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

 负鹏载舟 2015-12-22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


  藏医学具有独到的理论体系,一般而言,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胚胎学说

  关于人体胚胎发育,早在公元7世纪,藏医学就开始了研究,《四部医典》中详细记述了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五部遗教》之一的《洛本嘎唐》则认为人体胚胎发育要经过鱼期、龟期和猪期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因学说

  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基本分为五种;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赤巴"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也分为五种,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动赤巴"、"视力赤巴"和"增色赤巴"。"培根"在人体内的功能是提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分为五种,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尝味培根"、"餍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根本,组成人体的七种物质,即饮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都是通过这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构成了人体有机的整体。因此,如果这三个因素能在人体内维持平衡,正常的运转,人体就会处于正常而健康的状态,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解剖及生理

  藏医学对人体的构造有较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在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之中,藏医对生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是最先进的。藏医学同样认为人体的内脏器官有五脏、六腑,并且对于每一个脏器的形状都给予了形象的比喻。藏医学还认为,人体全身有骨头360块,四肢大关节有12个,小关节有210个,韧带有16处,这些数字虽然不是很准确,但是与现代研究的数字相差也不是太远了。

  上面这些理论看似没有什么用处,但却是一个医学流派赖以进行诊疗的基础,不论最后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法多么的千变万化,都得以这些理论作为基础。因此,如果你了解了藏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实际上也就是了解了整个藏族医学的特点。

  约自公元十五世纪开始在西藏的医学史上形成了北方派和南方派如同日月的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都坚持《四部医典》的总纲和理论,利用各自的智慧,予以校订,进行广泛的阐释。同时结合自己的具体特点,对独特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和整理。这些对西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各方面都有所补充,极大地丰富了藏医药学。

  北方派以讲,辩,着的方式结合西藏北方的地理、气候、生活方式等实际特征,对独具特点的医治方法进行经验总结,着述医书疏解,创制新药方,甚至辨别药物等,发扬了北方学派的特点。南方学派以药物味道、工用、药效本质、释名及其作用等方面制定论述,进行讲解,介绍药物等,以讲、辩、着的形式、发扬了南方派的特点。

  《四部医典》又名《医方四续》是八世纪着名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等所着。他深入实践总结藏医药临床经验,并吸收了《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月王药诊》等着作的精髓,并参考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理论,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编着而成。至今仍为藏医、蒙医药人必读的经典着作。

  《四部医典》共分四部,一百七十七章。第一部:《总则本》共二十六章,纲领性地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第二部:《论述本》共三十一章,详细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理、病因、发病途径、卫生保健知识、药物性能、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第三部:《密诀本》共九十二章,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四部:《后序本》共二十八章,论述了脉诊、尿诊、方剂药物的配伍、药物的炮制、功能和给药途径以及外治法(放血、艾灸、火灸、外敷、拔罐)等。

 《四部医典》的第一部:《总则本》共6章,有彩色挂图4幅,它概括介绍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第二部:《论述本》共用章,有彩色挂图35 幅。它详细介绍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卫生保健知识,药物性能,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第三部:《秘诀本》共92章,有彩色挂图16幅,专门论述各种类病的诊断和治疗。第四部:《治疗本》共28章,有彩色挂图24幅,介绍脉诊和尿诊,各种方剂的配方,功效和用途,以及外治疗法等。《四部医典〉内容很广,归纳起来可分为:一、基础理论;二、生理和解剖;三、诊断疾病的方法;四、治病的原则;五、预防和治病;六、药物。现分别概述如下:

  一、基础理论

  藏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三大因素又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上述三者保持着相互协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能的活动。

  "龙"译成汉语是"气",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因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下述的五种龙:1.维持生命的龙(索增龙);2.上行的龙(紧久龙);3.普遍存在的龙(恰不欺);4.主消化的龙(麦娘姆龙);5主排泄的龙(吐塞龙)。

  "赤巴"译成汉语是"火",它的功用主要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使人知饥渴、能消化、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按赤巴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主消化的赤巴(赤巴觉久)、主变色的赤巴(赤巴同已)、润泽皮肤的赤巴(赤巴多塞)等五种。

  "培根"译成汉语是"水"和"土",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份;长肌肉、润皮肤、调节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由于培根所在的部位和功用的不同,又分为保持水分的培根(培根登及)、磨碎食物的培根(培根疟及)、品味的培根(培根娘及)、使人知"满足"的培根(培根寸及)和润滑关节的培根(培根局尔及)五种。

  龙、赤巴、培根虽各有其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统一地进行活动。例如,人的消化功能,先由培根疟及磨碎食物,继则由赤巴觉久将被磨碎的食物加以腐熟分解,麦娘姆龙负责"过滤",分别清浊,使糟粕移入大肠,精微则被人体吸收。

