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肺排毒汤:内外兼治 珠联璧合

 图书 馆员 2020-03-11

清肺排毒汤:内外兼治 珠联璧合 

清肺排毒汤是当前公认的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疗效肯定的中药方剂,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广的有效方剂。
方药组成及来源
清肺排毒汤组方为:麻黄9克,炙甘草6克,杏仁9克,生石膏15~30克(先煎),桂枝9克,泽泻9克,猪苓9克,白术9克,茯苓15克,柴胡16克,黄芩6克,姜半夏9克,生姜9克,紫菀9克,冬花9克,射干9克,细辛6克,山药12克,枳实6克,陈皮6克,藿香9克。以上21味中药饮片,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两次,饭后40分钟温服。如有条件,服药后可加服米汤半碗至一碗。3剂药一个疗程。石膏用量随发热情况加减。
本方剂来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共计21味中药,可看成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4首经方组成,也可看成为8首经方组成,即除上面4首经方外,还内含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苓桂术甘汤。其中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和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其余5首经方出自《金匮要略》。
麻杏石甘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组成。清代柯琴在其《伤寒来苏集》中校勘为:“无汗而喘,大热者”为佳。本方宣肺清热、止咳平喘,用于外感发热或高热,咳喘气急者。
柴胡汤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方以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能和解少阳、退热止呕,用于伤寒少阳证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厌食喜呕,口苦咽干者。
射干麻黄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方以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组成,能宣肺散寒、除痰下气,用于咳而上气,咳痰不利,喉中水鸡声者。
厚朴麻黄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方以厚朴、麻黄半夏五味子细辛干姜杏仁、石膏、小麦组成,能止咳平喘、散饮降逆,用于咳嗽喘逆,胸满烦躁,咽喉不利者。
小青龙加石膏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方以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石膏组成,能散寒解表、温化寒饮,兼清郁热,用于咳嗽气喘,烦躁心悸,并见风寒表证者。
越婢加半夏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方以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组成,能宣肺泄热、降气平喘、化饮祛痰,用于外感风热,水饮内作之咳嗽上气者。
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方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能温阳化饮、健脾利水,用于痰饮内停、气机不利所致胸胁胀满,气逆目眩者。
五苓散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以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组成,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用于太阳腑证蓄水证,即外有表证,内停水湿,水入即吐者。
方药分析
清肺排毒汤从功效上讲,突出内外兼治的原则,既外治邪毒之气,又内祛痰湿之邪,兼顾护阳气。外治邪毒时,其以麻杏石甘汤宣清,小柴胡汤和解,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以排毒退热,既可清热毒又能祛寒毒,以清热毒为主,一箭双雕,确为上乘至妙之法。治内方面,因有痰饮湿邪内停,脾阳中气不运,气机升降被遏,致咳喘气逆不舒,心烦呕恶不止。方中以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祛湿,且佐白术桂枝健脾补气之中尚有温补肾阳之力,使阳气得充,水湿乃除。
尤其要提的是,清肺排毒汤中还含有的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同样外可宣肺排毒,内可除痰饮水湿之邪,内外兼治,尤以服药之后“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且调和胃气,确符《素问·刺法论》中“避其毒气”和“正气存内”的内外兼顾治疫原则。本方取名“清肺排毒”者,以“清解肺中邪气,排除疫冠邪毒”也。纵观全方,组方用药准确无误,配伍精良,严谨无隙,珠联璧合。
治疗病症
新冠肺炎属中医“瘟疫”范畴。《集韵·平声·魂韵》:“瘟,疫也。”《说文解字》:“疫,民皆疾也。”瘟疫即指流行性急性传染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里的“瘟”字即“传染”而言,而非“温热”辨证之义。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临床分为四型,即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清肺排毒汤主要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前已论及,清肺排毒汤为内外兼治主方,而新冠肺炎的轻型、普通型均以“外感发热咳嗽气急”为主症。前者呼吸道症状较轻,完全符合该方适用范围,临床上可灵活加减。外感症状多一点,可根据患者寒热情况加减。对于呼吸道症状如咳喘气逆等,则可调整药物剂量。对于内在的痰湿水饮,可临证调剂补气、利水之药,遂以一方而收全功。至于重型患者,中西医配合可以较快起效。
根据有关资料,清肺排毒汤正在10个省市患者中得到进一步的疗效肯定。总之,清肺排毒汤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成功使用,充分证实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尤其是急症治疗中的特点和优势,打破了中医不能“治病”、不会治“急症”,只会养生保健的言论。我们有充分的实践证实,中医学既能治未病又能治已病,包括急症,尤其在新冠肺炎这种人类新发、复杂、传染性强的疫病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张大宁)

