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说民国传奇女子,林徽因永远是绕不过去的那一个。 林徽因,中华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声名远扬,不单因为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优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还因为她耐人寻味的爱情故事,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其中,最为让人不解的,怕就是她和徐志摩之间的故事了。 林徽因是在16岁那年随父亲游学欧洲期间,在伦敦和徐志摩相遇的。那时她还没有结婚,两人之间书信频繁,情投意合。据说后来在与徐志摩共同接待泰戈尔时,两人的默契连这位伟大诗人都瞧出了端倪,甚至有意撮合,以成美事。 可是,没想到的是,两情相悦、才貌相当的两个人,却并没有走入婚姻。 ![]() 林徽因最出名的诗,莫过于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可徐志摩却说,林徽因才是他的“人间四月天”。 自从和林徽因相遇,大林徽因7岁的他就被林徽因的才貌所深深吸引,已婚的他不惜放弃了已有的家庭,和发妻张幼仪离婚,要知道,他当时已经是个父亲,家里还有年幼的儿子。 可尽管他苦苦追求,林徽因也心有所向,可林徽因最终还是没有选择他,而是在他和发妻离婚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和梁思成订了婚。 2 林徽因这是为什么呢?玩弄感情吗?薄情寡义吗? 这就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说了。 ![]() 首先,名不当户不对。 林徽因出身名门,祖父是清代光绪年间的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多个地方长官;父亲毕业于著名的日本早稻田大学,也是学界名流。而徐志摩呢?是富商之子,家里很有钱,但却并非书香门第。 民国虽然已经出现新派,有了新思想,但说到底传统思想还是占主流,读书人和商人之间的界限是明显的,婚姻的自由也是有限度的。 即便林徽因的父亲再欣赏徐志摩的才气,可论到嫁女儿,那就不能只是像谈论“诗歌”那么简单了。 因为,婚姻原本就是社会产物,一个人怎么可能脱离开社会去谈论婚姻呢? ![]() 再者,名声问题。 徐志摩比林徽因大7岁,这对于花季才女林徽因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缺憾。 更何况,徐志摩在别人眼中的古怪,加上他抛妻弃子所引起的道德评判,怎么样都会对林徽因造成不好的影响,这在书香世家中是多大的压力,可想而知。年轻的林徽因又怎么能抵挡得住呢? 而且,林徽因又怎么能保证,如果再出现一个更好的,或者生活出现了什么意外波折,自己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张幼仪”呢? 婚姻,是一辈子的事,不单有“美丽的诗意的信仰”,还要面对柴米油盐的坚贞忠守。 ![]() 另外,就林徽因自己的性格来说,她也是不会去选择徐志摩的。 林徽因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心思机敏,相当理性。她在自己的诗歌中说: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这多像《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聪明、自重,绝不在婚姻上敷衍自己。 3 今生不能长相守,何不相“望”于江湖? 因爱生恨的故事很多,可是林徽因却让自己和徐志摩的“爱情”,始终保持着友好的状态,毫无芥蒂。徐志摩也是为了与她一起接待一位名流,在返回时搭乘飞机而遇难的。 都说爱得深、恨得深,爱不成、友情更深,能做到这样,也是很不一般的。 ![]() 这样的状态,她是怎么做到的?她眼中的徐志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读读林徽因写的两篇纪念徐志摩的悼词就清楚了: “志摩是个很古怪的人,浪漫固然,但他人格里最精华的却是他对人的同情,和蔼和优容;没有一个人,他对他不和蔼,没有一种人,他不能优容,没有一种情感,他绝对地不能表同情。......志摩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他只是比我们近情,尽理,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比我们对万物都更有信仰,对神,对人,对灵,对自然对艺术!” 这段话出自《悼志摩》,写于 1931年12月7日,是林徽因在听闻徐志摩遇难的噩耗后,发表在北平晨报上的。 ![]() “我知道你从不介意过这些,许多人的浅陋老实或刻薄处你早就领略过一堆,你不止未曾生过气,并且常常表现怜悯同原谅;你的心情,永远是那么洁净;头老抬得那么高;胸中老是那么完整的诚挚;臂上老有那么许多不折不挠的勇气。...有时真忍不住替你不平。” 读了这样的话,如果你是徐志摩,你怎能不深深地爱上林徽因呢? 一个理性的才女,是深情的,也是智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