  七大物质基础中以饮食精微为最重要,因为其他六种物质均由它转变而成。血能滋润身体并维持生命。肉似围墙,能保护身体。脂肪能柔润身体,悦气色。骨为支架,骨髓能生精,而精的功用是生殖。至于大、小便及汗三种排泄物均系排除体内废物。汗则尚有温润皮肤的作用。

  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一旦内外环境变化,平衡破坏,将会引起疾病。特别是龙、赤巴、培根中某一种因素的功能亢进、低下或互不协调,不仅可引起龙病、赤巴病、培根病,而且还是造成其他疾病发生的原因。

  龙、赤巴、培根既用来解释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还用来区分人的类型。藏医将人分为龙、赤巴、培根三种类型。

  龙型的人其特点是:消瘦,面色灰黄,怕冷,爱说话和唱歌,爱吵架,性格活泼等。赤巴型人的特点:易饥渴,多汗,面色发黄,个性强。培根型人其特点是:身体肥胖,脸色发白,怕冷,嗜睡,性情温和。体型一方面可反映人的某些生理特点,另一方面又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疾病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方面关系较大的是人的类型和年龄。龙型的人和老年人易患龙病。赤巴型的人和青年人易患赤巴病。培根型的人和小孩易患培根病。外因则主要为季节气候,地区环境及饮食起居等的变化。培根病多发生于春季,龙病多发生于夏季,赤巴病多发生于秋季。寒冷易发龙病,干燥炎热易发赤巴病,潮湿易发培根病。在饮食起后方面,过饥、过他、过度劳累、思虑过多等等,均可引起体内龙、赤巴、培根的紊乱和功能失调,在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下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侵入人体的途径:一般由表人里,经皮肤→肉→血→骨→五脏六腑。龙、赤巴、培根三类疾病在人体中并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如治疗不当,受体内因素或外界环境影响,可以互相转化。单一的病可引起另一种病的发生,这叫做转化或变症。如龙病用苦寒药物治疗,龙病不愈,反而引起赤巴病或培根病的发生。同样,赤巴病和培根病亦可转变为其他疾病。龙、赤巴、培根三类病的变种共分十二种。此外,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二者或三者混合致病。

  尽管疾病多种多样,但是均可归纳为寒热两大类。龙病、培根病、漫怀病属于寒性病;而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均属于热性病。

     
《四部医典》中关于人体解剖和某些生理方面记载比较详细。藏医所指的脏腑包括:1.五脏一心、肝、脾、肺、肾;2.六腑一胃、隆(相当十二指肠)、肠、胆、膀胱、"三姆休"(按其藏灸穴位和中医背部俞穴的位置来看,可能相当于中医的三焦,但其功能又与三焦不相同)。对于五脏六腑、肌肉和脉络(神经和血管)的解剖位置或数目,以及如何绘制人体解剖图,《四部医典》中都有说明。在生理方面,主要对月经周期、胚胎发育、分娩、神经和消化系统的功能等方面论述比较详细。归纳解剖和生理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三项直到科学发达的今天仍有其科学价值。

  1.月经周期和胚胎发育

  书中指出:妇女 12岁来月经,50岁绝经,每月一次。来月经时,妇女常有腰部和下腹部胀痛,乳房发胀,情绪不稳定等表现。当怀孕后,38周期分娩,这些叙述都相当正确。另外,还提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要经历鱼期(相当于水生脊椎动物)、龟期(相当于爬行动物)及猪期(相当于哺乳类动物)等,体现动物进化过程的几个阶段。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祖先从虫豸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关于胎儿之所以能发育成熟,则是全靠母亲的营养物质通过脐带供养胎儿的结果。用比喻来说,母亲、脐带与胎儿的关系就如水塘、水渠与庄稼的关系。母亲好比水塘,脐带好比水渠,胎儿好比庄稼,水塘中的水通过水渠,滋润着庄稼,使之发育生长。此外,关于妊娠早期反应,怀孕后应当注意的事项及分娩的征兆的论述,与现代医学基本是一致的。

