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李玫瑾教授在谈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时,曾讲道:
李玫瑾教授举过这样两个对比的例子,也很贴切: 男孩三四岁跟你闹,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跟你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但是等他十四岁了,这个孩子还会跟你闹,他会怎么跟你闹?第一,他离家出走;第二,他跳楼自杀,还有服毒自杀。 她在《今日说法》说过这样的案例:一个男孩12岁,就因为母亲骂了他一顿,服毒自杀了。 有人提出疑问:“这么点的孩子他怎么会知道自杀呢?”
对于很多家庭来讲,孩子只有一个,小的时候爱得不行,让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 结果等孩子慢慢长大,从小养成的坏习惯逐渐显露,这时候家长就开始着急了。 但这时候,孩子已经不把你说的话当回事,就是说对你没有敬畏感了,毛病自然也就改不了了。 这也正是反映了现在大部分中国家庭教育孩子的现状有很大的问题,在发现孩子有一些小错误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进行纠正、引导,逐渐导致孩子养成许多坏毛病,长大后父母后悔莫及也迟了。 其实家长可以对孩子实行“两不管三不惯”原则,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将来父母也会省心带娃。 两不管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的现象屡见不鲜:帮孩子穿衣、背书包、系鞋带... 殊不知,家长若过度地保护孩子,对孩子包办太多,会使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能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很大不利。因此,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教会他们先学会自我服务,再逐渐为他人服务,孩子的进步是可喜可见的。
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缺少挫折经历,缺少抗挫折能力,只要遇到失败,就会闹情绪和哭闹,常常还会拒绝再次尝试这件事。 所以对于孩子能承受的困难和失败父母尽量不要插手,也许今天家长帮助他解决了一个困难,可是以后还有还有无数个困难在等着他,难道家长能次次帮助孩子解决吗?
三不惯
有不少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而家里的老人和父母的教育自然会有偏差,老人更加容易溺爱孩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给孩子。 但是长时间下去,孩子就会养成骄纵的性格,稍微有点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向大人动手,做出不尊重大人的行为。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把他这种性格扼杀在“摇篮”中。
原则就是父母给孩子立的规矩,如果对孩子触碰原则的问题视而不见,会导致他今后犯的错越来越大。明知道偷拿别人东西不对,还不去说教,将来后果可想而知。 一定要孩子明白触碰原则性问题的严重性,否则,孩子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正了。
遇见事情就喜欢推脱责任的孩子就是没有责任感,如果孩子并没有养成这样的意识,就会逐渐成为一个肆意妄为、毫无担当的人。 家长一定不要惯着孩子这种坏习惯,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这些只靠家长的一己之力似乎是很难完成的,这时家长就可以利用一些绘本,让孩子从绘本中懂得如何什么是自己需要改正的,以及需要做到的。 孩子看绘本时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将自己带入到绘本中的角色之中,这也正是孩子为什么看绘本学东西快的原因。 优秀的孩子必定是见过世面的孩子,他们的背后一定站着一对有眼界有见识的父母。 有见识的父母,不等于有钱的父母。比如,给孩子买一本童书绘本用不了多少钱,但会让孩子学习到很多知识。3-6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这个时期好好培养,有助于让孩子形成终生的阅读习惯! 兜兜小时候就看了不少的绘本,这套《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就很不错,一套共有10册。中英双语绘本,兜兜在看的时候,也学习了不少英语知识,所以对于家长启蒙孩子的英语思维也有很大帮助。 在3岁之前,父母可以读给孩子听,当做睡前故事书。在3-6岁当做好习惯养成的故事书,用来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养成好性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