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者:为什么总看下属不顺眼?原来是“内隐偏见”在作祟

 blackhappy 2020-03-10

“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简.奥斯丁

大家应该还记得,前段时间,张泉灵怒怼两性偏见上热搜的话题在网上热议,曾引发8万多人共鸣。

说的是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当被问及“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这个问题时,很硬核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我很讨厌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女性的偏见。”

这个话题为什么能一度引发那么多人的共鸣?因为它揭示了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社会只要求女性平衡家庭和事业?而不要求男性?

这实际上就是正如张泉灵所说的“对女性的偏见”。而这种偏见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人们的习惯思维,根深蒂固于人们的意识中。

心理学上将这种并非主观故意,而是无意识地对人们言行举止产生影响的偏见,称之为“内隐偏见”。

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多莉.楚弗(Dolly Chugh)说过:“我们也许不相信这些影响,但它一直在那里对我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这些偏见,让我们做出微妙和潜意识的行动。”

“内隐偏见”不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样也反映在职场上,特别是管理者的思维中。

比如,在招聘人员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在年龄、性别、学历甚至毕业学校上进行划分;在工作中,上司经常会没缘由地对某些下属员工产生“反感”情绪、“不喜欢”等等。

正如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就是凭借着直觉,明确表达出自己不喜欢侯亮平,而且表现出许多负面的态度。

这些,实际上都是管理者的“内隐偏见”在作祟。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对职场上管理者的“内隐偏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首先,管理者“内隐偏见”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其次,为什么管理者会出现“内隐偏见”的问题?

最后,管理者应该如何解决“内隐偏见”的问题?

管理者:为什么总看下属不顺眼?原来是“内隐偏见”在作祟

01“猫牛对话”:透视出“内隐偏见”的表现和危害

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农夫,养了一头牛和一只小花猫。农夫主要是依靠这头牛耕种几亩地来维持生活。

一天,牛因为多吃了稻草而被主人打了一顿,正在伤心地哭泣。

这时,小花猫走了过来:“老牛啊老牛,你真可怜!你知道主人为什么要打你吗?”

牛委屈地说:“主人说我多吃了稻草,可是我平时耕地那么辛苦,不多吃一点哪来的力气耕地啊。”

“哦?”小花猫一边听一边用爪子清理身上的毛,然后慢悠悠地问:“那主人怎么说的呢?”

牛说:“主人说,少说废话,你这是为了偷嘴而狡辩,就得挨打。”

听到这里,小花猫咯咯笑了起来,说:“你真是一个又勤快又老实的老牛啊!我跟你就不一样了,主人从来没有打过我。不但没打过我,还经常带我出去散步,抱着我睡觉,经常去街上买鱼给我吃。”

“那是为什么啊?”牛不解地问道。

小花猫得意地说:“主人说,我长得漂亮可爱、聪明伶俐。还有,主人烦恼时,我可以和他说话聊天。而你,长得丑,又不懂得讨主人欢心。所以,主人说,就是喜欢我啊。”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牛知道了事情原委后,感到心寒,最后愤蹄而去。

这个故事看似猫牛之间不经意的对话,实则寓意深刻,它实际上就反映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内隐偏见”问题。

《社会心理学》认为:偏见是一种态度,态度有三个成分组成:情感成分、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

《团队竞争力》书中提出:“内隐偏见”,则是无意识中产生的偏见,源于对事物的刻板印象和态度。比如,看到穷人就想到懒惰,这种联想的构建往往是无意识的。

那么,管理者的“内隐偏见”在工作实践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 以偏概全。就是喜欢用片面的观点去看待整体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偏见。

比如说,在进行新员工招聘时,往往习惯于把招聘重点向男性求职者倾斜,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女性员工“事多”,将来结婚要生孩子、带孩子,怕影响工作,所以在同等条件下,习惯于选择男性。

  • 刻板印象。就是将相同特征应用在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身上,无视成员之间实际上存在的差异。

刻板印象实际上是简化思维和固化思维的一种方法。由于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往往会采取捷径和特定的规则来了解群体行为。如果这种刻板印象判断准确的话,可能是处理复杂事情适当而简洁的方法。但如果因刻板印象的蒙蔽而无视群体成员的个性差异,则会存在很多潜在危害。

最典型的是年终考核,一个部门因为业绩完成较差,管理者往往会认为这个部门的所有人工作懈怠,对其没有好印象。其实不一定如此,或许其中就有一些人很是积极能干,只不过是部门经理无能。

  • 情感偏好。就是在管理中掺杂着自己的情感因素和偏好习惯。很多人从不认为自己持有偏见,但又常常做出一些带有偏见的事。

如上面故事中,农夫喜欢猫而不喜欢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管理者往往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对待有的员工在情感上“喜欢”,所以则会过度关注或偏袒;而对那些“不喜欢”的员工,哪怕工作再努力,也会持有偏见。

  • 管中窥豹。就是在对待具体事情时,习惯于贴上标签,这样就很难站在中立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如工作中,有的员工曾经出现过严重失误,给公司带来损失,于是盯着缺点不放,就好比管中窥豹,看见一个污点,就把一个人全盘否定。

管理者在工作中的“内隐偏见”现象,不仅是一种狭隘的评价方式,更是一种严重的认知缺陷。

“内隐偏见”的结果,就是出现职场上的歧视,导致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产生,从而影响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会给管理带来很多不良的弊端,引发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团队缺乏合力,贻误工作的开展。

管理者:为什么总看下属不顺眼?原来是“内隐偏见”在作祟

02为什么管理者会出现“内隐偏见”的问题?

