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为父母的难处:给孩子讲道理还是棍棒教育?

 恰恰365 2020-03-10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问题不断,从小的细节,到大的是非。简单粗暴的体罚伤害亲子关系,温柔的坚持容易憋出内伤,而且即使父母说得对,也告诉了孩子应该怎么做,纠错的效果还是会打折扣——因为父母说得对,跟孩子做得到,并不能简单地画等号。

复旦大学沈奕斐博士表示,频繁地给孩子讲道理纠错,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即便在这个摒弃了简单粗暴“棍棒教育”的时代,全心全意为孩子的父母也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作为父母,如何有效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助其成长?沈奕斐的《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一书,也许会给你点启发。



以下内容选自本书,由出版社授权发布。

“我觉得妈妈你很烦”

我是一名70后,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几乎都没学过什么育儿理论,如果觉得孩子不好,可能会非常简单粗暴地胖揍一顿,或者大声呵斥“吃饭怎么能这么吃啊,给我好好吃饭”,然后孩子的各种问题或者小毛病就在父母的这种“权威”之下解决了。

现在,性格暴躁一点的父母,看到孩子屡教不改,棍棒拳头依然会上去,他们觉得拳头棍棒特别有效。对于这样的父母,我只能提醒:虽然有些时候,体罚的确会有效,但是,体罚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我现在对你已经没什么办法了,只能通过体力优势来控制你”。那么,当父母不再具有体力优势的时候,是准备和孩子对打呢,还是被孩子打一顿,或者完全放弃对孩子的影响?显然这几个结果都不是父母想要的。

好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已经意识到“打”并不是教育的好方法,虽然有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打孩子,但是打完以后自己会内疚,甚至会给孩子赔礼道歉,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们下次继续打孩子。

很多现在的年轻父母都因为自己曾经挨过父母的打,发现自己有好多问题,从而将其归结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甚至觉得原生家庭让自己“习得性无助”。所以他们开始反思,不再用“纠错+棍棒”,而是换成了“纠错+讲道理”,结果发现孩子的问题依然很多。

我有一个性格温和的朋友,当她对我诉苦她和儿子的大战时,我一开始有些想不通,她这么温和的人,又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孩子又才上小学四年级,正常来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会跟父母爆发太大的冲突。

于是,我们两家人就约着吃了顿饭。我们一坐下来吃饭,我就发现了我这位好朋友的问题所在。

从她儿子坐下来开始,我这位朋友就开始跟他讲“你要把餐布铺在自己桌子上,然后盖住你的大腿,这样能防止汤汁溅到你身上”;当孩子拿起筷子时,她说“筷子要往上拿一点点,不然你用着不方便”;当孩子拿起勺子时,她又说“你拿的时候要小心一点,不要敲桌子,也不要敲杯子,发出声音不礼貌”。在上菜的过程中,尽管她在跟我讲话,但依然会时时刻刻提醒孩子这,提醒孩子那,比如舀汤的时候要把碗靠近一些,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等。

在整个饭局中,我这位朋友的确是没有批评孩子,也没有跟孩子提什么学习成绩,或者要求孩子要表现得怎么怎么好,都是在轻声细语地提醒孩子做每一件事情的要点。作为旁观者,我明显看到孩子其实已经很不耐烦了,也不太想说话了,所以当我去跟他说话的时候他也不太愿意理睬我。然后,我的朋友就对他说,对人要有礼貌,沈老师跟你说话,你就好好跟她聊一聊,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跟沈老师说说,等等。

这时候,他孩子脾气很不好地说:“我觉得妈妈你很烦。”我朋友马上说:“怎么能这么跟妈妈说话呢!我怎么烦呢,我又没有怎么说你。”听到这,我就跟我朋友说:“其实我也觉得你挺烦。”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场景,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真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

给孩子“纠错”有错吗?

很多父母抱怨说,已经不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很好,也没有要求他一定要取得什么成就,甚至在看过各种鸡汤文后,都已经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凡了,可是为什么孩子对自己还是各种不满意呢?