新冠病毒不可怕 按揉5穴提正气

新冠病毒侵袭人体肺部,造成患者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更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因此顾护肺气尤为重要。肺经是人体十二经脉的起始经脉,肺为华盖,主气、司呼吸。肺卫是人体第一道屏障,肺气虚,则防御功能减弱,邪气也就有了可乘之机。

寅时醒来寻太渊

肺经的经气旺在寅时,也就是在早上3~5点。肺部有问题的人经常会在寅时醒来,这是肺气亏虚、气血不足的表现,按“五脏有疾当取之原”的理论,肺有疾当取肺经原穴即太渊穴。太渊穴是肺经元气聚集最多的地方,刺激这个穴位可以使肺气源源不断地涌出。因此我们经常按揉太渊穴,可以有效改善肺气,对于肺气亏虚的人效果更好。

新冠病毒不可怕 按揉5穴提正气
头项诸疾寻列缺
列缺穴是肺经络穴,将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的凹陷中便是列缺穴。列缺穴的作用很大,尤其对头痛效果更好。因感冒引起头痛,或者以前有头痛、神经性头痛的人,可以经常按揉此穴,可有效缓解头痛
按摩鱼际肺热消
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交际处。它可清肺热、宣肺气,对于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咽痛等有很好的效果。经常按揉鱼际穴,对内火重的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气逆咳喘选尺泽
尺泽穴为肺经合穴,“合主气逆而泄”,因此尺泽穴有很好的降逆平喘作用。尺泽为肺经的子穴,根据子母补泻法中“实则泻其子”的理论,当肺有实证的时候,就泻尺泽。因此尺泽穴可降逆平喘、清肺热、祛邪毒。尺泽穴位于肘横纹,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经常按压、拍打尺泽穴对肺脏功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咽痛咳嗽点少商
少商穴为肺经井穴,“井主心下满”,故此穴可治疗热邪内郁、气机阻滞引起的发热呕吐、心下满,对咽痛、咳嗽效果更明显。少商穴位于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如有咽痛、咳嗽发热等症状,点掐少商穴可缓解。
新冠病毒不可怕,让我们一起提高正气,战胜疫情!(费可)

小青龙汤加减治哮喘

王某某,女,19岁,外地来京打工青年。1990年8月5日初诊。

患者自诉已患哮喘病5年之久,发作时胸闷气喘,张口抬肩,咳嗽痰多,每因感冒着凉或贪凉饮冷而发,曾被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性哮喘”。本次发作乃因暑热贪凉、空调凉风吹拂所致。

余仔细查询,得知咳喘发作时,咳痰清稀而出,不稠不黏,痰清凉如水。

视其舌苔白滑,舌质淡嫩,脉沉弦。

【病名诊断】哮喘

【中医辨证】寒痰冷饮逆阻于肺,肺气不利而发哮喘

【中医治则】温肺化饮,止咳定喘。

【中医处方用药】小青龙汤加减。

桂枝9克,白芍9克,干姜9克,细辛6克,法半夏12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6克,(加)茯苓30克,化橘红9克,杏仁9克。

【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七剂,水煎服。每剂分两次服,日服一剂半,早、中、晚分温服之。嘱其忌生冷黏腻及难消化食品,防止着凉。

【治疗经过和疗效】

本例病人的治疗在开始时曾走了一段弯路。初诊时余以为患者年轻体壮,没有仔细辨认证情,误投定喘汤治之,患者服药后在复诊时告之其病无任何改善,但在无意中陈述说:“如果我想要喝水了,我的病就快好了。”

余对此语思之良久,忽有所悟,此病人正是小青龙汤证无疑。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第40条论述小青龙汤证情,紧接着在第41条就描述服用小青龙汤后的病情表现:“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这就清楚地告诉后学,小青龙汤证所治之咳喘是寒痰冷饮所致,故病人不想喝水,口不渴,一旦服用小青龙汤后,其寒痰冷饮得以温化,则病人不但咳喘止,有时也会像正常人一样,想喝点水。

由此折射出寒痰冷饮的小青龙汤证之咳喘,病人本来是口不渴的,不想喝水者。换言之,不想喝水,口不渴,这是小青龙汤证的病证特点之一,也是辨认小青龙汤证情的一个有力佐证。

余遂于二诊时改投小青龙汤治之,遵仲景用小青龙汤之加减法,治喘时去麻黄,加入杏仁,更于方中加入茯苓,化橘红二药,与原方中半夏和炙甘草相伍,以奏二陈汤之功力,自称“青龙二陈汤”。