雾满拦江说过:“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认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不一样,采取的行动不一样,最终的结果,不一样。”

管理者之所以出现“内隐偏见”的现象,主要源于思维认知上的偏差:

  • “共情缺口”:共情被个人偏好左右,聚焦于个体

共情,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共情就是指同理心。

人们通常认为,共情是善良的源泉,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人们没有足够的共情能力。

但保罗.布卢姆在《摆脱共情》书中提出不同的观点:“共情的焦点有时候非常狭窄,会被一个人自己的偏好左右,最后,共情往往聚焦于认定的个体。”

这实际上就是“共情缺口”。

比如,管理者在工作中常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在安排工作时会考虑到平衡,但在评选先进、授予荣誉时,往往会把目光仅聚焦在个人偏好的那几个人身上,最后得到表扬和先进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人。这就是管理者的共情,被个人的偏好所左右。

  • “马赫带现象”:忽视明显的事物

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做过一个实验,仔细观察一些摆放成一排且颜色均匀的彩色纸,他感觉这些纸条看起来不太对劲,好像哪里出了问题。他把这些纸条分开看了看,再把它们放在一起,终于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虽然每张纸条本身的颜色是统一的,但是将它们并排放置时,每张似乎都有渐变的阴影,即左边稍微亮一点,右边稍暗一点。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造成的错觉,使我们容易忽视一些明显的事物,难以察觉到事物本身的面貌。

比如,管理者在对待“问题员工”时,往往囿于原来的感觉,很难改变印象的原因,就是总看到他们身上过去存在的毛病和问题,而忽视了他们正在积极向好的方面转化。

  • “晕轮效应”:某方面的特征往往会被泛化到其他方面。

“晕轮效应”,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这种错觉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晕轮效应”。

心理学家曾经在麻省理工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开始前,实验者向两个班的学生介绍他们临时的代课老师。在其中一个班里,实验人员拼命地夸老师,而在另一个班,拼命损老师。

结果,第一个班的学生对代课老师的评价相当好,觉得他亲切友善。而第二个班的同学觉得老师为人冷漠,不善言辞。

其实,这两个班的老师根本就是同一个人,而偏见的本质其实就是对这个人了解得少。

“晕轮效应”除了与人们掌握对方的信息太少有关外,主要还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它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见或偏见,产生不良的后果。

如管理者在人员的选拔、使用和考评等方面,很容易会受到“晕轮效应”所影响。自己认为好的,提拔就快,就会放到重要位置,就会给予表扬和奖励,而不是全面地去对一个人进行了解和考核,将个人的偏见喜好掺杂其中,从而容易得出不公平的结果。

管理者:为什么总看下属不顺眼?原来是“内隐偏见”在作祟

03管理者应该如何解决“内隐偏见”的问题?

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多莉.楚弗(Dolly Chugh)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偏见,不管是有意识或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本意有多好。而且这些偏见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举止。因此,我们首先要意识到我们有意和无意的偏见,然后去有意识地克服它们。”

德鲁克认为:最有效的管理,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管理者要相信每一位员工想要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同时也要对员工给予安全感的照顾和必要的指导。

而具有“内隐偏见”思维的管理者恰恰相反,他们往往在对员工的管理中,掺杂着过多个人的狭隘心理和喜好偏见,将认知对象概括化、类别化,不仅使大多数员工缺乏安全感,而且也影响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效能的输出。

那么,管理者应该如何解决“内隐偏见”的问题?

1、借助内隐联想测验(IAT),分析自己的偏见程度

内隐联想测验(IAT)是 格林沃尔德(Greenwald)提出的一种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的原理是,当两个概念联系紧密时,人们容易对其样例作同一反应,反应时间会短;相反,对样例作同一反应困难,则反应的时间会长。

实际上,就是通过人们对不同概念的样例,作出同一反应的难易程度,来获得个体内隐认知层面这两者的联系强度。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程则越复杂。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正在为吃什么纠结,可以用内隐联想测验就是:

任务1:看见牛排,就按下“吃”键;看见炸鸡,就按下“不吃”键。

反过来再来一次:

任务2:看见炸鸡,就按下“吃”键;看见牛排,就按下“不吃”键。

比较两个“吃”的反应时间,哪个更快,就吃哪个。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测试我们的个人偏好程度。