  2.解剖方面

  除初步描述五脏六腑的解剖位置和骨骼的数目外,还指出有牙32颗,肋骨24根,四肢大关节12个等等。还采用取类比喻,谓心脏相当"国王",肺相当"大臣和王子",这与中医的"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传之官"等的说法很相类似。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早在公元1704年,名画家兼藏医洛札·丹增诺布所画的一张解剖图。藏医对人体解剖虽然早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宗教的统治和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按照宗教的观点,把心脏的位置画在胸腔正中外,而且心尖朝上,这完全是唯心的。洛札·丹增诺布本人亲自看了一些尸体之后,他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一反正统的宗教观念,画出了新的解剖图,正确地把心脏画在胸腔正中偏左的位置,心尖朝左下。另外,对于器官与肺、腹腔内各脏器解剖位置和形状,描绘得更加符合人体的实际情况。这不仅是藏医、而且也是祖国医学解剖学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3.关于神经和血管的功能方面人体内有各种脉络,其中连接入体内外的叫做"联结"脉,联结脉又分为白脉和黑脉。脑为白脉之海,像树根一样,自脑向脊髓内伸出一支较粗的白命脉,由脑和脊髓发出若干分支,分布于五脏六腑及四肢,隐藏于内,外面肉眼看不见,主感觉和运动。如白脉受伤,便丧失其功能,不能活动。在彩图十五中还能看到从坐骨大孔发出一支大的白脉,相当于坐骨神经。黑脉不跳动,黑脉上的某些部位是医生放血疗法的穴位。另有跳动的脉叫"如玛"脉,与心脏相连接。总之,脉络是气血的通道,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根本。

  上述的这些描述表明:黑脉即静脉,"如玛"脉即动脉,白脉即神经,而神经司感觉和运动。在公元18世纪初,藏医对神经和血管的功能就有了这样的认识,对医学上的贡献是相当大的。

  三、诊断疾病的方法

  藏医院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靠问诊、望诊、触诊。诊断病人患有何病叫做认病,认病主要靠征候,病和征候的关系好比火和烟的关系一样,火是烟的基础,烟是火的表现。所以认病必须先认识征候。不懂得这个道理的医生,就认不清病人的征候,好象错误地把水蒸气看成为烟雾,或见云就以为准要下雨一样, 把不可靠的东西看成可靠的东西。要确诊疾病,分析病的征候非常重要。

  1.问诊--凡与病情有关的情况均要仔细询问,包括起病的原因,发病的时间,症状,用药物的情况,发病与季节气候和饮食起居的关系等。特别是病因,患病的部位和症状,应当-一问清楚(三诊中心问诊为最重要)。 2望诊--凡能用眼睛看到的都要观察,包括病人的神色、体型、皮肤颜色、大便、小便、痰等。特别要仔细观察舌和尿的变化,舌诊主要是看舌质和舌苔。例如,龙病的病人,舌质红,舌苔干而粗糙;赤已病的病人舌苔黄而厚;培根病的病人,舌苔白而滑等。尿诊是藏医观察疾病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观察十分仔细。尿诊的方法是:医生首先看尿的颜色或冒热气的情况(尿蒸气的情况),嗅气味等,然后用一根细棒搅拌尿液,看尿的泡沫(包括泡沫多少、大小、颜色、消失快慢)、沉淀物之有无及其形状、漂浮物等的变化。例如,热性病人的尿呈红黄色,气味大,有臭味,尿的热气维持时间久,泡沫稀少呈黄色,且消失快,沉淀物如乱云状。又如,尿中沉淀物形状似砂粒者为肾有病。

  3.触诊:主要是切脉。藏医切脉的部位和方法基本上与中医相同。亦分寸、关、尺三部,且其藏语的发音亦与汉语相近,即"寸、甘、恰"。切脉的手法分浮取、中取、沉取三种,寸、关、尺三部所代表的脏腑,男女略有区别,男子左手之寸、关、尺脉分别反映心、脾、肾(左肾)及"三姆休";右手之寸、关、尺脉分别代表肺、肝肾(右肾)。妇女寸脉反映为脏腑,左手为肺,右手为心,其余相同。正常人一息(一呼一吸)脉跳五次,柔和有规律。而多于五次者有热、少于五次者有寒。脉象因病而异,主要分十二种。热性病之脉象为数、洪、大、弦、滑、硬;寒性病之脉象为沉、迟、弱、细、浮、虚。各种病症均各有其表现的脉象。脉诊还应与望诊相结合,以测病人之生死,当病人出现下述情况者可能死亡:心脉摸不到,舌中间发黑者;肺脉摸不到,鼻翼下陷者;肝脉摸不到,下唇外翻者;肾脉摸不到,耳向后听不见声音者。藏医关于脏腑的脉象与五官(舌、眼、鼻、耳、唇)的变化相联系的观点,彩图中对此描绘得很生动,其本质乃是中医脏腑学说中的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脾其荣在唇。藏医脉诊中还有生命脉诊法,其切脉部位亦在前臂尺测与中医切诊的寸、关、尺相应的部位。

