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医三因学说的三个基本因素

 战士2559 2020-03-11

三因素指隆、赤巴、培根三个基本因素。藏医学以此三种因素的属性、功能及生克关系来解释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治疗机理,形成三因素学说。三因素学说与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液体学说(血、粘液、黄、黑胆)一样,是应用于医学中的古代一种朴素的唯物论,都认为疾病是由于外界因素促使体内基本液体或物质配合失调而引起的。但藏医三因素不但是指体内基本生理物质也指体内基本病理物质,可见内涵更进一层。

一、三因素学说内涵

三因素是人体固有的三种功能物质,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三因素来源,最初禀受于父母精血,人体先天固有;受孕成胎后摄取母体精华发育生长;出生后靠水谷营养和由肺吸入的清气充裕成熟。《四续》论述部人体生理章说:“首先无病精血相结合,灵魂宿业烦恼所驱使,五元俱全等因成胚胎。”胚胎形成的条件首先是无病父精和母血相结合。这时所说的无病精血就是指没有发生病变的,具有正常的精血结合才能成胎。人体生理章又说:“初成脉从(胎儿)脐中分三支,一支向上生长成脑子,依据脑子愚昧意念生,愚昧生出培根居上部;一支向中生长出命脉,嗔怒意念依此生就成,嗔怒生出赤巴居中部;一支向下生长出阴器,贪欲意念依此生就成,贪欲处于男女阴部中,由此生出隆居下部。”《金巴医典注释》说得更明确:“投胎之前父精母血中就有隆、赤巴和培根存在。受孕成胎后从母体饮食精华中摄取隆、赤巴和培根,出生后靠水谷供给,能碎培根将水谷弄碎,能消赤巴进行消化,生成的甘味生化为培根物质;生成的酸味生化为赤巴物质,最后由伴火隆分离清浊生成的苦味生化为隆物质”。

三因素物质在人体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固定的运行通道,有一定的常量,有自己的生理功能,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四续》论述部说:“隆依胯腰部位居下体,(运行于)骨、耳、触觉(神经)、心脏、命脉、肠,主管呼吸运动增体力,聪明五官意识司生育,它的常量为一膀胱量;赤巴依于肝胆居中体,(运行于)血液、汗、目、肝、胆和小肠,主管开胃消化司体热,焕发容光雄心胆略生,它的常量为一阴囊量;培根依于脑部居上体,(运行于)鼻、舌、肺、脾、胃、肾和膀胱,主管固体增智司睡眠,联络关节润肤生耐力,它的常量双手三捧量。”从上述三基因各自的功能可知,隆相当于中医中的“气”,赤巴相当于“火”,培根相当于“津液”,但其含义更广泛。有人义译为风、胆、痰或气、火、津,均不能表达三基因的准确概念和含义。为了反映准确含义音译为

“隆”、“赤巴”、“培根”为妥。总之三因素是人体先天固有的三种功能物质,但这三种功能物质的功能在生理和病理意义上有着不同的概念。

生理意义上的三因素 生理意义上的三因素藏医又称为病原,因为它是疾病产生的本原,疾病的潜在基地。藏医认为生理意义上的三因素是人体三种功能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人体有益的。同时,它决定着人的体质、禀性和生理变化,有着与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及遗传功能等相似的功能,因此藏医学用生理意义上的三因素功能来解释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

