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隋炀帝杨广的性格缺陷导致隋朝盛极而衰的悲惨结局

 思明居士 2020-03-10

文/李时针的时针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午夜的宁静,这是在公元618年3月的一天,宇文化及率领的叛军闯进了杨广的寝宫。杨广丝毫没有慌张,在他感叹“好头颈,谁当斫之”那一天起,他就已经看淡了生死,一直在等待着这一天。至于是谁他并不在意,而他唯一在意的是,能否最后保留作为天子最后的尊严。他没有拼杀反抗,没有屈膝求饶,而是求一个天子的死法。最终一条绢巾,勒紧了他的脖颈,他的一生急速的在他的眼前一闪而过,继而闪过消失的还有他的“大业”。悠悠历史之中,末代君主不在少有,有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卷土重来的。也有拼尽全部,一人一骑最后身死国灭的。还有被兼并封侯,平安度日型的。但隋炀帝的最终却选择偏于一隅,每日醉生梦死,在自暴自弃中身死国灭。笔者看来,从天子骄子征讨四方,到国内烽烟四起,再到最后的身死国灭,隋王朝盛极而衰,隋炀帝的个人能力占到一部分,但绝大部分是隋炀帝的性格缺陷导致的。

浅析隋炀帝杨广的性格缺陷导致隋朝盛极而衰的悲惨结局

隋炀帝剧照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 一方面他在位期间重视人才选拔,开创科举制度,打开寒门子弟入仕之门。兴建东都洛阳,改变中国政治格局,修建大运河,改变中国交通格局。西巡张掖畅通丝绸之路,万国来朝,加强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在不断的开疆扩土之下,隋朝版图达到极致。这些都是功在千秋,泽被后世的大事,凭借这些功绩,后世许多人认为他是不亚于始皇的伟大帝王。
  • 另一方面对于他争议比较大,虽然他的这些功绩可以说是烁古熠今,但是兴建东都洛阳加上建造别苑,徭役民工300万不止,劳民伤财。大运河开通后巡游江都,路上八万民工拉纤,沿途州郡负责后勤保障,船上吃住,铺张浪费。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极大激起了国内矛盾,国内烽烟四起自己仍不知悔改,亲手将自己缔造的“大业”毁于一旦。提起隋炀帝他就成了穷奢极欲,聚敛无度,好大喜功,一代暴君的代名词。最终自己没能完成秦皇汉武的伟业,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浅析隋炀帝杨广的性格缺陷导致隋朝盛极而衰的悲惨结局

隋炀帝

兴建东都、挖通运河、南占林邑、北破契丹、东出海外、西通西域、示威塞北,万民来朝,让隋炀帝的声望功绩达到极致。但他一心想比肩秦皇汉武,忽略了国力民力,巡游江南,首次征战高丽的失败已经让国民苦不堪言,几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同时也将他的正面形象几尽毁于一旦。国民期盼的休养生息没有来到,等来的反而是第二次的征讨高丽,国内人民矛盾悄然已经达到极致。杨玄感的揭竿而起,吹响了反抗隋王朝的号角,自此隋炀帝仍旧使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一时间华夏大地烽烟四起,最终隋炀帝“身死江都,大隋二世而亡”。说起隋朝盛极而衰的结局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 大业初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程与改革,例如运河的开挖、东都洛阳的建立、巡游和领土扩张,消耗了大量的民力国力,没有留给国民休养生息的机会,国民与统治者矛盾加剧,导致政权动荡。
  • 隋炀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实行“爵位和勋官制”的改革,将荫子孙等特权收回,在实质上损害了“关陇集团”的利益,导致关陇集团内部人员也对他不满,以杨玄感为代表的关陇集团贵族为推翻隋朝统治也出了不少力。
  • 隋炀帝远征高丽,信心爆棚,过度干涉军政,导致前方将领束手束脚,隋军被胖揍一顿,几乎全军覆没,国内民怨更加沸腾,动摇了统治根基。
  • 性格高傲,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具有赌徒心理。在遇到艰难险阻时,心理耐受度不够,好颓废,应变与抗压能力差,没有力挽狂澜,死中求生的勇气。
浅析隋炀帝杨广的性格缺陷导致隋朝盛极而衰的悲惨结局

隋朝运河

在以上几点原因中,笔者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隋炀帝的性格上。隋炀帝有着极度的自尊心,对自己的决定有着极强的执行力,甚至有些执拗。所以在短时间内隋王朝达到了一个盛世。但是同样的,极盛到衰败的转变也是由于他不断的想建功立业,视天下之事为易事,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的。

在国内出现矛盾斗争的前期仍旧以自我为中心,不分析原因而是武力镇压,在隋境狼烟四起之时,大隋生死存亡之际,需要他来力挽狂澜的时候选择了去江都醉生梦死,静待被别人割下头颅。正是隋炀帝的性格的种种缺陷导致隋朝极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所以说隋炀帝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辉煌的成绩,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败光他所有的一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性格使然。咱下面就隋炀帝的性格浅谈一下。