  藏医诊病,除了望诊、触诊、脉诊三种方法外,还有药物试验诊断法。总之,根据望、触、问三诊断得到的印象,加以分析的归纳,从发病原因判断疾病的性质,从症状到体征判断方法基本相似。因而也确知藏医在某些方面受中医理论的巨大影响。

  四、治病的原则

  藏医治病包括饮食、起居、内服药物、外治等四个方面,治病除使用内服药物或外治法外,对饮食起居也很重视。

  在内服药物方面,亦是根据"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因此,藏药方剂亦均有寒性和热性之分。由于各种疾病具有不同的特点,治病时还应根据药物的性味,特别是药物的效能,针对病情而选择用药。此外,还要注意下述九种特殊的治疗原则:

  1.诊断没有把握时好比猫捉老鼠要仔细观察,然后确定诊断;

  2.诊断确定后如有把握治疗,则应向病人说明情况,拿出办法治疗;

  3.病人用药后如病情未见好转,要像驯野马似的,掌握规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对大病或重病,应当采取以药物为主的积极治疗。这好比同敌人作战,要采取歼灭战的方法;

  5.对小病或轻病,宜采用调节饮食,注意起居以及药物或外治等治疗措施,而以饮食起层调理为主。正如上楼梯一样,逐步加以解决;

  6.对久病患者应仔细了解病人过去用药的历史,认真分析用药是否恰当,看准了之后再给予治疗;

  7.对单一的病,要像英雄作战一样,大胆果断地采取治疗措施,以免并发其他疾病;

  8.对有两种以上的病同时存在时,则应分其轻重主次,哪种病严重就先治该种病;

  9.医生应全面考虑病人各方面的因素,正确使用药物剂量。正如用牛和羊驮运货物一样,要区别对待,不能强求一样。对疾病恢复阶段应注意善后调理,以防复发。外治疗方面:

  所谓外治疗法是在人体外表的某些部位,使用某种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治疗目的。

  外治疗法内容多种多样,包括:1.擦身、按摩;2灸法--火灸和艾灸两种;3.拔罐法一火罐和牛角罐;
 4.外敷法一热敷和冷敷,热敷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之胃寒症、急性疼痛发作等病症,冷敷多用于治热病和炎症等;  5.药物外治法--熏药法,药水浴,药物擦身;6穿刺法;7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系用小刀切开人体某些部位的浅表静脉,放出小量血液,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诸如伤肿,伤口久不愈合,牛皮癣,某些类型的麻风等,均可试用放血疗法。行放血疗法患者必须身体强壮。体弱、老人、小孩、孕妇均不宜采用。总之,外治疗法方法甚多。其中加药水浴、药物擦身等等常用以治疗瘫痪,关节炎,四肢肌肉萎缩等慢性疾病。

  藏医火灸穴位中有许多穴位与中医针灸的穴位几乎完全相同。例如:人头部相同的穴位有百会、地仑、人迎等。在人体背部,藏医的膈肌穴、肝穴、赤巴穴、脾穴、胃穴、肾穴、膀胱穴、"三姆休"穴等,分别相当于中医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膀胱俞、三焦俞。上述穴位不仅位置相同,主治疾病亦基本一致。

 

 
五、预防和治病

  1.防治方面:为了使人健康与长寿,平日应注意饮食起居,加强营养和锻炼身体。年老体弱者还可服用补养物以强身。关于日常饮食起居、季节气候及个人活动方面应注意的事项,妇女月经期、怀孕期及产褥期卫生保健知识,西藏人民当时吃的各种粮食、豆类、肉类、饮料(奶、酒、饮水)和蔬菜类的性味和用途,在《四部医典》中都叙述得很细致。以饮水质量而言,认为泉水最好,从森林中流出的水最差。饮用阳光少、有咸味、小虫多、浸泡着腐树的水容易患病。

  识别有毒食物方法:让狗吃了会出现呕吐。

  锻炼身体的方法:平日多运动、擦身、洗澡等等。并且要注意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例如:用三棵针的内皮水煎液滴眼,每七日一次,可防治眼病。现代的研究证明:三棵针含有杀菌消炎作用的黄连素。总之,平日讲究卫生,加强锻炼,可以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年老体弱者可服补养药,补法分正规的和非正规的两种。正规的补法,事先要做些准备,先要吃油脂性食物和服轻泻剂,以洗净胃肠,然后正式服补养药。非正规的补法事先不需要做什么准备,随便服补养药即可。最常用的补养药是用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制成的"三果"丸,或"三果"丸加黄精、天门冬、当归、刺蒺藜、喜马拉雅紫茉莉配制的补药丸。补法可保持强壮身体,五官灵敏,防老,以达到补虚除弱和扶正祛邪。

