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黑毛茶的标准之争,不过是实践场景之分

 坎谈黑茶 2020-03-11

(安化黑毛茶的布袋子)

文:洪漠如

    导言:不同的角色,对于标准有不同的使用场景。小摊贩树标准,不过是想多卖几斤茶;企业家谈标准,可能是想垄断产业;匠人立标准,不过是想把茶做好。

    安化黑茶毛茶标准会议之后,白沙溪茶厂已经开始行动了。一大早,茶厂的常务副总经理、安化黑茶的制茶大师肖益平先生就亲自到车间做了安排。这次毛茶的标准样是安化县茶业协会主导的,具有产业层面的意义,覆盖的面非常广。光是把样做完了,分成小样,整个加起来得用上千斤黑毛茶。很多小众品牌,一年的产量可能也不过如此,那天在会议现场,有参会的企业家朋友提到,希望白沙溪茶厂能够免费提供茶样,这真的是有点“打土豪,分田地”的意思了。

(老茶厂对于标准样和产品留样都有自己的制度)

    对于黑毛茶标准茶样这件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看法与考虑。从现场的发言来看,不少品牌还是以销售为导向的。按理说,毛茶标准样的事情,是属于产业链上一个技术标准化的问题,不应该放到前端来探讨。就像是一部手机,用户在购买它的时候,会从品牌,从体验感,从功能以及机身美观度等方面去考虑。普通用户应该不会专业到询问你具体的配件指标。这几年,茶行业感觉一直在消费者面前“裸奔”。当然,这种信息透明化也是食品行业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不过茶有时候透明得有点过头了。从外形到内质,从原料的山场到工艺细节。可能是喝茶的人真的是太闲了吧,竟然这么有时间去了解这么多的细节。

(白沙溪茶厂博物馆里陈列的50年代生尖茶样)

    以销售为导向的思维容易形成一种误判,觉得这个定标准属于话语权之争。当然,由白沙溪牵头来做这件事,大家也就没什么好争的了。只是心里还是会保留自己的意见。我记得现场就有企业家提出,标准样不应该是单独制作,而应该是在今年毛茶采制出来之后,从各个级别的堆头里面去收集留样。他说得好像很有道理,但是还是没有理解毛茶标准样的使用场景。毛茶标准样其实就像是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级别的毛茶,也对应不同的价格。作为标准样,本身就有精度上的要求。那不是留给大家参观用的,而是在收毛茶的时候要作为具体的量化工具。

(人工筛分等级)

    中国很多老的茶叶厂以前都有自己的产品管控体系,毛茶标准样,产品留样,大罐子小罐子装了很多,有些是时隔半个世纪的老样。如今,放置在自己企业文化博物馆里,斑驳的留样罐彰显着时间的味道,也无形之间透着这家企业的深厚底蕴。对于很多初创品牌,或者是时间尚短的品牌,不理解这些样的具体使用场景,很多时候也依葫芦画瓢,做了些排场供客人参观。     这种情况在茶城里很常见,满墙的茶叶罐子,容易给人视觉冲击。上海的那位“世博茶仙子”曾经不就花费巨资收集了很多云南古树山头的“标准样”吗?营销展示和生产需要,始终还是两个诉求。

(彭先泽雕像)

    应该说生产需要的诉求考虑会更具体一些,这种诉求自古就有。当年晋商把毛茶分为天地人和,当然也有很多用暗语,后来“天地人和”的等级堆头被彭先泽沿用了。那时候黑茶就是黑茶,和红茶绿茶并列着,并没有考虑说因为主要销边,而把毛茶标准另设。     解放以后,黑茶主要销边,为了适应边区对于风味和量的诉求,黑毛茶的标准又做了新的设定。彼时“天地人和”已经是属于封建社会的东西了,于是还是以阿拉伯数字来分级分等。毛茶标准很重要,在制茶大师肖益平先生看来,它关系到茶农的切身利益。

(安化黑毛茶)

    这话没错,中国茶产业链的组织形式还是以合作社加工厂为主,茶农合作社一般掌握着鲜叶资源,如果能完成毛茶初制,会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当然,也因为鲜叶运输成本的问题,更多的时候,鲜叶需要就近处理。工厂从合作社收购毛茶,这个时候,毛茶的等级对应着不同的毛茶价格。熟悉毛茶标准的茶农,能够把鲜叶的经济价值发挥到最大。不熟悉的,把高等级的鲜叶处理成了低等级的毛茶,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为什么在茶乡的民间,很多老茶农知道毛茶的好与坏。这么多年,标准的细节在变,但是很多基本观念,其实变化不大。     这些年,民间有推崇传统工艺的制茶师,往往会强调黑毛茶的烟熏味。茶山上小的毛茶初制场所也都会搭建七星灶来完成这一传统工序。本质上,我对比了民国时期的毛茶标准和60~70年代的毛茶标准,乃至后来的毛茶标准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强调毛茶的“松烟香”与品质等级的关系。所有的标准,倒是很一致地提到了干燥方法。

(七星灶烘茶,水与火之间的风味转化)

    彭先泽列举了安化黑毛茶的三种干燥方法,包括松柴明火烘焙,还有就是揉捻之后先在太阳底下敞开晒,然后再用松柴明火烘焙,最后就是不烘焙直接晒。就品质的可控性而言,烘焙是最有效的方式。他推崇烘焙,因为“晒胚”和“敞胚”都会对品质造成影响。60~70年代的毛茶标准里,依然是推崇“烘胚”,在毛茶执行标准里,“敞胚茶”会降低一个等级收购,“晒胚茶”会降两个等级收购,有异味的毛茶,直接是不允许收购。     用松柴明火烘焙不假,但是并不追求要沾染浓郁的烟味儿。安化黑茶对于烟味儿的推崇,可能来自于文化思维层面的误导。安化民间的梭篓茶常年放在灶台的房梁上被烟熏着,民间味道对于本土一些人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早期进来的茶商,也容易被这种原生态的观念所感染。对于“烟熏味”的推崇,属于特殊嗜好。

(七星灶里燃起的松柴明火)

    当然,就烘干方式而言,七星灶和用电直接烘干,给茶营造的这种品质转化环境依然是不一样的。堆在灶上,长达几个小时,甚至是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其湿度、温度以及在翻堆过程中水与火的转化,要比直接半个小时打干的环境复杂很多。所以在市场上,即便是没有烟熏味,但上没上七星灶,老茶客一喝就知道。白沙溪茶厂新厂区拥有非常完备的现代制茶科技,但是七星灶依然还完整保留着。     这几年,在茶叶市场上,大家最怕看到“标准”两个字,因为在残酷的竞争中,往往会把“标准”和话语权联系在一起。我在上海、广州和北京,先后见过不少转行过来做茶的大老板,他们一开口就是要建标准。基于他们在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往往深知“标准”这两个字的经济价值。不过,只看到经济价值的标准往往又很难真正的成为标准,那不过是一个商业套路。

(装好的黑毛茶)

    标准,是在实践中一方面解释了历史,另一方面回答了未来的一套经验。具体呈现形式,不管是80年前的“天地人和”还是80年后的“四级十二等”,其策略、举措和适应时代的细分,都是冲着茶本身而去的。标准,不在企业家手里,在匠人手里。(资料来源:光阴夜归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