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ioArt 蛋白质是细胞功能的基本执行者,而不同蛋白之间的连接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则是蛋白执行其相应功能的主要方式之一。明确某一基因所编码之蛋白与其他蛋白组成员之间的物理关联对于理解这一基因与其它基因间的功能联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个具有大规模、高质量和均一化特征的PPI数据集是研究界所期待的。在这方面,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研究包括发表于2014年的HI-II-14、发表于2015年的BioPlex 1.0,发表于2017年的BioPlex 2.0,和发表于2019年的humancellmap等。 近日,由哈佛大学医学院Steven Gygi课题组和J. Harper课题组联合的BioPlex项目组在生物预印本网站上正式发布了其3.0版本。在本次重大更新中,PPI涵盖的蛋白单元数目从占全蛋白组的54.5%大幅提高到了70%,而PPI数目则更是由56553个跃升至118162个。这一具有前所未有之规模的PPI网络的成型标志着人类对完全解析全蛋白组水平由稳定共价结合介导的蛋白物理连接的全图景迈进了一大步。 阅读链接: 2,Science | 人类前脑发育过程中的染色质可及性变化图谱 来源:BioArt 人类前脑发育是从妊娠期到出生后持续存在的一个漫长而充满动态变化的过程。该时期包括脑部皮质扩展、神经祖细胞多元分化与扩增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成和成熟等多种过程。多种细胞发育过程高度同步化,如果这种发育过程被破坏的话,会在人体脑部引起多种疾病比如自闭症和智力发育缺陷. 近日,斯坦福大学J. Greenleaf与Sergiu P. Pașca研究组合作在Science发表题为Chromatin accessibility dynamics in a model of human forebrain development的文章,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细胞来源的三维类器官中对前脑发育过程中的染色质的可及性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阅读链接: Science | 人类前脑发育过程中的染色质可及性变化图谱 3,《自然》子刊:一针见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写传统验血方式 来源:药明康德AI 自主影像引导的机器人进行血管通路、采血和液体输送 最近,一支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打造了一种集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光学和超声成像技术于一体的血管通路机器人。它可以自动化地实现一系列抽血、插导管输液等工作。研究结果表明这类由图像引导的自主系统应对一些复杂医疗任务时的结果可胜过人类。该研究也发表于《自然·机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杂志上。 该机器人将人工智能与近红外和超声成像技术相结合,由深度卷积网络模型驱动的系统会将成像系统所生成的血管图像当作学习的训练集,当模型具有自主化操作的能力后,机器人能执行复杂的视觉任务,包括从周围组织中识别血管,对其进行分类并估计其深度,然后进行运动跟踪。 阅读链接: 4,Science子刊:在可重复性验证中发现的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功能连接改变 来源:思影科技 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中,虽然临床研究的影响很大,但我们对自闭症的病理生理学仍旧知之甚少(ASD)。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研究已经大量发现ASD患者中大脑功能活动的异常。在这里,来自瑞士罗氏研究中心的研究者通过四个大的ASD队列数据库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使用rs-fMRI,作者确定了与ASD相关的功能连接改变。测试了这些影像表型与临床和人口统计因素,例如年龄,性别,用药状况和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ASD相关的功能性超连通性和低连通性的结果可以在不同站点数据中得到重复。低连通性区域主要限于感觉运动区域,而超连接主要位于前额叶和顶叶皮质。这这些异常的功能连通性受到连接异常区域内和区域外功能连接概率的一致的影响。在相关分析分析中发现,这种可重复的病理生理表型与沟通和日常生活技能等核心ASD症状相关,并且不受年龄,性别或用药情况的影响。 阅读链接: Science子刊:在可重复性验证中发现的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功能连接改变 5,近红外超扫描研究:人与人之间口头交流的跨脑神经机制 来源:思影科技 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的Joy Hirsch等人,最近在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上发文,他们使用近红外超扫描方法研究人与人之间口头交流的神经机制。 交互式大脑假说提出,交互式社交线索由脑内的专门区域进行处理,并为研究社交交互的潜在神经机制提供了一般的理论框架。本研究测试了这一假说,该假说提出,在基于交谈和聆听的社交互动过程中,规范的语言区域会被正调节并在脑间进行动态耦合。 阅读链接: 6,优化使用“拥抱激素”来帮助那些有社交困难的人 来源:大话精神 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这项研究,首次比较了不同的合成催产素途径和给药方式(将催产素注射到血液中;用标准鼻喷剂进行催产素给药;以及使用雾化器给药)对人脑局部血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使用催产素时相比,静脉内和经鼻施用催产素都减少了杏仁核的局部血流量,杏仁核是大脑处理社交信息、情感和社交焦虑的关键区域。研究人员还发现,鼻腔路径针对的是大脑的其他特定区域,而区域血流模式的不同取决于催产素是通过标准喷剂还是雾化器输送。 阅读链接: 7,为什么越危险的越迷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