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球身上为何有那么多不解之谜?其背后有一个离奇的故事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3-11


1994年NASA“克莱门汀(Clementine)”探测器拍摄的月球。NASA

当你抬头欣赏月色之时,可曾想过,高悬在我们头顶的这轮圆月是从何而来的?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月球就一直在那里,被我们仰望,也“监视”着我们。但时至今日,仍无人知道它从何而来。

关于月球的起源,当前学界最流行的一种学说认为,月球是大约45亿年前,雏形初现的原始地球与另外一个原始行星碰撞的结果。那个和地球相撞的原始行星被称为“忒伊亚(Theia,古希腊神话中的月球之母)”。

“碰撞说”可以解释科学家在地球和月球身上发现的一些谜。例如和地球相比,月球相对而言为什么显得如此之大?但是过去几十年间,新出现的一些证据,又在不断地动摇着“碰撞说”。

“碰撞说”认为,月球身上70%至90%的物质是从“忒伊亚”那里继承下来的。太阳系中的大多数天体都拥有独特的化学构成。无论是地球、“特伊亚”,还是月球,都应该是这样。而科学家在分析了“阿波罗”宇航员带回地球的月岩样本后发现,月球的同位素比例却和地球的十分相似。同位素是我们对一系列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一样的元素的统称。

这一发现对于“碰撞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要想自圆其说,我们只能认为原始地球和“特伊亚”有一个相同的起源,因此它们拥有相同的同位素比例。但这种可能性实际上非常小。另一种可能是,原始地球和特伊亚发生碰撞后,两者的物质混合得十分充分。地球的一大部分在这次碰撞中“蒸发”。“蒸发”的物质形成了一个“甜甜圈”状的环,月球是从这个“甜甜圈”中诞生的。但是这要求两者的碰撞满足非常苛刻的条件。

3月9日,一篇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网络版上的论文向人们展示了,月岩氧同位素的比例,会因月岩种类的不同,而出现细微但有规律的差异。研究人员认为,此前人们对月球同位素比例的认定忽略了月岩种类的差异,因此在地月差异方面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差异的存在表明,原始地球和“特伊亚”的碰撞仅使两者的物质发生了部分混合。碰撞发生大约1000年后,“环”中汽化的岩石开始凝结成岩浆,向新生月球的表面落下。从天而降的岩浆与新生月球表面的熔岩海发生了复杂的反应,导致月球最外层的岩石同位素比例与地球十分相似。而月球内部,亦即月幔仍继承了“特伊亚”的同位素比例,与地球保持着差异。

该发现一方面表明,“特伊亚”可能来自距离地球比较远的轨道;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碰撞模型”对于解释地月同位素的差异不再充分。研究人员期待人们能够提出更多的假说。而未来制约该研究的,可能是月岩样本的缺乏。

所以月球是地球和“特伊亚”之女。地球和“特伊亚”结合产下了月球,但只有地球幸存了下来。“特伊亚”牺牲了自己,化为了月球的一部分。而月球身上,也有了地球的“基因”。这真是个离奇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