1、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能物质,五元属风(亦为气),寒热属寒(有人认为性平)。隆最初禀受于父母精血,后天依赖饮食和吸入的空气不断充裕。隆在人体,主要居于大肠及髋骨即脐以下部位,运行于肺、心、命脉、大肠、耳、汗毛、骨,但也散布于脏腑及组织器官等各处。存在的要害处为关节、筋腱、水脉(神经)。主要功能是司理人的呼吸、关节活动、语言、思维;消化水谷,分解饮食精微;气化和输布七精华,推动血液循环,营养全身;气化糟粕,排泄粪尿、鼻涕、汗液等,促进新陈代谢;主性欲、排精血、嗣后繁衍。此外,隆还司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促使五官感觉敏锐、意识清明。病理上病变后成为隆邪,助赤巴邪引发热证,助培根邪引发寒证。总之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如水谷精气、精光、血、培根(津液)的生化都赖以隆的功能。隆之所以有如此功能,藏医认为隆的这些生理功能,是由它的特性所决定的,《四续》说:“隆具糙、轻、寒、微、坚、动六性”。糙者不润不柔,人的性格粗鲁,心情烦躁,皮肤、舌苔粗糙,病情急骤等都由隆的糙性所决定;轻即轻扬向上,身轻、灵活,头脑反映快捷,心情急躁、性格轻爽等均由隆的轻性所决定;寒即凉冷,怕冷、喜火向阳、喜热食等由隆的寒性所决定;微即细微,无孔不入,隆能在体内无孔不入,无处不达,由隆的微性所决定;坚即坚硬不柔,皮肤耐摩擦、肿块坚硬不易化脓,腹胀硬、不易下泻等由隆的坚性所决定;动即漂浮不定,喜行数变,性格好动、心神不专、激动、健忘、多迷梦等由隆的动性所决定。总之人体的一些生理现象、神志、思想等都由隆的特性所决定。

隆虽然主居于下体部分,但也遍布全身,无孔不入。根据隆的所居部住及功能不同,藏医将它又分为五种分支隆。

(1)持命隆意为维持生命的隆,五元属风兼土,主居肌肉、骨骼、脑内,尤其聚集于百会处,运行于咽喉、胸腔内,司理吞咽食物、呼吸、吐痰,打喷嚏,嗳气等。此外还有清醒头脑、增强记忆、聪明耳目、摄守神思、敏锐意识等功能。

(2)上行隆五元属风兼风,主居胸肺,运行于肺、气管、喉结、舌、鼻之间,司理发声、说话、润泽、养颜。还有促进勤奋,保持耐力,使人善于思考,提高记忆力等功能。

(3)遍行隆五元属风兼空,主居心脏,运行于全身血管和七精华运化的孔道。《宝云之彩晕》中说:“恰其隆主居于心,可开闭心之孔窍,由此人体精华血,循环脉道布周身。”功能是推进血液循环和促使七精华在本位生化、气化,司理四肢举止屈伸,孔窍及毛孔腠理的闭启等一切机体的活动及司理语言、思维的功能等。

(4)伴火隆五元属风兼火,主居胃腔下部,也居于各脏腑,运行于大小肠、七精华(水谷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髓、精液)流通的孔道、脉络及七精华生化的过程之中。“伴火隆是具有火的隆”,故具有火的特性,因此将它与能消赤巴、能碎培根总称为三火或三胃火。三火不但存在于胃部而且存在于各个肮脏和组织、器官之中,正如论述部所说“三火不但存在于本位,部分布于全身精华中”,“与火伴随之隆居胃部,行于所有脏腑化水谷,分离清浊熟化七精华”。伴火隆司理腐熟消化分解食物,促使七精华和三秽物(便、尿、汗液)的气化。

(5)下泻隆五元属风兼水,主居于肛门部位,运行于大肠、膀胱、阴部及大腿内侧,司理排控二便、精血,分娩下胎等。

可见,藏医学所说的隆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水谷之精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肮脏组织的生理功能,如心的运化功能、肝的生血功能、脾胃的消化功能、肾的藏精主水功能、肠、膀胱及生殖器的排控功能推动等。但二者互相联系,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功能表现。

概言之,隆性阴五元属风,功能主要有运动作用——四肢举止屈伸,心脏搏动、肺脏张缩,肠胃蠕动,目、舌转动,窍孔和毛孔的开合等;推动作用——激发和推动水谷精微和血液、体液、精液和糟粕物质的生化、输布和排控;温煦作用——对脏腑和机体具有温暖的作用,特别是伴火隆主要居于胃部,但也分布于脏腑及全身,由于它伴随有火,具有火的性能,对脏腑和机体具有温暖的作用。防御作用——如遍行隆遍布全身及肌肤,司理毛孔、腠理的启闭,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和驱邪外出的功能;固摄作用——对水谷精微、血液、精液、津液、黄水、精气等液态物质统摄在一定脉道中流动,防止妄行妄泄;气化作