  2.治病方法:《四部医典》第三部专门介绍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数百种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每一种病一般都以病因、分类、症状及治疗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四部医典》虽产生于公元8世纪,距今已有1100多年。但其中许多内容的论述与现代西医学相应的疾病基本相同。此略举例加以说明:

  病因方面:1.炭疽病:系因吃了有病动物的肉所引起。2.浮肿:因饮食不当,不能给肝脏输送饮食精微,黄水(水液)被驱散至全身的结果,这相当于营养不良性浮肿。3.雪地行走过久,会引起雪盲。4痔疮和脱肛:系由于腹泻过多,骑马时间过久或大使干燥等。

  分类方面:1.急腹症:有两种属于虫积(指蛔虫)和炎症。2.天然毒物:分植物毒如乌头、唐古特山莨菪;动物毒如疯狗、毒蛇、蝎子咬伤。

  症状方面:1.炭疽病:全身发烧,局部皮肤起小疹、破溃、呈黑色、有渗液流出,如向体内发展,有生命危险。2.头部外伤:可发生脑震荡,病人昏迷不醒或有呕吐,检查病人的头部或有凹陷骨折,如不及时抢救,拖延三四天,便无法治疗。3.甲状腺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彩图中很形象地描画出病人甲状腺肿大及关节受累的情况,使人一目了然。治疗方面:既有内服药物,又有外治法。藏药包括植物、动物及矿物药。既有复方又有单方;复方药物少则几味,多则数十味。一般将药物粉碎制成散剂或丸剂,亦有用汤剂和单味药者。西藏药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药材绝大部分采自本地。

  六、药物

  藏族人民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就有"毒"和"药"的概念。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初次创造了藏文以后,藏医、藏药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公元8世纪,着名的藏医学家玉妥宁玛·云旦贡布(老玉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编着了藏医最着名的经典着作《四部医典》该书第二部十九至二十一章中详细地叙述了藏药的六味、八性、三消后及十七效等丰富的医药知识。其中包括药性的寒热、药物的生长环境及区别,贵重药材、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等分为399种类型药。各种药物又按其治疗疾病的用途,分为脏腑之药、清热药、增热药、解毒药、止泻药、止咳化痰药、打虫等多种药类。后来,在藏王赤松德赞的勉励下,由七位王室保健医生编写了西藏药用植物的《医用草药本草》,共收载300多种药。同期,比如扎那又编写《本草秘诀》。这是他为发展藏药事业作出的不可磨见的贡献。

  12和13世纪,先后由着名的藏医学家王妥莎玛(新玉妥)在以上几种药书的基础上着写了《本草集成》一书,让穷多吉着有《药名词海》一书,给藏医药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

  14世纪北方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尼玛·通瓦电旦的学生着有《本草集成宝库》。该书不但包括了总论、药源、质量的鉴别、寒热药性的总识别、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的区别、药物的形状及颜色、嗅、味、触(用于接触植物外部的感觉)的鉴别、药物分类等知识,而且叙述了藏医植物药的名称起源。总之《本草集成宝库》是北方学派的着名药书之一。

  南方学派的创始人舒卡·年姆多吉召集了列、洛、加尔、埃、娘、贡布等南部地区的有名望的藏医,编写了《识药珍宝》(仁钦冲毕)、《草药明鉴》(门欧色齐)、《药味铁珠》(若果加称)、《甘露库》(堆子增布人《某露藏库》(推子弟儿崔)等。其中包括了药名、药味、能、消后、药性以及药物的解释等丰富的内容,极大地发展了南部的藏药事业。


 
       17世纪威望甚高的德斯·桑杰加措,依据《四部医典》内容,主持绘制的79幅彩色挂图中包括《四部医典》论述本关于药物的三章,分为六幅药物彩色挂图。其中三幅绘制了药物399种,另有三幅由德斯·桑杰加措补充绘制了药物376种,共计收载了775种。所绘药物,色彩鲜明,形象真实,引人注目。这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医药史上的重要成果。

  18世纪的蒂玛·旦增平措是一位着名的药学家。他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区的贡觉宗(县),系古代九位藏族名医中一位叫比吉的后代。蒂玛·旦增平措终年八十岁,生前着有医学方面的书籍共42部,其中《晶珠本草》是藏药本草的一部巨着,共收载药物2,294样,接种类分共有1176种。该书作者对每一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别名、性、味、产地、生长环境、效用以及用法等方面,均作了全面、详细的记述。《晶珠本草》在拉萨和德格两地都有木刻版,至今仍然是研究藏药的重要参考书。

