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还记得,前段时间,张泉灵怒怼两性偏见上热搜的话题在网上热议,曾引发8万多人共鸣。 说的是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当被问及“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这个问题时,很硬核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我很讨厌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女性的偏见。” 这个话题为什么能一度引发那么多人的共鸣?因为它揭示了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社会只要求女性平衡家庭和事业?而不要求男性? 这实际上就是正如张泉灵所说的“对女性的偏见”。而这种偏见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人们的习惯思维,根深蒂固于人们的意识中。 心理学上将这种并非主观故意,而是无意识地对人们言行举止产生影响的偏见,称之为“内隐偏见”。
“内隐偏见”不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样也反映在职场上,特别是管理者的思维中。
正如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就是凭借着直觉,明确表达出自己不喜欢侯亮平,而且表现出许多负面的态度。 这些,实际上都是管理者的“内隐偏见”在作祟。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对职场上管理者的“内隐偏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首先,管理者“内隐偏见”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其次,为什么管理者会出现“内隐偏见”的问题? 最后,管理者应该如何解决“内隐偏见”的问题? 01“猫牛对话”:透视出“内隐偏见”的表现和危害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牛知道了事情原委后,感到心寒,最后愤蹄而去。 这个故事看似猫牛之间不经意的对话,实则寓意深刻,它实际上就反映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内隐偏见”问题。
那么,管理者的“内隐偏见”在工作实践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刻板印象实际上是简化思维和固化思维的一种方法。由于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往往会采取捷径和特定的规则来了解群体行为。如果这种刻板印象判断准确的话,可能是处理复杂事情适当而简洁的方法。但如果因刻板印象的蒙蔽而无视群体成员的个性差异,则会存在很多潜在危害。
如上面故事中,农夫喜欢猫而不喜欢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管理者在工作中的“内隐偏见”现象,不仅是一种狭隘的评价方式,更是一种严重的认知缺陷。 “内隐偏见”的结果,就是出现职场上的歧视,导致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产生,从而影响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会给管理带来很多不良的弊端,引发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团队缺乏合力,贻误工作的开展。 02为什么管理者会出现“内隐偏见”的问题?
管理者之所以出现“内隐偏见”的现象,主要源于思维认知上的偏差:
共情,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共情就是指同理心。 人们通常认为,共情是善良的源泉,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人们没有足够的共情能力。
这实际上就是“共情缺口”。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造成的错觉,使我们容易忽视一些明显的事物,难以察觉到事物本身的面貌。
心理学家曾经在麻省理工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开始前,实验者向两个班的学生介绍他们临时的代课老师。在其中一个班里,实验人员拼命地夸老师,而在另一个班,拼命损老师。 结果,第一个班的学生对代课老师的评价相当好,觉得他亲切友善。而第二个班的同学觉得老师为人冷漠,不善言辞。 其实,这两个班的老师根本就是同一个人,而偏见的本质其实就是对这个人了解得少。 “晕轮效应”除了与人们掌握对方的信息太少有关外,主要还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它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见或偏见,产生不良的后果。
03管理者应该如何解决“内隐偏见”的问题?
而具有“内隐偏见”思维的管理者恰恰相反,他们往往在对员工的管理中,掺杂着过多个人的狭隘心理和喜好偏见,将认知对象概括化、类别化,不仅使大多数员工缺乏安全感,而且也影响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效能的输出。 那么,管理者应该如何解决“内隐偏见”的问题? 1、借助内隐联想测验(IAT),分析自己的偏见程度
实际上,就是通过人们对不同概念的样例,作出同一反应的难易程度,来获得个体内隐认知层面这两者的联系强度。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程则越复杂。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测试我们的个人偏好程度。 如在对待某些员工的看法上或者判别能否胜任某些重要工作等方面,就可以运用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测试,比较停留在何种判断上的时间长短,来分析自己是否存在着偏见,偏见的程度如何。 2、管理中注重差异性
任何一个企业,员工都是多元化的。作为管理者,应该学会欣赏多样性,不能只盯住彼此的差异性。 在管理中,应该对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因人而异。要善于发现猫和牛的不同特点,牛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工作,是公司里面主要做出业绩的。但这类人往往不会察言观色、溜须拍马,做事也不灵活,更不会恰当地表现自己,他们即使存在着一些毛病和缺点,但做事踏实,独当一面,应该摒弃偏见,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既使他们得到认可和奖赏,又要不断地予以鞭策。 而小花猫乖巧灵敏,喜欢看领导脸色行事,对这类人管理者要拿捏得准,给他们明确任务,并跟踪督查,适当时候再给予小恩小惠,以满足其虚荣。 3、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管理者出现“内隐偏见”,从表象上看是个人的认知,实质上是制度根源。 企业缺乏规范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没有一把尺子来衡量员工的绩效,那么必然造成管理者的个人偏见喜好占据上风。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当员工出色地完成了目标,就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相反,当员工不能完成工作任务,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通过奖惩,有效地消除员工的惰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对每一个员工设立KPI指标,对他们的工作量和完成业绩进行评估考核,以贡献度、价值创造作为薪酬激励的核心,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同时规范员工行为,朝着企业所期望的目标努力。 4、建立多元包容的企业文化
如何建立多元包容的企业文化? 简单地说,多元化就是要实现员工队伍的差异化,而包容性就是为这些有差异的员工创造一个最包容的环境,从而让每一名员工都可以自由地在组织中发挥出最大潜力。
5、注重“对牛弹琴”,加强沟通交流 有效沟通是连接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关系的纽带,是彼此建立良好关系的润滑剂。 管理中总是会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或事,只要耐心地沟通交流,就可以有效化解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快速拉近与员工的心理距离。 特别是象“老牛”这样的员工,更是要经常沟通,善于“对牛弹琴”。针对他们的不同需求层次,注重各种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业绩及时给予反馈,表明态度,必要时旗帜鲜明地予以认可和肯定,让他们吃上“定心丸”。
这里需要特别说的是,时刻赞美员工,是管理者最聚拢人心的手段。有时候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了物质奖励外,精神上更需要认可和赞美。
赞美可以充分激发人的热情,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结语:“内隐偏见”是管理者在职场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容易造成职场上的歧视和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产生,从而影响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会给管理带来很多不良的弊端,引发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团队缺乏合力,贻误工作的开展。 本文主要从3个方面重点对职场上管理者的“内隐偏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管理者“内隐偏见”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其次,为什么管理者会出现“内隐偏见”的问题? 最后,管理者应该如何解决“内隐偏见”的问题? 特别是在最后管理者应该如何解决“内隐偏见”的问题上,提出了5个解决方案和措施: 1、借助内隐联想测验(IAT),分析自己的偏见程度; 2、管理中注重差异性; 3、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建立多元包容的企业文化; 5、注重“对牛弹琴”,加强沟通交流。 通过这5项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者的“内隐偏见”问题。 |
|
来自: blackhappy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