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藏医养生学

  平凡的人 2012-12-15

浅谈藏医养生学

分类: 养生 | 修改 | 删除 | 转自 伪军推过的 | 2010-05-23 16:37:15

关注我!每天都有新笑话,开心快乐每一天!



  藏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诊治方法,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养生学是藏医的主要内容之一,自古以来,在高寒地区生息繁衍的藏民族有着强健的体魄,这不能说与藏医养生学没有关系。

  

  源远流长的藏医养生学



  

  藏医养生学起源于何时,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藏医养生学的萌芽可追溯到吐蕃以前。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遗物就记录了原始的养生学。如卡若出土的保存良好的未经碳化的谷物种壳,粮食加工工具、生产工具,大量的兽骨,饲养的动物——猪,烧灶遗迹,各种陶罐,精致的骨针、针锥、陶纺轮,以及各种各样的房屋遗迹,足以说明5000年以前,藏族先民已脱离以单纯的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不再茹毛饮血;他们居住的房屋以土木结构为主,修建后加以烧烤,居住地干燥、通风;纺织品的出现增加了人们的御寒能力,达到了保护身体的需要。总之卡若遗址告诉我们,5000年前高原新石器时代的人已经在生存中学会了自我保护,逐渐增强了抗御自然的能力。

  

  事实上藏医养生学是同藏医同时发生发展起来的。在象雄时代,最常见的病是消化不良,藏医典藉记载,治疗这种病的第一种药是白开水,后来人们又学会了用热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渣敷贴患处,用马宝解治食物中毒,并从对付外伤和消化道疾病入手,逐渐对人体结构和变化及各种疾病的产生和治疗规律有所认识,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

  

  布德贡杰时代是藏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西藏民间养生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民间养生保健已开始成为人们防病的主要方式。藏族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拉脱脱日年赞时代,藏族人已懂得瘟疫晦气会引起各种传染性疾病,并知道将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移至室外,借以改变病人的居住条件,并对病人采取饮食控制的保健。这时候的藏医学很注意积累民间长寿养生保健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雅隆部落“人信巫觋”,“重鬼右巫”的传统习俗。

  

  到公元八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医圣宇妥·云丹贡布编撰的《四部医典》,把藏医养生学推向了理论化和系统化,其中许多章节都科学地论述了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如“食物禁忌”,“食物维护与适量”,“日常行为”,“时令之行”等。

  

  藏医的季节与日常起居养生

  

  藏医将一年分春季、热季、夏季、秋季、冬季、严冬六季。藏医认为,人体是以气(龙)、胆汁(赤巴)、粘液(培根)以某种特定的联系而组成的,这三种体液以某种形式发生改变,人就会生病。春季消化之火逐渐变弱,粘液类病易发生,人们应食用陈青稞、干肉、蜂蜜和姜汤,多喝开水,要常擦身,多在树荫下歇息。热季大约在4—5月份,要食用牛肉、蜂蜜、大麦,注意遮阳,常洗冷水澡;要喝淡酒,穿薄衣,住阴凉房屋,在树下乘凉。夏季,人亦易患培根病,人们宜食用羊肉、清奶和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在阳光下久呆,房事不可过度,否则会影响五官健康。秋季,胆汁类病易发生,为预防此病,要食用甘、苦、涩的食物,要穿用樟脑或檀香熏过的衣服。冬季人们应多穿衣物保暖,在身上涂油,吃有营养的食物,多喝肉汤,使身体温暖。藏医养生学还注意冬天进补,认为冬天进补有营养的食品,具有补助阳气,防御严寒的作用。

  

  对于日常起居,藏医认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良药应随身携带;每天要保证按时睡觉,晚上失眠,可食用牛奶、酸奶以及适量饮酒等治疗。藏医养生学认为,常饮牛奶可补养血气,对血气不足导致的虚劳、瘦弱、失眠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藏医还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在身上、脚上、头部经常涂油,使皮肤在高原环境下不易变粗皱裂,起润肤作用。要经常按摩四肢,使血液畅通,注意卫生,经常洗澡。

  

  藏医养生术还认为要注意动静结合,因为人体的动静关系着精、气、神的旺衰存亡。关于静,《四部医典》中提出需安静自然,可延年益寿,要“驻地洁净寂静心神怡,水草丰美修习不间断”。在水草丰美、洁净寂静我环境求安静自然,再加上修行作用,可以加强内气的运行,从而祛病延年。另一方面,藏医又主张以动养生,《四部医典》提出:“勤竞行走搓身去培根,身坚耐劳可出正常力。”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多运动,常擦身,能增强体质。藏医提倡动静结合,适度运动,可把人体的精神、形体、气息三者能动地结合起来,对机体施加整体性的影响,从而改善人体各系统的功能。藏族能在缺氧环境中很好的生存,与藏医主张动静结合,自我调节可能有很大关系。

  

  藏医的“天人相应”和养生

  

