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 简介历史渊源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玲珑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折叠 结构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折叠 编辑本段 分类折叠 哈尼族的蘑菇房
哈尼族创建村落时,村址的选择必须具备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从建筑形式来看,哈尼族建筑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千脚落地的干栏房、土司政权的衙署建筑、一正二厢三合院瓦房以及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等几种类型。其中,蘑菇房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建筑样式。梯田、蘑菇房、寨神林、棕林、竹林、茶园、寨门、磨秋场和水碾,既是哈尼族蘑菇山寨的基本景观,又是尚待开发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元阳县胜村一带的哈尼山寨和梯田,已被列为云南省级风景名胜区。 哈尼人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间有一大间为堂屋。在版纳地区,堂屋东面一间为家长的卧室,卧室内设有祭祖处。哀牢山、无量山区哈尼族的寨房因各地地理、经济及环境民族的不同而有茅草房、土掌房、石灰房、瓦房几种式样。 哈尼族民居外形酷似蘑菇,故名蘑菇房,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组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 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蘑菇房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能得到充分利用。 哈尼族一般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村寨多为三四十户,多的也有数百户。村寨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周围绿竹青翠,间以桃树、梨树,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沟底。离村寨不远有清澈甘凉的泉水井。一栋栋蘑菇房结合地形沿坡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朴实多变的景象。 传说中,哈尼族的祖先是看到漫山遍野的不怕风吹雨打的蘑菇,受到启发,模仿蘑菇的样子盖起了自己的住房。 客人来到,热情的主人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有史以来,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房就盖到哪里,遍布哈尼山乡,经长期的发展与改进,如今的蘑菇房既有传统特色又日臻完善,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景。 折叠 云南的蘑菇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