除余所料,患者服用七剂小青龙汤后,再诊时咳喘皆平,多年来大量稀痰顿时一扫而光。

余虑其病久,恐其寒痰冷饮复生,改投以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合方,继投十剂以善其后。该患于2006年因怀孕后腹痛前来门诊就医,得知其咳喘无发。

【医话】

余临床数十年,习用自制经验方“肺热咳喘方”治疗咳痰粘稠,或黄或绿,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之咳喘属痰热者,收效甚好。

而对于咳喘之人,见咳痰清稀如水,不稠不黏,舌脉无热象者,多以小青龙汤合二陈汤(余自名为“青龙二陈汤”)治之,继以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余自名为二陈汤”),善其后,屡用屡验。

小青龙汤乃仲景之方,其加减法中明言“若喘,去麻黄,加杏仁”。此理常令人难明,因为麻黄本有平喘之功,仲景为何在用小青龙汤治喘时偏偏去掉能平喘之麻黄而加杏仁呢?

其理就在于小青龙汤所致之喘乃寒痰冷饮逆阻于肺所致,其寒与饮多为“心下有水气”,(简称“内饮”),外受表寒袭肺(简称“外寒”),外寒与内饮相合为患,致使肺气逆而喘作,所谓“水寒射肺”。

麻黄一药,其性辛温,偏于升散,对于气逆之喘咳不宜;而杏仁一药,偏于下气定喘,故宜于小青龙汤证之喘。一药更易之举,足见医圣组方用药之严谨。

现时在中医界,颇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细辛不过钱,过钱赛红矾”。

于早年大学时代学习中医药时,老师就是这样讲的:细辛有毒,不可多用,用则不可过钱,过用了其毒性类比剧毒药红矾(又称“砒霜”)。

但是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等诸多方中,其细辛用量均为三两,约达今之三钱之多。

这就出现了一个针锋相对的而又必须解决的矛盾,是医圣仲景犯了错误,其细辛用量过多,还是后人“细辛不过钱”之说有误?余为此而溯本求源,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今人习以成俗地认为“细辛不过钱”之说,出自于宋朝元祐年间闽中人陈承之笔。陈氏在其所著《重广补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味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近年开平狱中尝治此,不可不记。”后来在大观、政和本草等诸多有关本草书中均有此说出现,连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亦引陈氏之言,于是“细辛不过钱”之说由此而流传至今。殊不知,此语实属后人不善学习,竟将陈承所言断章取义,以讹传讹,误人不浅。

陈承所云“细辛不可过钱”的原文是“若单味用末,不可过一钱”,后学者将其作为大前提条件的“若单味用末”五字妄自舍弃,断章取义,就衍生出来今人所传的“细辛不过钱”之谬论。

所以,余多年一来,只要有机会,无论在大学课堂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也好,或在讲学中,凡涉及有关细辛一药时,无不对“细辛不过钱”之说加以更正。

陈氏之言很清楚,“若单味用末,不可过一钱”,言外之意,若不单味用末,而是配伍在方剂中使用是不受此限的。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更涉及到我们今人如何使用仲景含有细辛的经方的临床应用问题,不加以纠正,有碍于经方之疗效,有碍于中医药之发展。

那么,我们在临床使用细辛时就可以肆无忌惮了吗?绝非如此。单味有末时,万万不可过一钱;倘若放入复方中使用,可以过钱,但其用量无须过大,毕竟细辛一药过于辛温而燥,久用或用量过大会带来一定的弊端。

余临床在复方中使用细辛时,成人量多在6克左右,从未发现不良反应,复述于此,供医界同仁指正。

“清肺排毒汤”中的经方----麻杏石甘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 吴铁军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开始蔓延至全国各地。2月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纸公函将“清肺排毒汤”推入大众视野[1],2月19日,清肺排毒汤被国家卫健委收入了最新版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在清肺排毒汤这张“新面孔”面世后,我们发现它的药味组方中有四个熟悉的身影--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正是大家熟知的经典名方--麻杏石甘汤。无独有偶,由仝小林院士领衔的湖北省和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早在2月初就发文推荐使用麻杏石甘汤加减的协定方作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人的通用方。面对抗新冠病毒这个从未谋面的敌人,中医界为何如此青睐这个经典古方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清肺平喘之名方