用——通过隆的运动而产生各种生理变化,具体表现为伴火隆等三火的作用下入胃饮食先转化成水谷精微,后气化成精华,输送到肝脏,在肝脏存在于那里的伴火隆等三火和变色赤巴等的作用下气化成血液藏于肝。输布的血又在存在于那里的伴火隆等三火的作用下气化成肌肉。肌肉又在存在于那里的伴火隆等三火的作用下气化成脂肪,脂肪在存在于那里的伴火隆等三火的作用下依次气化成骨、髓、精液、精光(精气)被吸收;气化成的两便和汗液等糟粕物质被排除体外。人体生理物质由此而新陈代谢周而复始。

2、赤巴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热能,五元属火,寒热属热,先天源于父精母血,后天来自饮食精华。赤巴主要驻于肝、胆等器官,主居在人体中部即脐以上心口以下部位,运行于肝、胆、小肠、血液、目、汗液,存在的要害处为肺脉、心脉、肝脉、胆脉等,但也散布于脏腑及组织器官等各处。生理功能为司理消化、食欲、饥渴感,吸收营养和人体所需微量元素,促进七精华成熟生化,供给体热,焕发容光和精神,主雄心谋略、果断、敏捷、智慧及高傲、恼怒、激动等情志。病理上病变后成为赤巴邪,引起一切热证。赤巴何以有如此功能?赤巴的功能由它的“热、锐、轻、臭、泻、湿、腻七种性质”所决定。热,生理上表现为体温高、胃火旺,耐寒,易饥饿,容光焕发,喜凉食。病理上表现为发病时发烧等;锐,生理上表现为思维敏锐,性情急躁,桀骜不驯,好斗争强。病理上表现为发病迅速急促,肿块化脓快等;轻,飘息不定,上扬,与重相反,表现在生理上则为情绪易激动、轻率、多变不专一。表现在病理上为病势轻,易治等。臭,气味浓厚,与淡相反,表现在生理上为二便和汗等排泄的气味臭,口臭,身体臭等。病理上为发病后身多异味,二便恶臭等。泻,易疏泻,与固相反,病理上表现为腹软易下泻,血液、精液等体液易渗滴,多痰等。湿即润湿,易汗泛潮。腻即体质多热油腻等。

赤巴主居身体中部,它也遍布于人体各处,按它的所居位置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五种分支赤巴。

(1)能消赤巴五元属火,主居于幽门,为三胃火之一,具有腐熟和消化分解食物。七精华之中,促使七精华的生化,能消赤巴存在于各脏腑及全身,维持各脏腑的温煦和体热。能消赤还有燥湿、干水液等功能。

(2)变色赤巴五元属火兼水,居于肝脏,运行于人体七精华之中,功能是决定和改变血液、肌肉、脂肪、骨骼等七精华及三秽物、毛发等的颜色,如血液的正常颜色为鲜红,变为紫黑、淡红等色者为有病。

