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弘医第208篇 本次疫情何时结束

 四圣弘医 2020-03-11

 同人 四圣弘医

  

2003年的非典经验告诉我们,人类并没有“战胜”非典,“结束”非典的因素是天气变暖,SARS病毒怕热。中医药在本次疫情中起到的重大作用,对中医原理的普及起到了客观的推广和促进作用。绝大多数关注中医的朋友已经大致明白了中西医在看待疾病的主要差别:西医研究病毒本身和如何消灭病毒;中医研究产生病毒的自然外环境和人体内环境质量,研究如何改变环境来防治疾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清肺排毒汤”以及一些列中药组方实际上就是人体感染病毒后,通过调动人体机能、改善人体内环境来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和改善人体机能。中医称作本次疫情为“寒湿疫”,其内在的涵义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是寒湿的气候条件衍生的。这个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极为简单普遍,例如阴暗潮湿的环境易出现霉菌,经过太阳强光照射(可见光、紫外线)后霉菌会自动消失;热带丛林中易于产生疟疾病毒,很容易在东南亚和中国的东南传播,在中国西北的冷燥气候条件下则很难传播。自然界的气候状况,从物理因素来看,主要就是温度和湿度。温度可以用寒热来表达,湿度可以用燥湿来表达。除此之外,温度差会导致风,温度差和湿度差共同作用会导致雨和雪。地球上的气候条件状态主要由“风、热、火、湿、燥、寒”六种主要状态构成。这六种状态分管一年从大寒到下一年大寒节12个月六个阶段的主要气候特点,每个阶段两个月。“风”代表大寒后两个月(大概每年1月21日大寒到3月21日春分)的气候特征;“热”代表春分后两个月(大概每年3月21日春分到5月21日小满)的气候特征;“火”代表小满后两个月(大概每年5月21日小满后到7月22日大暑)的气候特征;“湿”代表大暑后两个月(大概每年7月22日大暑到9月22日秋分)的气候特征;“燥”代表秋分后两个月(大概每年9月22日到11月22小雪)的气候特征;“寒”代表小雪后两个月(大概每年11月22日到来年1月21大寒)的气候特征。人类和地球万物的生存依赖于合适的气候条件。形成地球气候条件的主要元素有四组变量:第一组变量是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规律。仔细想一下,地球上的所有能量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来源于太阳能,煤、石油、风、植物和食物中蕴含的能量,其实都是间接来自太阳能。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的距离和“恰到好处”的运动规律决定了地球上的主要气候特征。第二组变量来自月亮和地球的相对运动规律。月球和地球的万有引力作用对地球的运动速度和地球围绕太阳形成的目前的黄道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月球的潮汐作用对地球生物从水生物向陆地生物演化起到了不可获缺的作用。

  

第三组变量是太阳系中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周期性运动对地球围绕太阳的黄道面产生了偏移影响,导致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面并不是个稳定的轨道面。我们也直接体会到,每一年的气候状况虽然总体在以春夏秋冬的规律在运行,但实际上每一年每个季节的气候状况又不完全一样。例如,今年的春天就明显比往年冷一些,而去年的冬天又明显比往年热和干燥一些。
第四组变量是地球连同太阳一起在围绕银河系的中心在做周期性的运转。太阳带动着太阳系的星体高速的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在做周期性运动,运动一周大概需要2.26亿年。这组变量对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黄道面的影响和地球气候条件应该是次要因素,至于到底有多大。我们目前还不是太清楚。实际上,地球处于宇宙当中,是各方引力相互作用创造了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平衡场。这个生态平衡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进行着运动变化和波动。这个生态平衡场以气候特征的形式出现,气候变化“控制”了地球万物的生命形态,人类、动物、植物和各种生物。从归纳法来看,气候以风、热、火、湿、燥、寒六组变量的展现形式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总体生态变化规律。地球的黄道面运动轨迹如果产生较大偏移则会导致极端天气或者异常气候,异常气候促进危害人体的病毒细菌产生和传播。《黄帝内经》将地球以及相关星体的运动规律导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准确的计算。并且准确的计算了以60年为变化周期的气候变化情况。在《黄帝内经》上卷《素问》中,通过《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六篇文章详细的记录了以60年为周期,每一年的气候总体特征,以每两个月的阶段性气候特征,详细分析人体会得什么样的病,以及对治的思路等等。由于这六篇文章篇幅巨大,语言极其晦涩难懂。对这六篇文章的内涵,历代包括现代医学家在总体方面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但在很多细节方面依然存在着大量难以弄清楚的内涵和分歧。对于《黄帝内经》如何能跨越时代,甚至超越大量目前的科学认知的计算结果,目前依然是历史之谜。

  