麻杏石甘汤来源于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用于治疗“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方中麻黄宣肺平喘、杏仁止咳化痰,石膏清泻肺热、炙甘草和中益气。麻黄配石膏既能平喘又能止汗清热,麻黄配杏仁能加强平喘止咳之功力,炙甘草既能配合石膏生津止渴,又可调和诸药。

麻杏石甘汤最初是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的汗出而喘,经后世历代医家发扬光大,其用途越来越广泛,《医学衷中参西录》称其“用处甚广,凡所受外感作喘嗽,及头疼齿疼,两腮肿疼,其病因由于外感风热者,皆可用之。”麻杏石甘汤组方精简,全方四味药材没有一味所谓的“杀菌”、“抗病毒”中药,但治疗肺炎却特别有效。其证型适用范围广,临床经验表明只要痰、鼻涕等分泌物颜色变黄,即为其适应症。

现代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汤具有镇咳、抗炎、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对于临床上常见的细菌性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和慢性气管及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鼻窦炎、咽喉疾病等可归属于中医“肺热”、“咳喘”的病证具有显著的疗效。

二、抗击肺炎的“首选方”

麻杏石甘汤是张仲景专为“清肺热”而设的,为治疗肺热咳喘的首选方剂,从古至今经历了大大小小抗击疫毒邪气战役的洗礼,可谓久经沙场的一员“老将”。在以往 “非典”、“禽流感”和“甲型H1N1 流感”疫情中,麻杏石甘汤及其加减方普遍用于证属热毒犯肺和邪热壅肺者的治疗,且疗效稳定。临床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汤具有类似磷酸奥司他韦抑制A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的作用,从而抑制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此外,还可通过直接杀伤病毒、干预病毒吸附、调节机体免疫、保护宿主细胞等作用发挥多渠道、多靶点抗病毒的效果。

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少数患者伴鼻塞、咽痛等症状,重型、危重型患者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以往麻杏石甘汤在临床治疗外感发热时,对外寒内热型的患者效果较明显。这类患者往往体温升高不明显,但肺部炎症表现比较明显,属于卫闭热结,热壅于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麻杏石甘汤证的描述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以石膏配伍麻黄使用,用麻黄发散肺中壅积之邪气,使石膏发挥更大之清热效力,又因肺与外界直接相通,宜使肺中热邪向外发散,故舍弃黄芩、黄连等清热有余发散不足的苦寒药,选择擅清肺热,能够发散的石膏。可见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这种体温不高但肺部已有实质性损伤的临床症状与麻杏石甘汤证“身无大热”、“热壅于肺”的病理表现相吻合,使用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肺热咳喘可谓量身定制。

事实证明前期多地患者在应用清肺排毒汤后,服药1天以后46.7%的患者咳嗽症状消失;同时对其他症状,如乏力、纳差、咽痛等也有明显的疗效。与抗病毒药相比,三付药后病毒核酸检测转阴,肺部影像学明显改善的疗效可谓神奇,难怪钟南山院士、张伯礼院士等大牌专家都发声力挺。

三、防治感冒咳喘的“守护神”

可能有读者会问:麻杏石甘汤治疗感冒肺炎效果这么好,我怎么从来没在药店里看到过呀?其实麻杏石甘汤并未缺席,只是换上各种不同的“马甲”,以不一样的姿态展现在你我身边。只要你走进药房的中成药柜台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大名鼎鼎的抗病毒中成药连花清瘟颗粒、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推荐的金花清感颗粒、镇咳祛痰平喘的三拗片以及止咳平喘糖浆、咳喘宁口服液、清肺消炎丸等众多宣肺平喘止咳的中成药的组方中都能发现麻杏石甘汤的影子。儿科常用的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小儿咳喘灵泡腾片、小儿麻甘颗粒、小儿定喘口服液、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一众感冒咳嗽用药皆由麻杏石甘汤组方加减衍生而成。可以说,麻杏石甘汤就像一位深藏不露的“保镖”,在暗处默默地守护我们的健康。

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已进入攻坚阶段,疫情的变化时刻牵动着亿万同胞的心。此时此刻,以源于中医经典方剂的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中医药正在全国抗疫战场上攻城拔寨,向新冠病毒发起总攻。我们相信,中医药在此次战疫中一定会再创辉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清肺排毒汤”,处方来了

针对中医药对新冠肺炎的疗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7日介绍,清肺排毒汤对新冠肺炎具有良好疗效。(此前报道:权威回应:这些药物对新冠肺炎有效!)