如在对待某些员工的看法上或者判别能否胜任某些重要工作等方面,就可以运用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测试,比较停留在何种判断上的时间长短,来分析自己是否存在着偏见,偏见的程度如何。

管理者:为什么总看下属不顺眼?原来是“内隐偏见”在作祟

2、管理中注重差异性

马库斯.白金汉和柯特.科夫曼合著的《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书中提出:“每个员工都有他自己的‘过滤器’,有他自己解释周围世界的方法。每个员工都呼吸着不同的精神氧气。”

任何一个企业,员工都是多元化的。作为管理者,应该学会欣赏多样性,不能只盯住彼此的差异性。

在管理中,应该对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因人而异。要善于发现猫和牛的不同特点,牛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工作,是公司里面主要做出业绩的。但这类人往往不会察言观色、溜须拍马,做事也不灵活,更不会恰当地表现自己,他们即使存在着一些毛病和缺点,但做事踏实,独当一面,应该摒弃偏见,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既使他们得到认可和奖赏,又要不断地予以鞭策。

而小花猫乖巧灵敏,喜欢看领导脸色行事,对这类人管理者要拿捏得准,给他们明确任务,并跟踪督查,适当时候再给予小恩小惠,以满足其虚荣。

3、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管理者出现“内隐偏见”,从表象上看是个人的认知,实质上是制度根源。

企业缺乏规范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没有一把尺子来衡量员工的绩效,那么必然造成管理者的个人偏见喜好占据上风。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当员工出色地完成了目标,就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相反,当员工不能完成工作任务,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通过奖惩,有效地消除员工的惰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对每一个员工设立KPI指标,对他们的工作量和完成业绩进行评估考核,以贡献度、价值创造作为薪酬激励的核心,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同时规范员工行为,朝着企业所期望的目标努力。

管理者:为什么总看下属不顺眼?原来是“内隐偏见”在作祟

4、建立多元包容的企业文化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的一项调研报告提出:尊重员工在个性、年龄、性别、种族、宗教、教育、工作方式等方面,以及其他职场维度上的差异性,建立多元化包容性的企业文化。

如何建立多元包容的企业文化?

简单地说,多元化就是要实现员工队伍的差异化,而包容性就是为这些有差异的员工创造一个最包容的环境,从而让每一名员工都可以自由地在组织中发挥出最大潜力。

微软公司在企业文化中就明确讲到:多元化让我们的绩效变得更强大、产品更完善以及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更丰富。

  • 使每个员工具有归属感。就是让每个人能够将最好的自我得以发展,而这就是归属感。让员工觉得自己可以成就自己,不仅能够在职场中获得更大的参与感和创造力,而且还是一种心理需求。

  • 管理者具有同理心。管理者需要在理性和情感上接受员工的差异性,能够给予充分地理解和包容,多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具有同理心,才会产生共情。

  • 多元化和包容性需要和企业战略结合起来。任何多元化和包容性企业文化的实施,最终都是服务于企业战略,目的是带来业务的增长。所以,在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应该融入多元包容的元素。

5、注重“对牛弹琴”,加强沟通交流

有效沟通是连接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关系的纽带,是彼此建立良好关系的润滑剂。

管理中总是会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或事,只要耐心地沟通交流,就可以有效化解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快速拉近与员工的心理距离。

特别是象“老牛”这样的员工,更是要经常沟通,善于“对牛弹琴”。针对他们的不同需求层次,注重各种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业绩及时给予反馈,表明态度,必要时旗帜鲜明地予以认可和肯定,让他们吃上“定心丸”。

《激励员工的四大法则》(《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给员工来一场对话;做关心员工健康的老板;激励员工的方式很多,最简单有效的是调整工位 ;语言上的激励。

这里需要特别说的是,时刻赞美员工,是管理者最聚拢人心的手段。有时候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了物质奖励外,精神上更需要认可和赞美。

马克.吐温说:“得到一次赞美,我可以多活两个月。”

赞美可以充分激发人的热情,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管理者:为什么总看下属不顺眼?原来是“内隐偏见”在作祟

结语:

“内隐偏见”是管理者在职场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容易造成职场上的歧视和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产生,从而影响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会给管理带来很多不良的弊端,引发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团队缺乏合力,贻误工作的开展。

本文主要从3个方面重点对职场上管理者的“内隐偏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管理者“内隐偏见”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其次,为什么管理者会出现“内隐偏见”的问题?

最后,管理者应该如何解决“内隐偏见”的问题?

特别是在最后管理者应该如何解决“内隐偏见”的问题上,提出了5个解决方案和措施:

1、借助内隐联想测验(IAT),分析自己的偏见程度;

2、管理中注重差异性;

3、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建立多元包容的企业文化;

5、注重“对牛弹琴”,加强沟通交流。

通过这5项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者的“内隐偏见”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