  钦绕罗布是20世纪着名的藏医学家。他从小在拉萨的药王山医学利众寺学医。1915年,钦绕罗布创建了研究藏医和天文历算的学术机构--门孜康(即拉萨市藏医院的前身),并被任命为院长。他亲自培养了许多藏医研究人员和医师,同时着书立说,编写了医书《孺童医师精宝》和鉴别药物的简明手册《奇妙的金粒》以及鉴别外来药材的《如意宝瓶》。另外,他还编写了藏药配方集《甘露宝瓶》等内容丰富的藏药书籍,为藏医、藏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德高望重的钦绕罗布院长虽然已经与世长辞了,但目前拉萨市藏医院基本上仍按老院长的学术观点,实践于药物的鉴别和临床的治疗。

  西藏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地势独特,药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西藏可利用的药用植物就有一千多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总数的一半以上。有些动、植物药材十分名贵。例如,天麻、虫草、康香、熊胆、贝母、三七、羚羊角等。还有许多药物是青藏高原的特产。例如,虽有大毒,但能解癌止痛,治疗瘟疫和炭疽病的喜马拉雅东莨菪;能补益脾肾,医治肾炎水肿病的喜马拉雅紫茉莉;具有和胃疏肝功能,主治溃疡病、肝炎的唐古特青蓝;具有祛风清热、止咳化痰功能的螃蟹甲及喜马拉雅雪莲、高山龙胆等等。用于藏药的动物药材亦有百余种,有些种类亦为西藏所特有。

  在药物的应用方面,藏医具有自采、自种、自配、自用药物的优良传统。成药的类型可分为汤剂、散剂、丸剂、药露、酥油药丸、假制药、药膏、药酒等等,剂型繁多,目前常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成药有三百多种,效果良好,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藏医既用内服药,又有外治法,常用的配方用药少则仅二三味,如止鼻血的二味三棵针是由三棵针内皮和藏茵陈所配成;多则可达上百味,加七十味珍珠丸由70味药物所制,又如常觉漆木解毒丸由130味药物所配成。

  《四部医典》第四部最后总结了治病最好的单方52种和配方23种,例如,治疗心脏病的肉豆蔻,治肾病的小豆蔻;治胃病用石榴子;治肝病用草红花、五灵脂;治血病用纤毛婆婆纳、藏黄莲;治赤巴病有藏茵陈、波梭瓜;治急腹症用天仙子;止血用熊胆;治急腹症和虫病用五味麝香丸;治眼病用九味明目丸(散);治"木布"(胃溃疡)用七味木瓜丸等。藏医将所有疾病归纳为"寒症"和"热症"两大类型,药物亦分为寒、热两大类,治疗"热症"用"寒性药",治疗"寒症"用" 热性药"。藏药除了分"寒""热"以外,还用一种相当于 "五行"(即上、水、火、气、空间)的理论来加以解释,另外,藏药还分为六味、八性、十七效。六味即成、酸、苦、辛、甘、涩(中医分为辛、甘、酸、苦、咸 "五味");八蚀即轻、重、宰、热、钝、锐、润、糙(中医分为寒,热、温、凉囱种不同的药性即"曲气");十七效即轻、重、寒、热、稳、动、润、燥、温、凉、钝、锐、于、稀、柔、糙、软,效果是药物性质的进一步说明,是指药物针对治疗疾病所起的作用。以上是藏药的基本理论。藏药的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是与"龙""赤已""培根",,在一天之内的,变化和时间结合起来的,这与其他医学相比又有其独特之处。综上所述,《四部医典》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有独特并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又具有西藏高原高寒地区的特点。直到今天,仍有效地指导藏医的临床实践,至于用彩色挂图方式生动形象地把一部八世纪的医书《四部医典)的主要内容系统地描绘出来,使人们便于学习和理解藏医藏药,不仅在我国是首创,在世界上亦属罕见。可谓是艺术和医学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份重要文化遗产。发掘和整理祖国藏医学遗产是我们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拉萨市藏医院现已成为藏医药学防治疾病、科学研究的中心。在多年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特别对胃病、消化道溃疡、肝病、关节炎等,都收到非常满意的效果。