清肺排毒汤的处方是什么?怎么服用?小新根据2月6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通知归纳如下↓

一、“清肺排毒汤”处方组合

二、处方组成及服用方法  

三、适用范围

结合多地医生临床观察,此方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新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入侵要经过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肺,呼吸道。(上焦)

第二道防线:脾胃,消化道。(中焦)

第三道防线:肾,泌尿系统。(下焦)
加强三道防线的抵抗力,更好地预防病毒感染与发作。就算己经感染了病毒,在强大的防线上,它也没有生存的土壤与环境,自然不会发病,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加强第一道防线:【姜葱红糖水】
带白须的葱三根,生姜3片带皮,红糖适量,两碗清水,煮至一碗,趁热喝。说明:感冒初起感觉头痛眼胀喉咙痛时及时服用,如果是病毒性可将葱换成一瓣蒜拍碎。
加强第二道防线:【藿香正气丸】
偶感外邪自觉身体不适,胃胀闷,头晕脑胀,可按说明书服用或适当加量服用。
加强第三道防线:常服用【四逆白通汤】扶助正气。
白附片60克(先煎2小时)、生姜60克、炙甘草15克、葱白3一5根。可加少量蜜糖。
已感染及发病人员就需要辨证施治,按中医防治方案指南处理。
面对病毒,不轻视,不惊慌,科学预防,中西结合,战胜疾病。

