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普觉寺(卧佛寺):有座大佛五十吨 十方普觉寺是京西巨刹,始建于唐代。如今庙宇坐北朝南,由三组平列的院落构成,布局规整,对称严谨,殿宇宏丽。这种布局方法,是唐宋时代伽蓝七堂的遗范。北京始建于唐宋的庙宇不少,但还保留有千年前布局的却只有十方普觉寺一座了。参观这座寺庙,等于是看看唐宋古寺的活化石了。 元代朝廷拿出黄铜五十万斤,铸成了释迦牟尼卧佛一座置于寺中,为庙宇带来了更多的人气。如今这座卧佛仍存于卧佛殿中,既大且精,堪称中国古代佛像极品。殿中其余造像分列卧佛两旁,向人们描述着释迦牟尼涅槃前向弟子嘱托后事的情景。另外殿里还陈列着多双大鞋,那是清代皇帝献给卧佛的礼物。后因卧佛名扬天下,这座十方普觉寺就被叫成卧佛寺了。 地址:海淀区香山卧佛寺路 觉生寺(大钟寺):不看佛像看大钟 说起觉生寺,连老北京人都会觉得陌生。但若说出它的小名儿大钟寺,那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寺庙坐北朝南,足足有五进院落。多年的动荡,使得这里的佛像荡然无存。但这座庙的看点本不在佛,而在一口钟。如今穿过觉生寺的层层庭院,最后一进便是镇寺之宝栖身的大钟楼。这座钟楼坐落于寺庙的中轴线最北端,隐身于藏经阁之后,是整个寺庙最为重要的建筑。乾隆八年,名闻天下的永乐大钟落户于此,一住就是近三百年。 这口大钟是绝对的重量级选手,高足有6.75米,重达46.5吨,比钟楼那口大钟还要大出两圈。再细看觉生寺永乐大钟的钟壁,从上到下由里到外都铸满了经咒,共有汉文和梵文书写的佛教经咒一百多种。其中包括《法华经》、《金刚经》、《心经》、《护国陀罗尼经》、《佛说阿尼陀经》、《佛顶大白伞盖楞严陀罗尼经》等佛教经典。细数下来,全钟共有铭文二十三万多字。 地址: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1号 万寿寺:三环路边'小故宫' 这里曾是明神宗为母亲祝寿而特意修建的庙宇,与生俱来带着贵气。清代乾隆十六年、二十六年和三十六年,皇帝弘历曾三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再度修缮扩建庙宇。规模宏大的万寿寺,被老北京人称作'小紫禁城'。 如今最后一进院子里,颇有看点。别具匠心的巴洛克风格'西洋门'横跨院中,十分扎眼。这种规制的大门,只有在圆明园中才出现过。原来当年乾隆皇帝亲自指示,从圆明园中移植设计元素装点这座寺庙。一国之君,为一座寺庙建设操劳至此,可见万寿寺的面子着实不小。 地址:海淀区万寿寺东路119号 妙应寺(白塔寺):喇嘛塔的全国冠军 阜成门内的妙应寺,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寺中有座喇嘛庙,高竟有51米,是全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这个庞然大物,在北京充当地标性建筑的历史快有八百年了。它集皇权与神权象征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元世祖忽必烈'以佛治心'的政策。后因白塔名声太大,寺庙倒跟着改叫'白塔寺'了。 喇嘛塔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楼阁式佛塔有明显不同,是以模仿坐佛的造像为原型修建的。像妙应寺白塔,塔基是九米高的方形折角须弥座,这是由莲花宝座演化而来。塔身丰肩收腰,酷似佛的身形。在塔基与塔身相连处,一圈形状雄浑的覆莲座及数条金刚圈,又象征盘屈的下身。塔刹上端的华盖为佛面,至于金光闪耀的塔顶更显示了佛的智慧和光明。一座宝塔,蕴含了佛法无边。 地址: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 法海寺:寺庙中的美术馆 建于15世纪的法海寺,最为出名的是大雄宝殿内10铺大型壁画。这些美轮美奂的画作,皆是出于明代宫廷画士官之手,代表了大明王朝顶级绘画水平。各类人物的形象神态、服饰衣冠无不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法海寺的壁画,堪称明代的服装风尚志了。若是再仔细观察这些仙人的神态,更是可圈可点。画匠将天神外部威严和内心悲悯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刻画佛教人物的最高境界。 地址:石景山区翠微山南麓模式口48号 智化寺:庙里有座音乐厅 它是明朝宦官王振的家庙,曾显赫一时。当年的明代宫廷音乐,被这位弄臣带回寺中享受,却阴差阳错地保存了五百年,成了中国音乐三大活化石之一的京音乐。庙门深处,有的只是乐僧演奏的京音乐,年年岁岁,周而往复。 智化寺除去京音乐,藻井更是镇寺之宝。站在智化寺的藏殿内抬头向上看,一座巧夺天工的藻井悬于大殿顶部。造型精美,雕工复杂,堪称明代建筑木雕之极品。仔细观看就可以发现,在藻井每一格的边缘上,均饰有卷云、莲瓣、供科,空当内置'八宝';在藻井的内八角与井心之间的斜板上,还环雕了八条游龙,而在藻井圆心透雕的那一条仿佛是蓄势待发的蟠龙,正目光炯炯,俯视天下。这个藻井的整体结构,比故宫南熏殿的藻井还要精美。 智化寺有一建筑特色,就是从山门、钟鼓楼,到智化殿、万佛阁,所有殿堂的屋顶全都铺装黑色琉璃瓦,这在京城寺庙中是独一份。明清两代,黑琉璃瓦只有官窑才可烧造。其黑色象征着神圣与庄严、权势和高贵。寺院用黑瓦覆顶是依照佛经。佛经认为黑者,象征风大之色,风为大力之义。其含义正与'智化'寺名相对应,上以'风'降伏恶魔,下以'智'度化众生。 地址: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 |
|
来自: CHAOYANG3901 > 《古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