  藏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了解了自然,他们将人体比为一棵大树,大宇宙时刻养育着人体。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包括人在内都是由客体所组成的,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尘埃“多查热”不断运动,渐渐积厚,形成地球土壤。胎儿的形成也是如此,人和自然界是自然的统一,人和环境,人和宇宙或人和周围的动物都是相互作用的。对此藏医认为,作为医生要学天文历算,掌握好季节、时辰和星相的变化,因为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寒暑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藏医的著名典籍《晶珠本草》载,“十方宇宙聚毒精,渗入太阳火轮中,毒气化着各种病,危害有机体生命”,这充分反映了藏族先民对人体健康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独特的医学思维和认识。藏医认为“龙病”多发生在夏天;“赤巴病”多发生在秋天;“培根病”多发生在春天。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四部医典》中的“时令之行”讲到:“彻冬严寒使得毛孔闭,少食必将导致体质减”,饮食应“进辣涩苦三味,芝麻油擦肉汤油食添”。起居应注意“常带皮衣皮鞋避风寒,取暖烤火日晒亦酌量。到了隆冬风寒更凛冽,尔时起居比前更当心”。春三月,地上草木萌生,在天上为星宿、翼宿、角宿司时,“日光渐暖体热衰,粘液类病易发生”;夏三月,地上树木枝叶茂盛,为降雨的季节,在天为氐宿、心宿、箕宿司时,夏季骄阳之火渐炎热,这是因为太阳运行的关系,它毁坏了地球的“素玛”,体内粗苦、敛泻味的东西力量很强,对人造成一定危害。秋三月,大地上谷物成熟,在天为牛宿、室宿、娄宿司时,气候趋于凉爽,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秋刺筋骨,气内散,中气虚,易发生胆汁类病。藏医的“天人相应”阐明,只要顺应自然变化,调节脏腑机能,养精安神,益气补血,平衡阴阳,人体就健康。相反人如果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下无所作为,就不能竞服大自然带给人的负作用。

  

  藏医的食养

  

  食养也是藏医养生法之一,具体而言,就是引《四部医典·论述本集》第十六章“饮食知情”中所论述的:“治病调养身体有良方,欲学活命饮食点为纲。食物饮料善用保性命,低剩病变时常把命伤。”说明饮食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与寿命。

  

  藏医食养的食物主要有谷物(青稞、小麦、稻、黍、荞麦等),这类食物可“强筋祛风增力培根生”,是养生的主要食物。肉类(水牛、牦牛、绵羊、鸡等),《四部医典》认为:“水牛之肉增肌可入睡,牦牛肉温多油可祛寒,还能生血亦可增赤巴”,“绵羊肉温增力健体质,能除朗与培根味口开”。蔬菜“鲜嫩萝卜轻温增体温,冬苋菜能生热又止泻,西红柿可治除三病失,生姜之热头疾解”。食用油类《四部医典》中也有论述:“人们日常饮食靠油类,体内供热内脏可洁净,体质即补气力容颜添,五官坚固长寿到百年。”藏医对奶、水、酒的食养也有精辟论述,藏医认为各种奶有助于治龙病,各种水有助于治赤巴病,反之,若过量又会导致各种疾病。藏医认为,牛奶含油脂,使人活力增加,面色红润,皮肤有光泽,增加粘液,治疗胆汁和气类疾病。牛奶还可以消除人的疲劳,治疗眩晕、中毒、过度口喝、饥饿等。藏医认为适量饮酒对患睡眠少的疾病和治疗“龙病”、“赤巴病”是有益的。若饮用过量则对人体有害,不利于养生,还会出现酒后胡言乱语,情绪不能控制而有伤大雅。

  

  藏医认为饮食精微的内涵就是营养,藏医学家日琼颇且·甲拜衮桑在《西藏医学》一书中论述到:“对健康与长寿来说,正确的饮食,摄取营养丰富的食物,从食物中得到蛋白质、脂肪、糖和水、无机盐及维生素,是满足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藏医食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祛邪”和“扶正”两方面,如身体衰弱时,应当摄入羊肉、糖、牛乳、凝乳、黍米粥等,这些食物可以壮阳、益精髓、活血、驻颜色、强志,还可以帮助人体的正气生发。当人体患有过度的风、年老、营养缺乏以及因肺、失眠及其所致疾病时,应摄取营养丰富的食物。另外藏医还强调要有节制地进食,培养合理正确的饮食习惯,过饱及不规律的饮食,对人体都是有害的,食物摄取量恰当,方能达到食养之目的。





  

  藏医的心身养生


  

  藏医在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十分注意调整病人的精神心理,把心身养生作为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心身养生就是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境。藏医认为,人的情绪变化有“贪”,“嗔”(嫉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或是“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失调”,这些都影响人体健康、生病的根源。藏医认为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尤其是不愉快的往事,可能给人痛苦的回忆,使之背上沉重的包袱,产生忧虑沮伤、苦闷烦躁的心情,甚至沉溺于痛苦之中,假如一个人的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他的健康就会遭到摧残,导致多种疾病产生。藏医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有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等等,内因是指七情六欲、三因素失调,平衡遭到破坏,人的七情内伤,是患病和早衰的原因。《四部医典》中有不少内容从心身关系方面论述了情绪变化对身体的影响,如“常显憔悴不安心烦躁”,“悲伤又使忧心语叨叨”,“情欲蒙昧嗔怒俱反常,以往优劣秉性大变样,此人只道速去见阎王”,并告诫人们要注重精神因素的调养,涵养精神,防止操心劳累,心情愉快。在生活中要学会调节情绪,“克制慎怒本质秉性良”。深刻认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要“情志赤巴驻于心脏间,心广自豪做事按意愿”。“无故豁达丰美呈焕发,与此相反则死期到”。总之,从藏医心身养生观来说,在生活中有良好的情绪,注意身心调养,方能保证身心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