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对从事久坐或弯腰负重职业的从业人群来说,这类疾病不仅带来很多痛苦,甚至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西医在治疗椎间盘疾病时,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手术往往是治疗的终极武器。但手术的风险很大,有没有其他方法能阻止疾病发展到“无药可治”的程度呢?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一招中医妙法。 颈椎间盘、腰椎间盘膨隆、膨出、突出、滑脱等,在这里统称为椎间盘病。临床发病率较高,男多女少,好发于30岁以上特殊工种人群,有年轻化、逐年增加之趋势,属于退行性病变,难治性、复发性职业病。病理上正虚邪实、虚实夹杂。 其病因有三:一是正气虚,二是邪气实,三是不内外因。 先说邪气实。 邪气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外邪,主要是寒邪。临床多见受凉、受寒发病或导致复发。寒邪是椎间盘发病的主要外邪。 二是内邪,即内生之邪。主要有痰饮、瘀血、痰瘀互结、顽痰死血等。中医学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瘀血、污血,离位之津液、阴液、水液就是痰、饮、水邪。椎间盘髓核的膨隆、膨出、突出、滑脱就是内生之邪占了“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乃至“不通则痛”(不通有完全不通和欠畅通两种情况)。 这里的痰不是肺中之痰,也不是痰饮之痰,应是皮里膜外之痰、筋膜骨间之痰。 内生之邪阻碍了气血的运行,反过来又成了痰浊瘀血的病因,形成恶性循环,久之导致痰瘀互结、顽痰死血,疾病顽固难愈。 再说正气虚。 正气虚主要是指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具体讲是脾肾督脉的气、血、阴、阳不足。 导致正气虚的原因:一是自然衰老,30岁之后多发、退行性病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椎间盘病发的内因。 二是房劳伤肾。发病男女差异巨大(男多于女)也说明肾虚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肾生精、精生髓、髓充督、督通脑,肾虚髓就虚,髓虚就会生寒“结冰”或生热“蒸腾消水”而致髓核水分丢失、凝滞、变稠,水样极易流动、流动自如的髓核因椎间盘位置的长期改变而不能回纳、恢复原样、恢复到正常的状态,纤维环的弹性、张力减弱,纤维环损伤,以致椎间盘膨隆、膨出、突出、滑脱。 三是用脑力太过,督通脑,肾督精气是大脑运行的物质基础,所以用脑太过反过来也容易损伤、耗伤肾督精气,导致髓虚致病。 最后说不内外因。 主要是长期的职业习惯或不良习惯导致椎体位置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固定、支持椎体的肌肉(里脊肉)损伤,使椎体、椎间盘不能回复到正常的位置,椎间盘病发。所以,现代有人建议将椎间盘突出症列入职业病范畴。 中医讲“脾主肌肉”,里脊肉的损伤,久则累及本脏,导致脾虚。所以脾虚又成了椎间盘病发的间接病因。 总之,椎间盘病病因有外因寒邪,内因房劳用脑,不内外因是职业习惯等三种情况。 病理上是寒邪凝带、房劳用脑伤肾而致肾虚髓虚,职业习惯导致肌肉损伤进而导致脾虚;内生之痰、瘀、痰瘀互结、顽痰死血导致“不通则痛”。另外,位置的改变导致关节错位、局部炎症则是椎间盘病局部僵硬、疼痛、拘急的病理基础。可见,肾亏髓虚、脾虚肌伤、寒凝痹阻、痰瘀互结是本病的病理本质。 病因病理明确了,治疗就简单了,以益气健脾、补肾益督、化痰活血、驱寒通络为治法。 专病专方:益督汤。 处方:黄芪5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鹿角片10克、补骨脂30克、赤芍30克、地龙30克、骨碎补30克、炒杜仲30克、制半夏15克、制胆南星15克、炒芥子15克、茯苓30克、大黄10克、芒硝5克(冲)、土鳖虫10克、蜈蚣3条、制马钱子粉0.5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王某,女,35岁,天津人。 2011年5月初诊:病人头晕、恶心1周,西医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予牵引、西药治疗不效来诊。 予益督汤7剂,头晕、恶心解除;继服上方30剂,病愈。 随访3年,病未发。 刘某,男,40岁,工人,家住上海闵行。 2015年7月初诊:右侧腰痛、腿麻1个月,加重1周,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予西药、牵引、理疗等治疗效果不显,遂来我处就诊。 予益督汤加川牛膝30克、伸筋草30克,服7剂,腰痛、腿麻减轻,继服14剂症状解除巩固治疗1个月,病愈。 随访2年,病未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