(3)能作赤巴五元属火兼土,居于心脏,具有摄守神思、支配意识、思维,使人产生独立见解、悟性及骄傲、自豪的意识,产生胆量、谋略、欲望,激发奋进向上等的功能。

(4)能视赤巴五元属火兼空,居于眼睛和传导视觉的脉络中,司理见物、辨认物体形体、颜色等,具有视物识物的功能。

(5)明色赤巴五元属火兼风,居于皮肤,具有润色,增光泽、养颜、恢复弹性、柔软等功能。

概言之,赤巴性阳属火,是人体热能的本源,最初禀受于父母精血,后天得水谷气化滋生。赤巴的功能是供体温,主消食,生化七精华,司胆量、谋略、欲望等情志。

3、培根根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湿能,五元属土、水两元,寒热属寒。主要依据于心口以上,包括胸、颈、头脑。运行于肺、脾、胃、肾、膀胱、肌肉、脂肪、骨髓、鼻、舌及便、尿等。存在的要害处为脾脉、肾脉、淋巴、鱼肌等。先天源于精血,后天依赖水谷精华滋生。在生理上具有调解水液,分泌黏液,润滑和坚固肌肤、关节,耐饥渴,增睡眠,促进人体生长,延年长寿及专一神情、稳定情绪,产生勇气、意志稳重和耐力等功能。病理上病变后成为培根邪,引起一切。寒症培根的这些功能是由它的“腻、凉、重、钝、柔、稳、粘等七种性质”所决定。腻即油脂多,与枯、滞、涩等相对,表现在生理上体态丰满多油腻,病理上为吐泻物及血液多粘腻等。凉即寒凉,与热相对,生理上表现为体温低,喜热食等,病理上表现为体冷、寒战、喜阳向火等。重即沉、重与轻相对,生理上表现为体沉,行动缓慢,性格懒惰、内向,思维不捷,语言迟钝,嗜睡;病理上病情一般较重,不易治疗等。钝,与锐相对,表现为动作迟缓,思维迟钝等。病理上表现为病程长,不易转化为其他病等。柔,与粗相对,生理上表现为肌肤柔润,性情温和;病理上表现为疼痛微轻、病程缓慢等。稳,与动相对,生理上表现为稳重、执着、专一;病理上表现为病情稳定不多变等。粘,与糙相对,病理上表现为小便、吐泻物及血液多粘腻、浓稠等。

培根主居于头脑,但也遍布于人体各个部位,根据它的居位和功能,又分为五种分支培根。

(1)能依培根五元属土水但土偏重,主居于胸部,为其他培根的基地,司理人体湿润和通调水液。

(2)能碎培根五元属土水兼火,人体三火之一,主居于胃上部,但也布散于各脏腑及其它组织,具有磨碎和腐熟水谷功能,协助能消赤巴和伴火隆两火共同完成食物消化和七精华物质的生化。

(3)能味培根五元属土水兼水,主居于舌头,司理味觉,分辨六味。

(4)能足培根五元属土水兼风,主居于头脑,司理耳、目、舌、鼻等器官,主色、声、味、嗅等感觉,使人产生知足感。

(5)能合培根五元属土水兼空,居于全身关节,具有润滑与联络关节,主屈伸活动的功能。

概而言之,培根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包括流动性大的水液——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及渗注于血液中的津;流动性小的水液——灌注于关节、脏腑、脑髓等组织中的粘液,培根最初禀受于父母精血,后天得水谷滋生。水谷水液被胃肠吸收后,通过肝、脾、肺、心、肾等脏腑的配合运化布达周身,司理机体湿润、通调津液,与隆、赤巴共同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如上所述,培根中的能依培根主居于胸,司理人体湿润和通调水液,是其他培根的基地。这里所说的胸就是指肺与心脏。就是说居于肺部的能依培根通过上行隆把水液向上宣发到气管、喉、口腔、鼻腔成为唾液、涎水、鼻涕等。居于心脏的依培培根通过遍行隆将水液布散到血液及周身各处,润养机体。一些水液经代谢后变成汗液等排泄物;通过遍行隆将水液向下肃降于肾,肾将水液气化为清浊,清者蒸腾上升到肝、肺、脾、心等,在存在于那里的三火——能碎培根、能消赤巴、伴火隆的共同作用下,气化为各脏器粘液。浊者注入膀胱变成尿。培根除了通调津液的功能之外,还有增强耐力、睡眠、养身延年、稳定情绪、产生勇气等情志方面的功能。

