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秦汉时农田水利与农业发展:(二) 农田水利工程促进农业生产

 饮膳道人 2020-03-11

水是农业的命脉, 农作物的生长是需要水的, 如果农作物生长的地区干旱缺水,那么它是无法生长的。农业在中国历史时期乃至当今都是关系到民生的产业,而对于水的处理和利用自然成为了农业领域中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水利与民生也息息相关,战国秦汉时期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对于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农田水利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结构调整与变化以及农作物产量的增长三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的扩大

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扩大了农田的灌溉面积,粮食产量提高,因此,耕地面积得以扩大。战国时期鸿沟水系的建成, 带来了巨大的灌溉效益。 《史记· 河渠书》说: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 ⋯ ,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可见鸿沟使得“万亿计”的农田得到了开发。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史记·优旃传》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郑国渠的灌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疆,卒并诸侯,因命日郑国渠。李冰兴建都江堰,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水患,而且也便利了灌溉。《风俗通义》 说:以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田万顷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立其祠也。

兴建于西汉时期的六辅渠、白渠和其他的水门堤堰,开辟了新的水源,扩大了灌溉面积,从而拓展了耕地面积。这两渠的灌溉情况如下:宽表奏开六辅渠, 定水令以广溉田。圆后十六岁,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日白渠。民得其饶,歌之日:‘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言此两渠饶也。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畜积有余。

东汉一代虽然兴修水利工程远不及西汉, 但所进行的筑堤修堰活动, 也给农业带来了不少生机。如:(张堪)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建武)十八年,行幸章陵,征晨行廷尉事。从至新野,置酒酣宴,赏赐百(千)万,复遣归郡。晨兴鸿隙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回(永元中何敞) 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立春日,常召督邮还府, 分遣儒术大吏案行属县,显孝悌有义行者。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追行丧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置立礼官,不任文吏。又修理鲷阳旧渠,百姓赖其利,田增三万余顷。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总的来看,战国秦汉时期政府通过兴修水利工程来提高农业产量, 扩大耕地面积,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耐早性较差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比较高, 它们的生长仅靠自然降水是满足不了的,因此,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成为这类作物产量提高和种植面积扩大的重要动力。农作物是以粮食作物为主,要讨论战国秦汉时期农作物种类的变化, 必然以粮食作物为主,同时,为了弄清楚这一变化的来龙去脉,必须得追溯到战国以前。人们通常称粮食作物为五谷。据傅筑夫先生研究,西周时的五谷构成实有八种,分别为: 禾、 黍、 稻、 麻、 菽、 麦、 大麦、 稷。林甘泉先生指出:“秦汉时粮食作物的品种与春秋战国时变化不大,但各种作物的名称和粮食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却发生了变化。”这些作物中比重发生变化大的为麦、稻、菽。(用考古材料与战国前作物相比得出)

先说麦。麦类作物虽然适宜生长在干旱地区,但也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生长,所以当关中地区一系列水利灌溉工程建立起来以后,麦类作物逐渐在关中地区发展,尤以汉代的推广最为迅速。文献中有关于麦类作物的推广情况:

(元狩)三年春⋯ ⋯ ,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董仲舒说上曰:“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对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昔汉遣轻车使者汜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勿令后晚。 (延平元年)冬十月,四州大水,雨雹。诏以宿麦不下,赈赐贫人。可见小麦在当时的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这与农田水利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再说稻。稻的生长极需要水分,它与农田水利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在春秋时期,稻类作物还主要分布在南方,进入战国时期后,随着一大批水利工程的修建,水稻开始进入北方。《汉书· 沟洫志》载: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梁。(建武) 十八年⋯ ⋯ ,晨兴鸿隙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 。(光武帝时,张堪) ⋯ ⋯ ,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

最后说菽。菽即为大豆,它也非常依赖水。 淮南子日;“汾水浊宜麻,济水和宜麦,河水调宜菽,洛水轻利宜禾,渭水多力宜黍,江水肥宜稻。”战国秦汉时期,随着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大豆的种植呈迅速推广之势。《孟子·尽心》载: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或礼,财不叮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大,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成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 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献帝兴平元年九月,桑复生椹, 可食。”( 臣昭日:桑重生椹,诚是木异,必在济民,安知非瑞乎?时苍生死败, 周、秦歼尽,饿魂馁鬼,不可胜言,食此重椹,大拯危命,虽连理附枝,亦不能及。若以为怪,则建武野谷旅生,麻菽尤盛,复是草妖邪?)

由上可知,战国秦汉时期的农业结构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的框架。

三、农作物产量的增长

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促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取得不小的进步,农作物产量获得了相应的增长。以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例,据《汉书·食货志》 载: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其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今一夫挟五口, 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 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 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

由上可知战国时期魏国农作物的产量是可观的。 如果合算成今天的一亩地, 普遍可生产今天的一斗八,最好的年景可生产七斗二升。

秦时期,随着大批水利设施的投入,农田得到了大量的灌溉,亩产量继续提高:

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秦豳)昊札观乐, 为之歌秦,日:“ 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其周旧乎?”夫汉与楚相守荧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

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陈州太康县也。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郦生日:“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陈留。陈留者,天下之据卫也,兵之会地也,积粟数千万石,城守甚坚。臣素善其令,愿为足下说之。不听臣,臣请为足下杀之,而下陈留。足下将陈留之,据陈留之城,而食其积粟,招天下之从兵;从兵已成,足下横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栎阳二万石一积,成阳十万一积,其出入禾,增积如律令。 。

从这些记载来看,秦代的粮食产量是比较可观的,同时形成了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主要产粮区。

在汉代,粮食产区主要有三个区域。一是关中地区;二是江南地区;三是边郡地区。考察这三个地区的亩产量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的全国的粮食生产水平。

首先探讨的是关中地区。随着汉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据考证,汉代的亩产量平均约为1.5石,是比较高产的。

其次是江南地区的亩产量。这里的江南地区是针对当时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而言。关于江南的农田亩产量,可见诸以下记载:

夫民之为生也,一个踱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妻子老弱仰而食之。固垦田千余顷, 得谷百万余斛。根据以上记载可知江南地区的亩产略低于关中地区, 但数量还是颇高的。

最后是边郡地区的亩产量。这里主要是指西北地区,即“龙门、碣石”以北。关于该区域粮食亩产量的情况,可见以下简文:

第四长安亲,正月乙卯初作,尽八月戊戌,积二百口四日用积卒二万七千一百三人。率日百廿一人,奇卅九。垦田一顷四亩百廿四步。率人田卅四亩, 奇亩百廿四步。得谷二千九百一十三石一斗一升,率人得廿四石,奇九石。

即田亩总数为4144亩124步, 总产量为2913石多, 故亩产量约为0. 7斗,远低于关中地区与江南地区,虽然如此,亩产量基本能满足当地需求。

四、总结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水利史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代,也是水利事业扩大社会影响的开端。在这一时期,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明了一系列的水利设施并将其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都江堰、郑国渠、灵渠、漕渠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型水利工程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自然不必说,城市水利建设、水利管理等等,这些水利设施和管理制度上的创建,都极大地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此后,水利工程的兴修,

设立水利职官进行管理,制定水利政策和法规等等成为了各个历史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模式,这一状况直到近代电力的运用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