上升。
 
禁食禁养野生动物,防止疫情,这个理由可以说服人,也只能针对蝙蝠、果子狸等少数野生动物,要加强对它们的监控。至于科学证明无害,产业高度成熟的野生动物饲养,还是该放开一条生路。

要防疫,也要讲经济。不要打着公共安全名义,把看不惯的现象打成异端,置之于死地。现代社会,不将个人的偏好强加于人,才是真正的美德。
转发朋友圈
或者点 在看 ↓↓ 表示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