  《四部医典》印度梵文称《啊木日达·石亚昂嘎·阿差古日亚·尔巴德夏·旦扎纳玛》,藏语称《甘露要义八支密秘诀窍续》。
 
        《四部医典》缘起

  其时,导师世尊医圣琉璃光王,进入消除四百零四种疾病的医王之名的禅定中。进入禅定不久,从心房里发出了千万道各色佛光,普照十方,消除了十方众生的心理疾苦和无明所产生的一切三毒疾病。佛光复又消失在心房里。而后,又从导师的心房里变化出一位明智大仙,端坐在空中,向仙人们讲道:“善哉!众道友! 你们应该知道,人类为了预防和医治疾病,应当学习医学秘诀;为了长寿,人们应当学习医学秘诀;为了法、财富、安乐,人们应当学习医学秘诀;为了从疾病的痛苦中解脱众生以及受人尊敬,人们应当学习医学秘诀。”此时,从导师琉璃光王的舌面上发出了千万道各色佛光,普照十方,纠正了十方众生在言论上的过失,消除了病魔之苦,佛光复又消失在舌面上。之后,又从导师的语音里变化出一位称为“意生”的仙人,他向导师顶礼之后,在导师面前做了个狮子顾盼的姿势,请求道:“善哉!导师明智仙长!为了自己和他人的事业,应该如何学习医学秘诀,请导师赐教。”明智大仙讲道:“善哉!众仙长!应当学习医学秘诀论,应当学习其中的支分,应当学习其中的点分,应当学习其中的会分,应当学习其中的经分,应当学习其中的章分。”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

尼玛卓嘎_新浪博客

 

92249814437

su

 

 

 

 

 

 

 

 

 

 

 

五源学说

  • 藏医学理论认为任何世间的存在即万物和人体一样,均由五源(即土、水、火、风和虚空)组成。其中土、水、火、风组成世界基础物质,而虚空则是物质存在必有的空间。同时认为外界宇宙世界与人体等均以领属关系形式存在,万物都有形成、存住、毁灭三个过程。且认为五源之间有相互克制和平衡的作用,从而使得万物均能够在保持各自的特性以独立而相互联系的方式存在。
  • 人体最初的形成基础物质即父母的精血也是由五源物质元素组成,且认为在胎儿形成过程中若是五源不全也不能受孕。还认为五源在形成人体的过程分别是:“土生肉骨鼻官与嗅觉,水滋血液舌味促湿润,火产体温色泽眼和色(视觉),风生气息皮肤及触觉,虚空开窍生耳能识声(听觉)”等,说明人体是由五源的各物质元素组成的。
  • 人体的七大物质、疾病的形成等等均与五源相关。

三因学说

  • 藏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大因素(“隆”、“赤巴”、“培根”),也就是“三因学说”。正常情况下,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三者保持相互协调,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这三种要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其能量的基础,同时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
  • “隆”类似汉语中的“气”,是主导人体全身各部位的一种动力,聚在脑髓、心肺和骨骼里,主管呼吸、循环、感觉、运动、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具有“气”的不稳定性和动荡等的功能和性质。
  • “赤巴”类似于汉语的“火”,是主导人体各脏腑和各种机体的机能活动的热能,并维持体温,分散在肝脏和血液中,促进消化、吸收,长气色,促使热能和智慧的产生。具有“火(气)”和“热(能)”的炎热、炙烈、向上等性质和功能。
  • “培根”具有人体必不可少的运化食物与调节水液等重要作用,存在于脾、胃、膀胱内,可以调节消化及水分代谢,影响人的体重和性情,具有“水”和“土”的稳定、寒冷、坚固和下沉等性质和功能。

七大物质及三垢学说

  • 藏医认为人体由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液>)组成,它们均可在赤巴所产生的热能作用下,次第渐变成“精华”,散布全身,使人发育、成长、保持健康。而七大物质的最高精华表现形式则是“神色”,即精神、气色、色泽等含义。七大物质亦由五源组成,同时也可以由“三因”的功能及物质性作为概括。
  • 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不断产生三种排泄物(粪便、尿液及汗液),即为“三垢”,它是食物、七大物质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过程中依次产生的糟粕物质,在三因不同功能的协同下将其以废物的形式排出体外。其过多或过少均可影响人体健康。
  • 七大物质和三垢从其功能上讲,饮食精微为最重要,因为其他六种物质均由它转变而成。其余的,血能滋润身体并维持生命;肉似围墙,能保护身体;脂肪能柔润身体,悦气色;骨为支架,使人能立不倒;骨髓能生精;而精的功用是生殖。三垢中的汗则有温润皮肤的作用。




    金藏煌医有自己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金藏煌在这些理论中,三因素是它的核心内容之一。金藏煌,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藏语的译言)这三种要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其能量的基础,金藏煌同时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因此,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莫不以此三者的生成变化为理论根据和说理工具。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各部位的一种动力、聚在脑髓、心肺和骨骼里,主管呼吸、循环、感觉、运动,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各内脏机能活动的热能,分散在肝脏和血液中,促进消化、吸收及热能和智慧的产生。具有“火”和“热”的性质。“培根”具有人体必不可少的运化食物与调节水液等重要作用,存在于脾、胃、膀胱内,可以调节消化及水分代谢,影响人的体重和性情,具有“水”和“土”的性质。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三者虽然各有特点,自具职能。但是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共同负担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因而它是生理性的。

