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能力平平,却能驾驭张良、韩信等天才,诠释做人是门大学问

 剧透历史 2020-03-10

说到刘邦,我们脑子里蹦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流氓无赖、贪生怕死、抛弃妻子……总之负面印象较多。当然,这和刘邦自己也有关系,毕竟他确实糗事做了一大堆,身上存在不少的问题。

比如彭城之战,刘邦50万大军被项羽3万骑兵打的全军覆没,逃亡路上,为了减轻马车重量逃得快一点,刘邦竟然三番两次将车上的亲生儿女踢下车!瞧瞧,这是人干的事吗?

后来的荥阳之战,项羽将刘邦的老父亲架在砧板上,威胁刘邦如果再不投降,就要把刘太公宰了炖成肉羹吃。刘邦却恬不知耻的说,我们曾结拜过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把你父亲做成肉羹吃,能不能分我一杯呢?这简直是逆天的无赖作风!

然而,这样的一个刘邦,手底下竟然人才荟萃、将星如云。

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韩信,哪个不是有经天纬地之才,却都甘愿屈居刘邦帐下,在刘邦一次次被项羽打得损兵折将,甚至全军覆没之时,都一心一意追随着刘邦,帮助他立马满血复活对抗项羽。

其实,就治国理政、行军打仗而言,刘邦当真是能力平平。那么,他为什么能够驾驭这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呢?估计原因有以下几个:

敢于承担别人惧怕的风险

敢于承担风险,是一个优秀领导必不可少的品格。刘邦虽然平常的行事作风颇像无赖,但到了关键时候,往往敢于跳出来承担其他人望而却步的风险。

刘邦在沛县当亭长,有次奉命押解一群人赶赴骊山服劳役。路上不断有人逃亡,当走到砀山时,押送的人已经逃走了大半,按照秦朝的法律,罪可当斩。于是刘邦索性把剩下的人都放走,自己一个人承担罪责,当有中十几个人被他的义气所感动,愿意跟随他一起逃亡,这些人后来成了起义的中坚势力。

等到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波及到沛县时,沛县的父老乡亲因为忍受不了秦朝的暴政,一起反抗杀了沛县县令,接下去由谁来掌管沛县呢?

有官府文吏背景,比刘邦出身高的萧何、曹参等人,都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怕的是一旦自己成为造反主谋,失败后会被朝廷株连九族。反倒是刘邦天不怕地不怕,一屁股坐在了“沛公”的位置上。

深谙老百姓需求,投其所好笼络人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些至理名言无不说明了人心的重要性,所谓天下大势,在于人心向背尔,刘邦就深谙此中的道理。

刘邦进入关中后,命令士兵不许劫掠、侵犯老百姓。为了不引起城中恐慌,他在留下少量士兵维持秩序后,自己率领军队又退回了灞上。

为了笼络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约法三章: "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其余秦法一律废除。

当然,要治理一个地方,单靠这简单的三条法律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刘邦就是摸准了百姓的心思。

这些老百姓对秦朝的严苛法律已经不堪忍受,连往路面上倒个垃圾都要断手断脚,这谁忍受得了?在秦朝的高压政策下,老百姓的神经已经濒临崩溃边缘,这时候刘邦将百姓从暴政中解救出来,老百姓自然对他感恩戴德。

而反观项羽,火烧阿房宫,将咸阳城劫掠一空,坑杀秦国降卒20万……这些做法让天下人寒了心,也让老百姓明白,项羽的残暴,比起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项羽得了天下,也不过是一个秦朝的翻版而已,民心自然不在项羽这边。

这也是为什么楚汉之战,刘邦虽然遭受一次次的失败,却又能一次次重整旗鼓的原因。而项羽虽然一直打胜仗,但只要失败一次,就陷入了乌江自刎的绝境。

大胆放权,对部下将领不吝赏赐

刘邦集团中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不是所有人都有崇高的理想,甘愿为推翻暴秦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大部分人更多的是利益驱使。刘邦知道,要想让手下人死心塌地追随自己,一定要给足他们想要的。

陈平向刘邦献计,在项羽内部实行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钟离眜、龙且等重臣之间的关系,但是需要数万斤黄金来实行,刘邦想都没想,直接就给了陈平黄金四万斤。

楚汉战争进行到最后关头,韩信成了整个战局的关键,他倒向谁,就意味着谁将获胜。

韩信向刘邦表示,他愿意出兵帮助刘邦,但要求是刘邦必须将齐地给他,并封他为假齐王,假齐王类似于代理齐王。刘邦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的,直接将韩信封为齐王,以换取韩信出兵。

陈平贪财,韩信贪权,刘邦何尝不知道这些。但是他舍得付出,该给就给,最后得到的收益,是整整400多年的大汉王朝国祚,谁最赚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