清肺调血汤老年性肺炎

侧柏叶12克、白茅根20克、桃仁10克、虎杖15克、麻黄10克、杏仁10克、黄芩12克、金银花20克、鱼腥草30克、胆南星10克、蝉蜕12克、芦根20克
一、热邪壅肺,血热、血瘀是老年性肺炎的重要病机
老年性肺炎属于中医学“ 风温” 、“ 肺热病” 的范畴,现一般通称为“ 风温肺热病” 。早在《素问· 刺热篇》就指出:“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就是对肺炎临床表现的描述。《温热经纬· 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说:“ 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己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 ? ” 。说明风温病是外感风热之邪,热邪壅于肺所致。《时病论· 风温》“ 风温为病之原,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肾虚之体,其气伏藏于少阴。劳苦之人,伏藏于肌腠。必待来春伤风,触动伏气而发。其证头痛恶风,身热自汗,咳嗽口渴,舌苔微白,脉浮而数者,当用辛凉解表法。倘或舌绛、苔黄、神昏谵语,以及手足瘼瘢等变症,皆可仿春温变证之法治之。” 这里提出了风温发病的内因在于“ 肾虚之体” 。由此可见,老年性肺炎的发病基础在于肾虚。
老年人由于肾气亏虚,正气不足,肺气失于固密,卫外机能减弱,可导致风热之邪乘虚侵入肺脏。邪热内炽,则可出现发热,热壅于肺,肺失宣发、肃降,则咳嗽,咯吐黄痰,甚则喘息等症状。
气与血二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响,脏腑有热,多气血同燔。老年性肺炎患者,当风热之邪侵袭于肺,不仅可使肺气宣降失常而病及气分,也可热灼伤阴液而殃及血分。《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云:“ 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 ,说明了风热犯肺可致血热而呼吸不利的病机。老年性肺炎发病过程中,因外感风热而致咳嗽,咯吐黄稠痰,甚或痰中带血,口干口渴等热邪壅肺证,其病机除肺气失予宣降外,热邪必灼肺之阴液。热邪既伤阴液,不唯独炼肺津,也可灼伤阴血,而致血热津伤。热伤于肺,肺血炽热血脉充盈扩张,血之流速加快,脉道充盈,可呈现数脉,同时可见舌质红。若肺血热甚,迫血忘行,损伤血脉,则可见痰中带血;热烁于肺,津液耗伤,则可口干口渴。
近代学者用家兔制成邪热壅肺证动物模型,研究中发现:在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的同时,肺泡腔内充满渗出物中所含的红细胞、中性白细胞均为血液的有形成分,在正常情况下肺泡腔内不可能大量存在,而在邪热壅肺时,由于热灼血分、迫血忘行而致,与老年性肺炎的病机是一致的。
血液的正常运行也依赖于肺主气的功能,若因病邪作祟,致使肺朝百脉的功能失调,则势必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因之血滞于肺而产生肺血瘀阻。如《素问· 调经论》所云“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实验表明:在外伤、热毒、寒凝、气滞等因素所致的血瘀模型中,肺为反映最强烈的受损靶器官。
老年多虚、多瘀。“ 多虚” ,主要责之于肾亏,这是老年性肺炎发病的内因所在。“ 多瘀” 也是老年的体质特点。一项对健康青、中、老年人进行血瘀症的调查显示,51.79%的健康人群表现出程度不等的血瘀证候,在不同年龄组中,血瘀证检出率具有显著性差异,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血瘀证检出率递增的变化规律。实验研究发现,大鼠的血液流变特性随增龄而渐呈粘浓凝聚状态。当代老年人多瘀的原因主要为体虚、环境污染、运动减少等因素。老年人在多虚、多瘀的体制基础上,外感风热,热邪壅肺,烁炼阴血,使血液粘稠度增高,血运不畅,从而因热致瘀,即《重订广温热论清凉法》所谓:“ 因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而成瘀” 。在实验中发现:家兔邪热壅肺证模型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明显升高,处死动物后,可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内有浆液渗出等血瘀现象。由此说明邪热壅肺可致血瘀。
老年性肺炎发病过程中产生的血热、血瘀、病机,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影响。如血热可导致或加重血瘀,而血瘀作为病理产物,可瘀而化热,致使血热。另外,血分失常还可影响老年性肺炎中的其他病机。如肺血瘀阻,可阻碍肺气的宣降,而加重肺气郁闭。可见血热、血瘀之间以及血分失常气分失调之间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二、清肺、凉血、化瘀是老年性肺炎的重要治法
法随证出,而源于理。热邪壅肺不仅伤及气分,使肺气宣降失常,而且也可热灼阴液而殃及血分而致血热、血瘀,这是老年性肺炎横贯始终的主要矛盾。所以,在治疗老年性肺炎时,则应立足于辨病论治,以清肺泻热、凉血化瘀为治法。即在清泻肺热的同时,重视凉血、活血。如果血液运行畅通,也有助于肺气的宣降调畅、邪热的祛除。若肺热得清,血热得凉,瘀血消散,则咳嗽、咯痰、喘息、发热之风温肺热病可得以痊愈。
三、清肺调血汤的组方特点、药物功效以及现代药理分析
法以传方。清肺调血汤是在清肺泻热,凉血化瘀治法的指导下组方遣药的。本方既遵循了传统中药组方配伍理论,又有其现代药理研究基础。
(1) 清肺调血汤的组方特点
1.重在清肺,巧施凉血清热
方中选用金银花、黄芩、鱼腥草、胆星、蝉蜕等着重清泻肺热,解毒化痰,重在去除风热之邪。纵观历代清脏腑实热之诸方,大凡在清热之中多兼顾凉血。如清泻肺热的泻白散所用的具有清热凉血功能的地骨皮,泻心火的导赤散、泻肝火的龙肝泻肝汤所用的具有凉血功效的生地,清胃火的清胃散所用的具有凉血作用的丹皮等,无不在清气的同时兼以凉血。可见古代的医家对热邪作用于脏腑可烁伤血分的病机早有所认识。方中所配侧柏叶、白茅根,旨在凉血清热,该二药为轻清之品,善入肺经,为凉血药的首选之味。
2.凉血之中兼施活血,凉血而不留瘀
《重订广温热论· 清凉法》云:“ 因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成痰” 。老年性肺炎正是由于以上所分析的因热致瘀、老年血瘀等方面原因,血瘀是老年性肺炎的重要病机之一。方中桃仁、虎杖活血化瘀,其中桃仁又“ 主咳逆上气” ( 《本经》) ,使瘀血消散,血液运行通畅,肺气得以宣降,则咳喘诸症得以根本缓解。
3.清热利尿,热有出路
纵观中医治疗风热毒邪所致病证的有效名方,无不注重通利小便给邪以出路。这也是中医整体治疗观的体现。如《温病条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银翘散所用竹叶,《摄生众妙方》疏风解表、败毒消肿的荆防败毒散所用茯苓,《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辛凉发汗、清热解毒的防风解毒汤所用木通、竹叶,功在利小便,使热邪从下窍而去。清肺调血汤在清热凉血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热邪的出路问题。方中白茅根、芦根便是凉血清热利尿,尤其是白茅根,泻降火逆、通利小便。
4.重视气机的调畅,宣发肃降相得益彰
肺主宣发肃降,宣发与肃降使肺功能表现的两个相反的方面,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很好的宣发才能很好的肃降,不宣则亦难降。气机宣降失常导致咳喘,气机运行正常咳喘自然得愈。导师在治疗肺病时很注意气机的宣发肃降,方中麻黄为宣发肺气之首选,更配以杏仁苦降肺气,一宣一降调理肺气。