    每当三要素及它们的内部细目分类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隆、赤巴、培根”硬或十五种内部细目分类,七种基础物质,三种排泄物出现偏盛偏衰,太过不及等反常状态,而失去相对平衡时,人就产生了疾病,则它们又变成了病理性的。因此,治疗一切疾病的过程中就需要利用食物、生活起居、药物和外治等办法来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

    “隆、赤巴、培根”三者各自的五种内部细目分类及其功能作用:

    “隆”分五种,即维命、上行、遍行、等火、下泄。

    “赤巴”分五种:即能消、变色、能作、能视、明色。

    “培根”分五种,即能依、能化、能味、能足、能合。

    金藏煌藏医学对三要素分为二十种不同的特性:

    1、隆:具有粗、轻、寒、微、硬、动六种性质。

    2、赤巴:具有腻、锐、热、轻、臭、泻、湿七种性质。

    3、培根:具有腻、凉、重、钝、柔、稳、粘七种性质。

    金藏煌藏医学把“隆、赤巴、培根”既被用来解释人的生理活动,还被用于区分人的类型。根据身材、肤色、性格特点,被区分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和各种混合型。



四大的理论与藏医学

佛医我心 佛治我病--凤凰网博客


四大的理论,与藏医学的建立也不无关系。龙、赤巴、培根三者,为藏医学的理论基础。

 (一)龙即风大,直译成汉语是风或气,主呼吸、血液循环、肢体活动、五官感觉、大小便排泄、分解食物、输送饮食精微,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龙一旦失调,就会出现心、肺、肝、胃、肠、肾、骨、胆、血液等器官机能的疾病。

由于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索增龙、紧久龙、麦娘姆龙、恰不欺龙、吐塞龙等五种。

索增龙,是维持人体生理正常活动,保持命脉正常运化的龙,也有翻译为持命气。如索增龙失调,则引起命脉发病,精神错乱,乃至死亡。

紧久龙,是主气血上行的龙,也有翻译为上行气。若失调则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导致上半身生病。

麦娘姆龙,是主消化的龙,也有翻译为平住气。若失调,消化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导致腹中生病。

吐塞尤,是主排泄的龙,也有翻译为下行气。若失调则会引起排泄系统的紊乱,导致下半身生病。

恰不欺龙,是普遍存在于全身的一种物质,作用是协调各种龙,也有翻译为遍行气。如错乱会生跛、挛等病。


(二)赤巴即火大,直译成汉语是胆或火,主要功能是产生热能,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分为赤巴觉久、赤巴当己、赤巴朱谢、赤巴同己、赤巴多塞等五种。

赤巴觉久,即消化赤巴,其功用是产生热能,使食物分解。

赤巴当己,即变色赤巴,主要存在于肝胆,它的作用是使精微的色素转变成血液、胆汁、二便等各不相同的颜色。

赤巴朱谢,即能作赤巴,存在于心脏,支配意识,主心壮胆,生谋划,助骄傲,滋欲望等。

赤巴同己,即明视赤巴,存在于眼目,明辨外界的一切颜色。

赤巴多塞,即明色赤巴,存在于皮肤,使皮肤细腻润滑。

(三)培根即水大和土大,直译成汉语是涎或水和土。其功能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体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分,调节人体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若失调则引起脾、胃、肾的机能紊乱。分为培根登及、培根疟及、培根娘及、培根寸及、培根局尔及等五种。

培根登及,即能依培根,存在于胸部,为五种培根之首,可协调其他四种培根发挥作用,尤其人体缺乏水分时,有调节体液的功能。

培根疟及,即能化培根,存在于胃部,主要是磨碎食物,有利于分解。

培根娘及,即能味培根,主司味觉,存在于舌。

培根寸及,即能足培根,主司感觉,存在于头,使人产生喜怒哀乐等反应。

培根局尔及,即能合培根,存在于关节,使各部关节相互联系。

龙型的人,特点是消瘦,面色灰黄,畏寒,爱说话、唱歌,性格开朗。

赤巴型的人,特点是易饥渴,多汗,身体有狐臭,面色发黄,性格倔强。

培根型的人,特点是身体肥胖,面色发白,嘻睡,性格温和。

体型一方面反映人的某些生理特点,另一方面又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藏医学的观点先简单介绍到这里。详细的内容见《四部医典》,这部藏医学的传世名著,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汉文译本,其中马世林等的翻译和注释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参阅:四部医典树绘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