总之,处于生理状态下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司理各种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供给人体各种能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物质。此外,三因素决定人的体质和禀性。藏医将人体内三因素成分的多寡不同分为隆型人、赤巴型人、培根型人、隆赤型人、隆培型人、赤培型人、和聚合型人(隆、赤、培均盛)等七种。由于三因素各自的性质所决定,七种类型人的体质和秉性等表现出很大差异性。如隆型人、身材瘦力、驼背、面容青灰、关节松弛、体冷怕寒、睡眠少、喜歌舞、爱嬉笑、好动善斗,多言谈,不讲信用、多疑、浮躁,不善理财因而家资贫穷,寿命较短,具有狐狸的性格。赤巴型人,体质中等,肤发色黄、身热多汗、体臭、易饥饿、喜凉食、性格易怒好斗、桀骜不驯、足智多谋、思维敏捷、好键而走险,心术不正、心眼坏、理财及寿命为中等,具有猴子和夜叉的性格。培根

型人,体温低,体形高大丰满端正,肤色白皙,耐饥渴、耐干旱和痛苦,开朗豁达,外柔内刚,性格善良诚实,讲信用,守法度,善理财多富有,寿命长,具有大象性格。其他类型的人表现出该所拥有二合或三合三基因所反映的特性。从上述三因素的最初来源、三基因的各种功能及三因素决定人的体质和禀性,可以推知三因素具有类似现代医学所说的免疫、内分泌及遗传等功能。可见藏医是用的三因素学说来阐述和解释一些人体复杂功能的。

病理意义上的三因素,藏医认为健康状态下人体中的三因素保持一定恒量,安居其位,动态平衡,功能正常,故人体健康无病。但是,在各种外部因素如饮食起居反常,感受疠气,中毒,外伤及鬼神作祟(不明原因)影响下,三因素发生太过、不足、紊乱,原先平衡被打破,其功能发生太过、不足、紊乱,便成为引发疾病的内在因素,发生病理变化,引起疾病发生。藏医将失却平衡,处于太过、不足、紊乱即病理状态下的三因素称“三邪”。例如,生理状态下的隆发生太过、不足、紊乱则变成隆邪,隆邪性轻、动、寒、糙、善行而数变,如鼓风皮囊鼓出的风,过多则煽得赤巴火更烈,不足则使赤巴火衰弱。同样,过多则吹得培根寒更寒,不足则使培根寒减衰。这样隆邪偏盛或偏衰可使赤巴或培根紊乱而导致热症或寒症发生。可见隆邪在疾病起始之时可先导疾病,成为诸邪之首,百病之长;在疾病向愈之时又被隆邪往往鼓动余病复发,进而促使病势加重,最后夺取人的生命,正如《四续》所说“隆为一切疾病引发因,先导、扩散(疾病)结束人生命。”故藏医有“百病先治隆”之说。同样,赤巴发生太过、不足、紊乱则变成赤巴邪,火不克土、水,导致培根的重、稳、钝、寒等性能发生异变,引发肾腰疼痛,全身肿胀,上吐下泻,胃火式微等为主证的培根病。培根发生太过、不足、紊乱则变成培根邪,土、水反克火,导致赤巴的热、锐、轻、腻等性能发生异变,产生高热、目肤黄染、疼痛剧烈为主证的赤巴病,如肝胆疾病、瘟病及各种炎症。同样,赤巴和培根发生太过、不足、紊乱则变成赤培二合邪,致使隆的轻、寒、糙等性质发生异变,导致五官功能减退,全身不适,无故生气,全身游走性疼痛,便秘,头晕不眠,发颤等为主证的隆病发生。总之,在外因影响下三因素发生偏盛、偏衰,其性质及功能发生变化,变成病理性物质,成为疾病内因,引发隆病、赤巴病和培根病。要恢复健康,就得设法纠正三邪的偏盛或偏衰,恢复三因素原来的协调状态。