张伯礼:中药金花清感治疗轻度新冠肺炎疗效确切

中国日报3月13日电(记者吴勇 李定淀 韩迎春)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表示,研究发现中药金花清感治疗轻度和普通型的新冠肺炎患者,疗效确切。患者的退热时间以及轻症的转重比例等都有所下降,对症状的改善以及炎症的吸收也有明显作用。
据张院士介绍,已经开展的两项目研究均发现金花清感效果不错。
二月初,经过对武汉102例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发现,病人的转重率明显下降,仅为11.8%。病人的退热时间仅为1.5天。此外白细胞、复常率、淋巴细胞的复常指数等等也都明显提高。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李学秀教授在北京佑安医院开展的一项80例对照研究也发现,给予金花清感的患者,核酸转阴的时间较对照组提前了两天半,同时肺部炎症好转的时间平均为8天,而对照组是10.3天。
“目前研究证明,金花清感治疗轻度、普通型的新冠肺炎,疗效是确切的,体现在退热的时间、症状的改善以及炎症的吸收上,轻症的转重比例也有所下降。”张院士说。
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对于轻症发热乏力的患者,用金花清感的方子比较好,而对于轻症发热大便不畅的患者,采用莲花清瘟治疗比较好。这两个作用机制大部分是相同的,但是连花清瘟更偏于下,金花重于宣散,所以二者还是有差别的。
金花清感药方是十几年前为了应对H1N1流感,北京市集全市之力研发而成,主要来自两张古方,一个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已经有近2000年历史,另一个是来自清代《温病条辨》的银翘散,也有300多年的历史。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在金花清感研发成功后,组织开展了它与达菲的对照研究。结果发现达菲退热的时间是19个小时,金花清感退热的时间是16个小时。

由于针对本次新冠肺炎,目前没有消灭病毒的特效药,考虑到金花清感对治疗甲流有效,所以其被用于尝试治疗新冠肺炎。经过治疗发现,金花清感在抗病毒,包括抗炎、解热、免疫调节方面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的功效作用禁忌

玉屏风散是中国中药传统方剂,由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是一种补益剂。现在不少病症也会使用这一方剂来对症治疗。 

玉屏风散由黄芪、防风、白术3味药物组成,然后用水煎汤服用。也可以研末之后用大枣水送服。不过现在药房基本都有制作好的中成药,可以直接买来口服。 

 玉屏风散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性甘温,能大补脾肺之气、固表止汗,是玉屏风散的主打药物。白术可以健脾益气,能够增强黄芪的益气固表功能,是重要的辅药。防风又叫“屏风”,药效为解表祛风。 

1、玉屏风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是补益剂。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也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2、现代常常使用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的病症,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致病情反复者。可以预防小儿及成人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哮喘等病症,预防的话要根据不同年龄用药。

 3、对于体虚感冒和呼吸道感染最有疗效。出现感冒、哮喘、虚汗、咳嗽和咽喉肿痛等多种不良症状时,服用玉屏风散治疗功效十分明显。 

4、玉屏风散能还补中益气,提高身体免疫力,对于慢性肾炎以及慢性肝炎和结肠炎也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因为黄芪是大补元气的中药材。 

5、对于慢性荨麻疹,服用玉屏风散一般1——2个疗程就能有所好转或者是痊愈。还能治疗口腔溃疡、胃下垂、习惯性便秘、慢性结肠炎、疖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玉屏风散的禁忌 

古人是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体质的人,是不能使用玉屏风散的。 

用药两周或者用药期间症状没有好转,或者症状加重者,应立即停药就医。 

儿童、孕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在遵从医师指导的情况下服用玉屏风散,能有效治疗相关疾病,还能提高免疫力,但是不要子盲目服用,以免造成不适。

加味玉屏风散

黄文东方:加味玉屏风散

处方生黄芪15克,白术12克,玉竹12克,连翘12克,防风6克,生地9克,地肤子9克,豨莶草9克,金银花9克,红枣5枚。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滋阴清热,兼以化湿。主平素体虚,正气不足,腠理不密,玄府失固,易受风邪。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黄文东方

《衷中参西》上册:加味玉屏风散

处方生箭耆1两,白术8钱,当归6钱,桂枝尖1钱半,防风1钱半,黄蜡3钱,生白矾1钱。

功能主治破伤后,预防中风,或已中风而瘛疭,或因伤后房事不戒以致中风。

用法用量水煎服。

若已中风抽掣者,宜加全蜈蚣两条;若更因房事不戒以致中风抽风者,宜再加真鹿角胶3钱(另煎兑服),独活1钱半;若脉象有热者,用此汤时,知母、天冬皆可酌加。

各家论述此方原为预防中风之药,故用黄耆以固皮毛,白术以实肌肉,黄蜡。白矾以护膜原。犹恐破伤时微有感冒,故又用当归、防风、桂枝以活血散风。其防风、桂枝之分量特轻者,诚以此方原为预防中风而设,故不欲重用发汗之药以开腠理也。