爆棚自信心的养成

隋炀帝从小机敏聪慧,仪表堂堂很受父母以及百官待见,公元581年年仅13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授予柱国。在开皇八年冬天,隋炀帝率兵阀陈,五十一万大军分八路进攻,大军所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轻取南陈。20岁的杨广完成了隋朝的统一大业。几年之后突厥侵犯边境,隋炀帝再次率兵征讨,行军到灵武山,突厥听说是杨广挂帅都没敢和他正面交锋,没遇到任何抵挡,随即率军返回。此后一路顺风顺水,拿下太子之位后又顺利登基为王。并且他对自己的才能也是信心十足:

“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 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资治通鉴》

即使是让他亲自去参加科举,与全天下的学子竞争,最终获胜的也是他自己,自信心膨胀到了极点。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这是后世之人对于杨坚取得天下的评价,在隋炀帝杨广的眼中也是如此。他父亲做事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忍辱负重,生活节俭,谨小慎微,在杨广的眼中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在他看来,他完全可以完成比肩秦皇汉武的成就。

在公元604年杨广登基为帝,随即南占林邑、北破契丹、东出海外、西通西域、示威塞北,万民来朝隋炀帝取得的一些列成就,天下之事不过尔尔,自此他的自信心已经爆棚到了极致。

浅析隋炀帝杨广的性格缺陷导致隋朝盛极而衰的悲惨结局

隋朝疆域地图

内忧外患王朝来到分水岭

时间来到公元612年,隋炀帝继续开疆拓土,御驾亲征高句丽,自公元611年就开始征民夫造船,工期紧任务重,大量民工在水里都把下半身跑烂生蛆,集结军队一百多万,加上后勤保障人员约五百万民力进行这场战争,但是由于他视战争为儿戏“吊民伐罪,非为功名”的诏书,让军队整体无所适从,加上态度不端,指挥失当,一百多万军队损失殆尽,大败而归。此刻国内已经开始出现农民起义。如果此时悬崖勒马,让国民能修养声息或许还能挽救颓势。隋炀帝此刻却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做法,命令各地镇压起义。自己为了挽回颜面,再次集结军队准备二次征讨高句丽。

在第二次征讨高句丽期间,关陇集团内部成员杨玄感李密等起义,一时间群雄响应,浩浩荡荡朝东都洛阳杀去,隋炀帝回军镇压。叛乱很快被镇压下去,杨玄感兵败自杀。如果此时隋炀帝分析原因,安抚关陇集团,重新在政策上面优待他们,还是有可能力挽狂澜。他依旧为了颜面与尊严,不但诛杀叛军,而且连同领过杨玄感赈粮的百姓都坑杀了:

帝谓蕴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子盖性既残酷,蕴复受此旨,由是峻法治之,所杀三万馀人,皆籍没其家,枉死者太半,流徙者六千馀人。玄感之围东都也,开仓赈给百姓。凡受米者,皆坑之于都城之南。——《资治通鉴》

再次制造了一次屠杀,加深了阶级矛盾,与关陇集团内部的关系出现了更大的裂痕。如果这次能将关陇集团内部矛盾处理妥当,得到关陇集团的支持,隋依旧具有镇压起义的能力,从唐高祖李渊轻松扫除残局,建立唐朝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此刻的杨广仍旧是自信爆棚,采取的仍然是镇压措施。这是第二次错失拯救王朝的机会。

浅析隋炀帝杨广的性格缺陷导致隋朝盛极而衰的悲惨结局

杨玄感剧照

在公元615年,隋炀帝北巡雁门时,被突厥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人把隋场帝包围在雁门。情况万分危急,激战过程中,一支流矢射到了杨广的面前,杨广吓得魂飞魄散,强烈的挫败感让他抱着儿子嚎啕大哭,帝王的骄傲与强大的自尊被无情的践踏。虽然最后有惊无险的回到了洛阳,此刻他仍旧没有试图借机修复与关陇集团的关系,也没有采取其余有效措施,而是放下了昔日的抱负,自暴自弃起来。自此隋王朝走向灭亡的那一条路。

浅析隋炀帝杨广的性格缺陷导致隋朝盛极而衰的悲惨结局

雁门关被围

自暴自弃,混吃等死

隋炀帝经雁门关之役,帝王的骄傲与自尊被彻底践踏,公元616年去了江都,每日笙歌宴饮,用酒精与女人麻痹自己。在发出“好头颅谁当斫之”的感慨之后,更是看淡生死,静待灭亡。

笔者结语

隋炀帝前面的政治生涯与人生经历出奇的顺利,他本身也很有能力,见惯了夸奖与赞赏。天之骄子,仿佛成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养成了自信乃至有些自负的性格,在他看来天下之事不过尔尔。恰巧他的父亲又是一个兢兢业业,凡事如履薄冰的人,这就导致他的成长之中缺乏处理危机事件的经验与教训。在大业初期凭借“开皇之治”中积累的财富,一路又是高歌猛进,这种成长经历就造就了他以自我为中心,好大喜功的性格。在国内统治出现问题的前期、中期没有及时清醒的意识并作出相应的补救,到后面感觉实在是掌控不了局面的时候,直接就是自暴自弃。假如他要是能把握住机会,大隋依旧具有实力掌控全局。但他却选择了一种最舒服的过法,最终身死江都,大隋二世而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