二、三因素与中医气、火、血、津

三因素隆病、赤巴病和培根与中医所说的气、火、血、津有许多相同之处。下面简要作一比较,说明两医学在一些理论内涵方面有着相互学习和交融情况。

1、气与隆中医学所说的气有两层意思,一指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指脏腑之气。中医认为气的来源最初禀受于父母精血,由父母生殖之精所化生,先天固有,后天靠水谷营养和由肺吸入的清气供应。藏医所说的隆如上所说也是隆最初禀受于父母精血,后天依赖饮食和吸入的空气不断充裕,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功能物质。可见气与隆的来源及气的生成及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等方面藏中医学的认识是一致的。

中医将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种。其中元气又称“真气”,分布分身,内藏脏腑,外达腠理肌肤,无处不到,发挥着激发人体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藏医将隆分为五种分支隆。其中 “主居肌肉、骨骼、脑内,尤其聚集于百会处,运行于咽喉、胸腔内,司理吞咽食物,呼吸,聪明耳目,摄守神思,敏锐意识等功能,是维持生命的功能物质”的持命隆与元气内涵基本相同;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聚集于胸中,主要功能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这与藏医的“主居胸肺,运行于肺、气管、喉结、舌、鼻之间,司理发声、说话、润泽、养颜。还有促进勤奋,保持耐力,使人善于思考,提高记忆力等功能”的上行隆如出一辙。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其走息道以行呼吸,具有促进肺的呼吸运动的作用,并与语言、声音和呼吸强弱有关。贯心脉而行气血,具有推动心脏的搏动、调节心率和心律等功能。故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这与藏医上行隆和“主居心脏,运行于全身血管和七精华运化的孔道,功能是推进血液循环和促使七精华在本位气化,司理四肢举止屈伸,孔窍及毛孔腠理的闭启等一切机体的活动及司理语言、思维的功能等”的遍行隆内涵相似。卫气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控腠理的开合及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之气。这与藏医的遍行隆的一些功能相同。另外藏医的伴火隆是“与火伴随之隆居胃部,行于所有脏腑,布于全身精华中,有消化水谷、分离清浊、熟化七精华功能” 伴火隆具有火的特性,行于所有脏腑,布于全身精华中,自然有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维持体温的的作用,与中医卫气的作用相似。总之藏医中的隆元素,质量细微,善行而数变,无孔不入,循行于血道、神经、五脏六腑及全身所有组织和器官,具有运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与中医气的作用基本相同。

2、血、火与赤巴血,中医认为血是巡行于脉管之中有营养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是水谷精微生化成营气、津液,通过气化生成为血;也是肾精输于肝,在肝的作用下化为血。血的功能是通过气的推动循脉道运行于全身,营养和滋润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血液又是神志活动的基础,心主神志,血液充盈才能神志清明、精神充沛。血热或血液运行失常都可出现神疲健忘、失眠多梦或精神恍惚、谵妄、昏迷等神志失常的表现。血之所以运行于周身,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肺朝百脉”,循行于周身的血液均要汇聚于肺,通过肺气的作用,血液才能布散于全身。血液的运行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有赖于肝脏对脉管中血液的流量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此外肾通过对全身阴阳的调节,也影响血液的运行。总之血液的正常运行是在各脏腑相互配合的结果。

火,中医认为火是人体具有特殊功能的一种物质,是人体阳气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五脏功能活动都可视为火的功能表现。人体的火分为君火和相火,君火在五行中分属于五脏之火,即心火通过心包络将阳热布达全身。相火是肾火,肾为水火之宅,先天之相火萌发于此。肝胆是先天相火寄旺之处。肺、脾、胃、肠等其他脏腑组织亦皆有自身之火。肝胆相火与心君火汇于一流始为人体阳总热源。火的生理功能是人体阳热之本源,各脏腑组织之火,赖此火布达而得以滋生和补充,并转化为各脏腑组织之气,使全身各处之生机得以维持。但是或由情志郁勃,或因饮食不节,或因气血亢衰,或脏腑失调等因素可引起火的病变,病变发生之后,由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危害人体。

