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古通今 一代宗师

 属金 2020-03-11

翻开喻遂生教授的个人资料,可以看到他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重庆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重庆市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学术带头人……等许多头衔。喻遂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甲金语言文字和纳西东巴文,兼及汉语音韵、方言和古籍整理,承担重庆市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出版《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在汉语言文字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等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其中,多部(篇)论著获省部级、国家级科研奖,由此使其成为蜚声中外的为数不多的当代学人。

    据某大报的一位记者朋友说,在东巴文化研究院见到喻遂生教授时,他刚带着三名从事东巴文化研究的硕士研究生从四川俄亚回来。来回一个多星期的爬山涉水的艰辛,使喻教授给人的第一感觉更像一个长年奔走在山间田野的老技工,与想像中坐在书斋里埋头搞学问的大教授的形象相差甚远。

   1948年,喻遂生教授出生在木洞镇苏家浩村上坝四合头。1965年他高中毕业后下乡落户到四川省南江县当了13年知青,1978年恢复高考,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重庆交通学院任教,1984年奉调进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古代甲骨文和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研究。

    每当喻遂生教授说起东巴文的研究历程时,他都会无限感慨地说:“东巴象形文字的研究在国际语言文字的研究领域是一门显学,语言文字专业的在校大学生都知道东巴象形文字,但真正研究的人却很少。研究文字的起源,仅局限于汉民族的语言不够,要借助其他民族的古文字。国外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玛雅文字等都已经灭亡,然甲骨文距今虽然有3300年的历史,却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目前人们对形成这种文字之前的那段历史却无从追溯,这对甲骨文研究人员来说是一大遗憾。

   的确,纳西东巴象形文字不仅古老,而且还被纳西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具有极强的生命活力,历史对语言文字研究者奉上的一份珍贵礼物,我们千万不可熟视无睹,束之高阁。基于这个认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教学、研究甲骨文和纳西东巴文成了喻遂生的主要工作内容。

    喻遂生对云南“纳西东巴文” 研究造诣颇深,早在北大求学时,他在裘锡圭先生的引导下,就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那年十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中国民族古文字展览会” 上,喻遂生第一次看到了《东巴经》的原件。1985年,他在刘又辛先生指导下讲授文字学,意欲从“东巴文字” 的特征中探求汉文字的滥觞。当时,刘又辛先生不仅有《纳西象形文字谱》,还有他弟弟从台湾购买复印,经美国寄来的李霖灿先生的《么些研究论文集》、《么些经典译注九种》等书,从此,喻遂生在导师的引领下进入了东巴文研究的领域。

    1988年,喻遂生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东巴文研究的文章,此后陆续承担了教育部“八五”、“九五”、“十五”《甲骨文和纳西东巴文比较研究》、《纳西东巴文研究》、《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研究》等人文社科项目。其间,除公开发表了相关论文20多篇外,还给研究生开设了《纳西东巴文概论》课,由此逐渐形成了一支由喻教授牵头的学术研究团队。

    在进入新世纪后的十多年里,他曾先后七八次到丽江,深入到塔城、九河、七河、白沙等地的山区,翻越玉龙山、徒步虎跳峡,向当地的东巴民众学习、收集原始材料,体验纳西土著人的文化生活。

    纳西族民谚说:“不到白地,不算东巴”。研究东巴文化,不能只浮在表面,一定要深入到纳西人的生产生活中去。一次,喻遂生与原丽江县东巴文化博物馆的“白地人”和继全一道,怀着朝圣的心情,沿着当年东巴朝圣的古道,从丽江大具过金沙江,翻哈巴山,步行两天,走了50多公里来到香格里拉县的白地。 在白地,喻遂声拜谒了纳西族烧香祭神的圣地白水台和阿明灵洞。这个阿明灵洞是白水台对面上的一个喀斯特岩洞。从白地出发,下深涧,上高山,往返要整整一天。阿明灵洞可是东巴教的圣地,相传该教第二宗师阿明什罗就曾在此修行弘法,东巴们如能到此朝拜并举行“燃幢”仪式,日后就可能成为“大东巴”,所以陶云逵、李霖灿、洛克等著名学者都曾到此拜谒。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喻遂生还去探访过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世界最早的铁索桥的塔城吐蕃铁索桥遗址、位于长江第一湾石鼓镇的明嘉靖土司木氏纪功碑、《徐霞客游记》中记述的丽南要塞邱塘关、玉龙山脚雪崧村的洛克故居、马鞍山下大东巴和泗泉的故居以及和志武先生的故居和墓地、象山南麓方国瑜先生的墓地。这期间,他住在黑龙潭畔的东巴文化研究院,远离都市的喧嚣,苦读东巴经书,以雪山为伴,虚心向和开祥、和即贵等老东巴和东巴所的研究人员请教探讨。

    2017年2月,喻遂生又带着三位硕士研究生经丽江去俄亚。在那里他们拜访了20多位老东巴,了解到了东巴文化在俄亚的发展与应用的许多情况,从中发现两地在东巴文书写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他们还到当地村民家里,体验到了更为地道的东巴文化和纳西族的生产生活。

   喻遂生说:“在俄亚,虽说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和基础设施的滞后让人很是遗憾,但是由于交通滞后的原因,纳西族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却得以较好保留,这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和体验到了纳西民族的民风民俗,使研究工作有了很大收获。”

   喻遂生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地以务实、求实的科学态度,深入纳西族高寒山区收集第一手资料,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孜孜不倦地投入了东巴文研究,使他在这个学术领域中有了接连不断的丰硕成果。2001年12月,关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的4篇论文荣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2004年他与东巴文化研究院合作招收了三名东巴文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又招收了二名该专业的研究生。无疑,这些来自湖北、山东、四川的高层次东巴文化研究人才将为东巴文化的研究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使东巴文在国际语言文字研究领域中能产生更大的影响。

    “温古而知今”, 博古才能通今,毛泽东也曾高度肯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的学术方针。我们的木洞老乡喻遂生教授正是秉承了这一正确的思想理念,在科学研究的崎岖道路上不断攀登高峰,成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林永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