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君主巧得民心”入手,浅析李自成的惠民政策

 黑龙江波涛 2020-03-11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很多,对于农民起义军来说,最为重要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推翻已有的政权,第二个则是建立自己的政权。在中国古代来说,许多时候,推翻已有政权的人往往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政权,但这也不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在许多时代,比如说秦末、元末都曾发生过农民起义军之间的战斗。因此,对于农民起义军来说,推翻已有政权是重要的,但建立自己的政权同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而农民起义军要建立自己的政权,除了打败竞争对手之外,还必须赢得民心,而赢得民心的关键,往往在于其所推行的政策是否迎合了民众的需要。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的时代,往往是前任政权统治残暴、对普通百姓剥削严重的时代。

从“君主巧得民心”入手,浅析李自成的惠民政策

李自成起义军

因此,对于农民起义军来说,关键是要减轻人民的负担,让人民能够重新安居乐业。这些措施听上去简单,但中国历朝历代的许多农民起义军往往无法意识到这一点,这部分是因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往往缺乏政治常识,因此在打了胜仗之后无法巩固自己的统治,更有甚者在打了几场胜仗之后就开始逍遥快活,最后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然明末起义的李自成,虽然起义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几次三番面临着被剿灭的危险,并且最终也被清军所消灭,但李自成相比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农民起义领袖来说,确实还是实行了一些顺应民意的政策,也因此得到了广大普通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这实际上也是李自成的部队最终可以攻入北京城、推翻明朝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文就来分析一下李自成所实行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顺应了当时的民意的。

从“君主巧得民心”入手,浅析李自成的惠民政策

崇祯帝

一、明末恶政

明末之所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一个直接原因便是明朝末年,特别是崇祯朝的诸多政策对于人民的剥削太过严重。当然,我们需要理解和承认的是,明朝在当时面对境内境外两股力量的威胁,需要双线作战,钱财的确是必需之物,但这绝非盘剥人民的合理理由

当时明朝政策给人民带来最大负担的,无疑是沉重的服役负担。万历末年时,朝廷已经加征过赋役,已经给普通百姓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在崇祯登基之后,崇祯不仅没有减轻赋役,反而是进一步地加重了搜刮的力度。

根据《梁廷栋传》的记载,崇祯三年时,户部尚书奏请每亩“再增三厘, 于是增赋百六十五万有奇”。仅仅过了五年,在崇祯八年时,“总督卢象昇请加官户田赋十之一, 民粮十两以上同之, 既而概征每两一钱, 谓‘助饷’”。又过了两年,到崇祯十年时,兵部尚书杨嗣昌“议大举平贼。请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 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 六巡抚分防而协剿, 是谓十面之网。 ……因议增兵十二万, 增饷二百八十万。 其措饷之策有四: 曰因粮、曰溢地曰事例、曰驿递。 因粮者, 因旧额之粮, 量为加派, 亩输粮六合, 石折银八钱,伤地不与, 岁得银百九十二万九千有奇。 溢地者,民间土田溢原额者, 核实输赋, 岁得银四十万六千有奇。 事例者, 富民输资为监生, 一岁而止。 驿递者, 前此邮驿裁省之银, 以二十万充饷。”崇祯十二年时,为了练兵,又增加了饷银,也就是所谓的“练饷”。大家可以算算,崇祯登基十二年的时间,已经增加了四次赋役,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实在是天大的负担。就连当时的朝廷官员都说,“今民最苦,无苦催科。”

足可见当时人民的负担有多么地沉重,不仅如此,在朝廷不断增加赋役的同时,崇祯年间自然灾害不断,根据《明史》中的记载,从崇祯二年到崇祯十六年,几乎每年在全国各地都会发生自然灾害,不仅有水灾、雪灾,还有蝗灾,京师后来更是直接爆发了传染病疫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的收成根本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再加上朝廷不断增加的赋役,导致了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办法生活。在饥荒的年份,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现象,今天的我们实在是难以想象,当时的人们过得是怎样的一种可怕的生活。

从“君主巧得民心”入手,浅析李自成的惠民政策

明代市井生活

明末时期,不仅百姓难以生存,就连城市中的小工商业者也由于朝廷的各种政策而生活艰难。明朝的商品经济在中国古代来说是相对比较发达的,而发达的商品经济也给了朝廷一个很好的盘剥对象,当时的官员,以权力压低商品的价格,强买强卖,就算是稍微手轻一点的官员,其购买的价格也是“比市价十去五六”。而官吏中之“全无良心者, 直标票取寄。吏书缘之, 奸孔百出”。足可见当时的官员剥削小工商业者到何种程度。