藏医认为,赤巴性阳属火元,本质为火,赤巴是火存在的物质基础,火是赤巴的功能表现,赤巴是人体热能火之本源。赤巴、火最初禀受于父母精血,后天得水谷气化滋生。肝、胆是赤巴、火和血的依所,赤巴、火和血主居于肝、胆等器官,运行于其它脏腑和七精华及全身。维持各脏腑的温煦和体热。藏医认为人体中的火有三种,即五元之火、能消之火、七精华之火。其中五元之火就是指五元中的火元所决定的先天赤巴;能消之火就是指三胃火即能消赤巴、能碎培根和伴火隆,能消赤巴是三胃火之首。三胃火具有磨碎、腐熟和消化分解食物的功能;七精华之火就是指水谷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髓、精液七种物质在三火的气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热。另外,赤巴中的变色赤巴(火)居于肝脏,运行于人体七精华之中决定和改变七精华及三秽物、毛发等的颜色;能作赤巴(火)居于心脏,心属火元,产生心火,具有摄守神思、产生胆量、欲望,激发机体亢奋的功能;能视赤巴(火)居于眼睛和传导视觉的脉络中,具有视物识物的功能;明色赤巴(火)居于皮肤,具有温润光泽等功能。在病理上赤巴与火在情志和饮食起居等外因的作用下,可引起病变,病变后分别成为赤巴邪或火邪,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危害人体。

赤巴与血液的关系,藏医认为肝为血之海,是血之依所。在“三火”—能碎培根,能消赤巴和伴火隆的作用下肝将由胃肠输送来的食物精微生化成血液。肝主生血、藏血,有节制血量,向心脏输送血液等功能。肝血滋养各脏腑及全身机体。可见肝是赤巴和血液的本源和基地,故赤巴和血同源。病理上由于情志郁勃或饮食不节赤巴和血液发生增、损、紊乱病变从而引起各种热性疾病的发生。

总之赤巴、火、血三者五元均为火,其性属热,血是赤巴的载体,赤巴和血是火产生的物质基础,火是赤巴和血液的功能表现形式,故火、血和赤巴同源,同属于一个范畴的物质,因此藏医在生理和病理阐述中常互为替用,一般将火、血作为赤巴的概称或别称。

从上面中、藏医学对血、火和赤巴的论述可知,中医的血、火和藏医的赤巴、血、火都是人体具有特殊功能的物质,它们的形成、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内涵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3、津液与培根津液,中医认为机体内的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等都是人体的津液。津较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于肌肤、孔窍,渗注于血脉;液较稠厚,流动性大,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二者同为水液,均来源于饮食水谷。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脏腑有密切关系,“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于肾和膀胱。”在肾阳的蒸动下,化而为气,升腾敷布于脏腑,发挥其滋养作用,以保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病理上,津液在各种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下,或为寒凝停潴为饮,或为热灼煎熬为痰,或因疮痈而化为脓水。

培根,如上所说,五元为土和水,属寒,先天源最初禀受于父母精血,后天得水谷滋生。培根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及渗注于血液中灌注于关节、脏腑、脑髓等组织中,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湿能。与隆、赤巴共同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其中能依培根主居于胸部(肺),通调水液;能碎培根,主居于胃上部,磨碎和腐熟水谷,在能消赤巴和伴火隆协助下完成水谷消化和吸收。水谷水液被胃肠吸收后,通过肝、脾、肺、心、肾等脏腑的配合运化布达周身,司理机体湿润;能合培根,居于全身关节,润滑与联络关节。在生理上培根具有调解水液,分泌黏液,润滑和坚固肌肤、关节的功能,并有耐饥渴,增睡眠,促进人体生长,延年长寿及专一神情、稳定情绪,产生勇气、意志稳重和耐力等作用。在病理上,培根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病变,则会引发肾腰疼痛,关节僵硬,全身肿胀,上吐下泻,胃火式微等为主的寒证和水病。

从上对比,显而易见中医津液和藏医培根其内涵有许多相同之处。

总之,中医所说的气、火、血、津与藏医隆赤巴、培根内涵方面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这说明藏医在汲取古印度医学精华的同时还汲取了中医学的精华,形成了多元医学思想的藏医学理论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