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金鉴》卷四十二:加味玉屏风散

处方石膏、茵陈、黄耆、白术、防风。

功能主治黄汗,汗出染衣者。

摘录《金鉴》卷四十二

《千家妙方》下册引黄文东方:加味玉屏风散

处方生黄耆15g,生白术12g,防风6g,生地9g,玉竹12g,地肤子9g,豨莶草9g,连翘壳12g,银花9g,红枣5枚。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滋阴清热,佐以化湿。主荨麻疹,属血虚生风,表卫不固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摘录《千家妙方》下册引黄文东方

《外科真诠》卷上:加味玉屏风散

处方黄耆、白术、防风、当归、苡仁、茯苓、牛膝、卑代、桂心、甘草。

功能主治膝眼风,寒湿偏胜者

摘录《外科真诠》卷上

国医大师邓铁涛用玉屏风散之感

玉屏风散,是著名的固表止汗方、补气固表方,具有免疫增强、抗疲劳、抗过敏等作用,适用于以疲劳、自汗、恶风为特征的疾病及表虚体质的调理。今天分享一篇国医大师邓铁涛临床应用玉屏风散的心得,与广大读者共勉。

治疗表虚自汗的玉屏风散是中医所公认疗效确切的名方。方剂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功能益气固表止汗。其中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臣以白术健脾,合君药以资气血之源。

佐以防风走表而祛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散邪;三药合用,托里固表,使玄府闭合有度,故能治疗表虚之自汗。这犹如一屏风护卫于肌表,故得玉屏风之名。

我体会此方不但能治自汗,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

临床上常用汤剂,根据个人经验,其用量为:黄芪12克,防风 3克,白术15克。我认为,其组成分量比例颇需研究,较为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防风用量要少于黄芪,这是根据东垣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之说,又因防风为疏散之品,汗证不宜多用,与黄芪相配达相畏相使之目的便可;

其二,白术的量须是黄芪与防风之和,这是根据“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一走一守,达表“实卫”。曾有一例自汗盗汗之患儿,治以玉屏风散,稍效,后因药房缺白术, 找余商量,因我不在,另一医建议用苍术代之,结果大汗淋漓!这是不明方义,不知苍术辛燥发汗,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之过,只走不守,发散不收,故汗水淋漓。

临床上运用时,若见自汗盗汗兼阴虚者,我喜用玉屏风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多者,则加麻黄根10克。至于纯阴虚之盗汗,我认为当归六黄汤往往效如桴鼓,此处只言玉屏风,故不赘述。

玉屏风散不仅能治汗,而且能预防外感,对于体弱表虚易患感冒之患者尤为适宜。

我曾建议某中医院按上述比例制成玉屏风散,每用10~20克水煎服,每天一剂,服半月至一月,以取代丙种球蛋白以治容易感冒之患者(该地喜用丙种球蛋白成风),这既可发扬中医特色,又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可避免染上某些难治之疾,何乐而不为?

事后了解,据说有相当好的效果。其建议实受启发于蒲辅周玉屏风散预防感冒之经验,蒲氏认为此散用三至五钱即可,用量过重有胸闷不适之弊。

若深究其能预防感冒之理,我认为柯韵伯之论较有启发,现录之,与同道共同学习。

柯韵伯在《名医方论》中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祛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何则?发散太过,玄府不闭故也。

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试风药以祛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流连,终无解期矣。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

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合,唯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有汗能止,无汗能发,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

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即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祛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

根据异病同治之理,余曾用玉屏风散治愈一例面肿如球之怪病。

1961年与广州中医学院1959年高研班学员到某军区医院搞科研时,该院一护士之子,五岁,患怪病,面肿如球,病已将月,按之空虚,随指而起,似面皮之下充气一般,但无皮下气肿之握雪感,从头肿至颈部,舌嫩,因此考虑乃气虚所致。

头为阳,面皮属表,故当以表虚论治。方用玉屏风散加五味子。处方: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8克,五味子4.5克。每日1剂,复煎。取玉屏补气固表,五味子敛其浮阳。服药九天,病霍然而愈。

北京预防处方三

生黄芪9克,北沙参9,知母9,苍术9,桔梗6,连翘9,金莲花5.

与新冠病毒密切接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