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最近看了一本书《学会呼吸》,只看书名的话,你可能会觉得呼吸谁不会,我天天都在呼吸呢?但是看完这本书,估计你就不敢说自己会呼吸了。 不过我怎么觉得人到中年,就这么爱关注养生类的话题了呢?前一段时间看了一本《肠子的小心思》,也是一本有关健康的书,那本书也不错,让我对肚子里的细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才发现,很多时候不是我想吃肉了,是我肚子里的细菌想吃肉了。 言归正传,关于呼吸,讲一个小案例,你也可以自己试验一下。这是我在教游泳过程中遇到的现象,只不过一直没有尝试去解决这个现象,没有想到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找到了答案。 前一段时间在教人游泳的时候,让学生在陆地上练习游泳的换气动作,大口呼气,大口吸气。这个你觉得有问题吗?我觉得也没有什么问题,以前一直都是这么教人的。但是练习几分钟之后,学生告诉我说头有点晕。这时候我想起来,以前让其他学生做同样练习的时候,也有一部分学生也出现这样的问题。 于是我让学生坐下来休息一下, 练习一下冥想。练习一会儿冥想之后就好多了,没有头晕这个现象了。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先卖一个关子,讲一个科学知识:波尔效应。你可以上网搜一下这个效应,有更详细的解释。这里我简单解释一下。 波尔效应是在1904年,由丹麦生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发现的。上网查完之后,搜狗百科的解释是:“co2浓度的增加可降低细胞内的PH,引起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氧亲和力下降的现象。” 书中用人话解释说:“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压力是体内呼吸循环代谢的一个重要因素,适量的二氧化碳能使身体更有效地利用血液中的氧气。”核心点是,血红蛋白只有在血液中有二氧化碳的状况下才能释放氧气。 那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是怎么产生的呢?人体内葡萄糖转换成能量的过程就伴随着二氧化碳的产生。 接下来考虑两种极端情况: 情况一、假如我们憋住气不呼吸。那我们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浓度会一直上升,根据波尔效应,随着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引起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氧亲和力下降,也就是说会让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释放氧气。 这里还需要补充一个小前提,大部分人的血氧饱和度在95%-99%,血氧饱和度也就是说血红蛋白含有氧气的比例。这个前提的意思是,即使我们憋着气,在初期也不会导致我们窒息,那是因为血红蛋白里还含有氧气。 情况二、假如我们连续快节奏深呼吸。那么我们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会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根据波尔效应,可以知道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很高,也就是说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不释放氧气。这就像你已经很饿了,你对象手里有做好的红烧肉,就是不给你吃。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导致大脑首先感受到缺氧,出现头晕的症状,类似低血糖时的症状。 这时候,我才明白教学生游泳的时候,尤其在岸上练习换气的时候,为什么换气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头晕缺氧的症状。 关于呼吸,你还需要知道什么是腹式呼吸,什么是胸式呼吸? 如果你观察孩子睡着的时候,那么你就能看到孩子呼吸时肚子的起伏。如果你观察成年人,那么你很可能发现大部分成年人在呼吸的时候是胸在起伏。 对于腹式呼吸的好处,我在有来医生那里摘抄了一小段医生写的,感兴趣的话你可以上网找找。
对于如何腹式呼吸,我自己的经验是:从练习冥想开始,效果会非常好。 关于呼吸,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用鼻子呼吸。如果你习惯用嘴呼吸,那么可以平时注意尽量避免。如果是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用嘴呼吸,那么可以用嘴贴把孩子的嘴粘住,这样可以矫正孩子的呼吸习惯。 关于用嘴呼吸的危害,你可以上知乎查一下,我不想贴那些丑的照片放这里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找。 嘿嘿,这就是我喜欢读书的原因,有时候在意外之中能够解决现实中的一些疑问。 |
|
来自: 圆梦pbx3ah38kr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