对于李自成来说,明末朝廷的这些政策,实际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反例,李自成只要实行相反的政策,给普通百姓以更多的生存空间,必然就能赢得普通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而李自成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

从“君主巧得民心”入手,浅析李自成的惠民政策

李自成影视照

二、李自成的惠民政策

李自成所实行的第一项政策,针对的便是上文所说的沉重的赋税徭役。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的一个重要口号,便是“迎闯王,不纳粮”以及“三年不征”,这些口号对于当时深受沉重赋役之苦的贫苦百姓来说,自然是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当然,客观来说,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军并非真的不征收徭役,毕竟当时还是处在战争环境之下,如果不征收徭役,那么农民军也同样没有物力、财力继续作战,但是,李自成的农民军所征收的徭役确实要远远少于明朝政府。

根据《为泣陈乡苦情仰乞睿鉴速发救兵以出斯民于汤火事》一文的记载,当时李自成部队在河南某县所征收的赋税是“每地一亩派银五分”,而之前的明朝政府则是“一钱三分至而钱余”。两相比较之下,明朝政府所征收的赋税是李自成部队所征收的数倍还多,如此看来,李自成所说的减免赋税还是确实落到了实处的。

从“君主巧得民心”入手,浅析李自成的惠民政策

明末农民起义

面对崇祯年间全国各地灾害频仍的现象,李自成的应对措施是将从从官绅富商手中没收、征发来的钱财和粮食发放给受灾的穷苦百姓。

如《平寇志》的记载,李自成起义军在洛阳“发府谷与藩邸巨室米数万石, 赈济饥民。”

同时《北事补疑》也记载“‘贼’无他伎俩, 到处先用贼党扮作往来客商, 四处传布说:‘……且将富家银钱分赈穷民。’”

这种赈济贫民的做法,无疑会使得当时的百姓对于李自成起义军的好感大大上升,并且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之下,对之前的明朝政府感到更加的反感与不满。

从“君主巧得民心”入手,浅析李自成的惠民政策

《平寇志》部分史料留存

针对明朝末年官员压榨工商业者的现象,李自成则是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李自成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政策,一方面是改正明朝政府先前的错误措施,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工商业者对于农民起义军的恐惧心理以及工商业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因而为了安抚工商业者、保证工商业的和平发展,李自成提出了这样的政策。

根据《明季北略》的记载,在崇祯十七年时,李自成“行牌郡县云: ‘知会乡村人民, 不必惊慌, 如我兵到, 俱公平交易, 断不淫污抢掠。’”

这样的政策也确实得到了工商业者的拥护,李自成部队在包围开封时,就有一位铸铁匠偷偷地铸造了几百支箭送给李自成的起义军,后来甚至还有工商业者参加了李自成的部队,并且成为了李自成部队中的军官。

从“君主巧得民心”入手,浅析李自成的惠民政策

李自成部队画面图

三、评语

实际上,李自成所提出的各项政策并没有什么新意,更不是他所独创的政策,他所做的,不过是将明末时崇祯所推行的过度压榨百姓的政策改正为宽和的政策,只是这样简单的一步,便将许多百姓的心夺了过来。

这反映出来的一个历史规律,便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到了末期,在面临内忧外患时,除了从百姓身上多加盘剥之外,并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而从百姓身上多加盘剥的后果,便是进一步地导致百姓的怒火,进而引起全国性的起义与反抗。纵观中国古代众多封建王朝的结局,莫不如此,这在古代来说,是“失了天命”,上天不再眷顾统治者了,那么无论统治者怎么行动,其最终的结果都难逃灭亡。

这样的一种结局,归根结底来说,实际上是由于中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封建王朝经过一百年的承平发展之后,人口数量激增,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样程度的提高,当国家遇上持续的自然灾害,或是战争的持续袭扰的时候,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便不足以支持整个国家的发展了。而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还是战争,统治者都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当生产力水平无法支撑时,统治者便只能向人民要钱,进而导致局面的进一步恶化。

这样的循环,在中国历史上曾无数次地发生,明末同样是这样。因此,并非崇祯“失天命”,也并非李自成“得天命”,只是当时的情况使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明朝的统治者不是崇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不是李自成,我想最后的结果大概也不会有什么改变的。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北略》、《平寇志》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