据网上分享的视频(可在百度搜索有关资料),中科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在2019年夏天一次研究生论文答辩会上,根据《黄帝内经》运气学六篇的有关内涵,准确的推算预测了本次疫情,只是未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刚刚过去的2019年的冬天是典型的暖冬,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温暖和干燥。我们常说“瑞雪兆丰年”,人体和植物相同,都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寒冷和略带湿润的气候有利于人体的气血从体表内收到脏腑,对脏腑进行滋养,以便进行能量和营养“储备”,为来年春天的气血生发,肌肉、骨骼和皮肤做准备。反过来,温暖的气候会破坏气血正常的内收,干燥的气候会加大气血的蒸发造成过量消耗。干燥的暖冬会总体造成人体的体质大面积下降。另外,干燥的暖冬又特别有助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造成瘟疫形成一般由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客观因素是的确有病邪繁殖传播,主观因素是大面积人群体能体质下降。而主客观因素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如果个体体质平时较强,则不易被病邪感染,即使感染,也较容易康复。如果个体体质本来就比较虚弱,则很容易感染,感染后也不容易恢复。2020年庚子年,居于地球内侧的金星对地球产生了较大的“内驱力”,抑制地球上的生发之气。春天是典型的冷春,冷春造成人体的气血不足以向体表分配,加上去年冬天的贮备不足。人体就缺乏充足的气血抵御外邪。人体暴露在环境中的器官主要是皮肤和肺。皮肤直接暴露在环境当中,肺直接呼吸自然界的空气。环境中的病邪就很容易通过皮肤和肺进入到人体进行繁殖。我们看看《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对于庚子年(2020年)气候情况的原话是如何描述的:“初之气(1月20日—3月20日),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脽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二之气(3月20日—5月20日),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三之气(5月21日-7月21日),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四之气(7月21日-9月21日),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衂、饮发。五之气(9月21日-11月21日),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终之气(11月21日-下年1月20日),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霿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2020年的初之气,客气太阳寒水加临主气厥阴风木,造成了冷春。结合我们刚刚过去的经验以及上段话的描述,在进入到2020年1月20日以后,天气由干燥改为湿润,由温暖变成寒冷(气候反常,本应该春天趋于温暖)。最近的时间里,北方绝大部分区域比去年冬天多雪,南方比去年多雨。这个气候造成人体气血不足以输布到体表上,体表的气血不足,毛孔开合不利。毛孔开合不利会造成人体吸氧和散热失常,所以称作“阳气郁、民反周密”,即阳气的宣发和呼吸不足。所以很容易引发肺功能不足,容易造成感冒和发烧。肺吸氧不足会导致人体“热功率不足”,所以会关节不利,腰痛无力。

  

到了3月20日以后,客气厥阴风木加临主气少阴君火,所以天气会快速温暖起来。所以原文描述“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所以,可以预测的是,在3月20日左右,本次疫情会迎来最重要的第一个转折点。
2020年庚子年被称作“同天符”。原文说:“同正商。其运凉劲,其化雾露萧飋,其变肃杀凋零,其病下清。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同天符”的意思是天干的属性和地支的在泉之气属性相同,这个属性都是由于金星对地球的强大内驱力导致。天干是金运太过,在泉之气阳明燥金在泉。这个原因会导致2020年的总体气候条件很像秋天的凉燥气候特点。尤其是1月20日到4月3日这73天由客运“太商”的清凉之气所掌管,而主运“少角”又呈现出人体和万物生发生长不足。所以,本次疫情的彻底转折点将出现在4月3日左右。综合《黄帝内经》的描述,本次疫情是由于清凉的金之气和寒之气抑制了木气的生发之气所致。所谓“木气”即是肝藏血的生发之气,肝的生发之力受到抑制,肺和皮肤则出现末端毛细血管供血不足,供血不足就会出现肺和皮肤的抵抗力下降。全年也会出现这个气候特点,因此应该多用补血补肝的药物进行滋补。在治疗的思路上,《六元正纪大论》原话说:“必抑其运气,资其岁胜,折其郁发,先取化源,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避虚邪,岁宜咸以软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黄帝内经》用药的核心思路是“平衡原则”。2019年己亥年土不足,人们普遍容易患肠胃病,所以用药应该多用补脾的白术、炙甘草、扁豆等药物。2020年金运太过、气候过于清凉,应该使用克制金较多的温暖药,如附子、干姜等药物;同时,清凉的气候会抑制肝木的生长,抑制人体气血的运行,尤其是体表的气血会严重匮乏。应该多用桂枝、芍药、当归、川芎、乌梅、黄芪等助肝木生发和滋养肝的药物。所谓“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是指用药在季节上也要遵循平衡的原则,寒冷季节多用温药、尽量不用凉药,炎热季节尽量不用温热药。饮食上的原则与用药的原则相同,违反这个道理,则很容易生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