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我那位朋友的教育方式。在短短的一次饭局中,她时时刻刻用各种各样温柔的方式去提醒孩子。虽然她觉得自己没有提什么过分的要求,方式也很温柔,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是不满的,一直在挑剔,一直在纠错,甚至在孩子还没有犯错误之前就提前纠错了。

这种“温柔纠错”的方式,是现在的父母很喜欢用的方式,80后父母尤其擅长。一方面,他们意识到了过去自己父母那种粗暴的方式不对,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在学习了各种育儿理论、看过很多鸡汤文后,他们开始用心平气和的方式告诉孩子怎么做事才是对的,比如拿筷子要往上面一点,吃饭要细嚼慢咽等。我把这种模式总结为“纠错+讲道理”

这种慢慢拿小刀砍人的方式虽然伤口看起来不大,但实际上特别伤人,让人很难忍受,有时候比被打一顿还让人烦,让人受伤。

我不是说打人更好,而是和以前相比,你会发现我们父母那一代虽然方法粗暴,但是采用的频率很低,因为他们很忙碌,没时间管我们,所以,我们有大把的自在时间,只有在真正犯错误的时候,才会挨一次打。

现在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父母的育儿特点,我们在学术上称为密集母职(intensive motherhood)密集亲职(intensive parenting),这就变得很麻烦了。密集母职文化有三个特点:

首先,家庭生活以孩子为中心,家庭中的成员都围着孩子转,都在关注孩子;

其次,父母尤其是照顾者,与孩子荣辱与共,孩子做得好、学习好,就是父母的成功,反之是父母的失败;

最后,父母觉得在孩子身上花再多的时间都是值得的,花得越多越好。

密集母职或亲职带来的问题是对孩子的关注度太高,这种关注远远超过了孩子的需要。

在过去的把孩子“拉扯大”的文化中,虽然父母教育方式粗暴(当然伤害也很大),但大部分父母没有那么多时间关注孩子,

所以孩子可能会被忽略,但也同时避免了时时刻刻被纠错、批评。现在的密集母职文化加上生育孩子数量少,常常是有6双眼睛时时刻刻在关注孩子,而那个“正常孩子”的形象使得父母把纠错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殊不知,这种高频率的负面关注恰恰是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因为它严重干涉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密集母职的荣辱与共文化也使得照顾者压力很大,不允许孩子去试错,当孩子表现不符合期望的时候,父母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因此焦虑感就会急剧上升,这种焦虑又会转变为新一轮的纠错。

别用语言暴力一点一点把孩子打趴下

我并不是说不能纠错,而是“纠错+讲道理”的频率不能这么频繁,频繁到超过了孩子能承受的界限。

很多孩子都会抱怨父母唠叨,可是父母却觉得那只是好心的提醒,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对有些事情会注意不到或做错,所以提前指出来,或者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给孩子进行指导,还会在孩子犯错后给孩子总结原因。父母觉得这些都是帮助孩子成长必须要做的事情,但孩子总是不领情,听不进去,左耳进右耳出,甚至还会顶撞父母。

10岁的小任曾经这样跟我讲,我并没有早上出门非要穿哪双鞋子的偏好,可当我出门,我妈让我穿某双鞋,然后抱怨我总是穿错衣服或鞋子的时候,我就特别想反抗,我觉得她就是在控制我的一切,想让我按照她的要求生活,这时候,我就算本来想要穿那双鞋,也不坚决不穿了。

10岁的孩子,其实已经能敏锐地感觉到自己的自主意识了。不断的纠错和讲道理会让孩子感受到成人没有边界的控制,因此,无论你说什么,他第一个念头不是判断你讲的话对不对,而是要捍卫自己的自主权。

当然,讲道理已经比打孩子进步多了,我坚决反对体罚。但是,持续纠错和讲道理,当进行得极其频繁的时候,破坏力也是巨大的。这种持续纠错和讲道理的感觉就像凌迟,一点一点地用语言暴力把孩子打趴下。而这一点,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以为“温和而坚定”的纠错和讲道理就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从没有反思过背后的逻辑体系。

就像我的朋友,她很爱孩子,但是不接受孩子的各种行为。可是如果一个人的各种行为都不被接受,他怎么能感受到对方的爱呢?一个人时时刻刻受到各种打击,虽然打击他的人给他好吃的、好穿的,跟他和颜悦色地说话,但是他依然不愉快,最关键的是,他对自己会产生很大的怀疑,觉得自己就是这么糟糕。

沈奕斐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2月

(编 / 俎燚楠,审 / 任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