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为何换了三次祖宗?看似笑话 背后是曹魏三代下的一盘大棋

 灵魂医学 2020-03-11

在三国时期,自报家门是个挺啰嗦的事。

拿大家都熟悉的刘备来说,桃园结义时,还只自称“我本汉室宗亲”;见到皇帝时,就成了“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等到上门请诸葛亮时,头衔仿佛加长版劳斯莱斯,“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听起来是比“新野县守将”威风许多。

衔笔认为,幸亏刘备没有穿越到《权游》里,否则,他的自我介绍可能是这样的:

“权力的游戏”版本的刘备

虽然这套查户口式的自我介绍的确麻烦,但没办法,在高门世族初具规模的三国时期,有一个优越的出身,相当于现代人手持一张百夫长黑卡,走到哪儿都是VIP待遇——要不然袁术为啥敢称帝?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四世三公”的硬背景,怎么办呢?那就只好自己成全自己,认一个祖宗得了。

没错,曹操,说的就是你。

影视剧中曹操形象

一、曹氏先祖“升级史”

在讨论曹操先祖之前,要先说明一个问题:在《三国志》所注引的《曹瞒传》《郭颁世语》等史料中,曹操是夏侯氏的后人,这一说法也成为了许多三国爱好者的固有印象。但实际上,历代史家对这个说法始终抱有争议,特别是在曹氏和夏侯氏屡次通婚的情况下,按照西周以降“同姓不婚”的律例来看,曹操究竟是不是夏侯氏的一员,还是颇为值得商榷。

因此,我们就先把这个问题放到一边,专心来看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谜题——曹操的祖先究竟是谁?

曹氏先祖的1.0版本,是西汉的开国元勋曹参。拜《三国志》、《三国演义》所赐,这是曹操最为人所知的一位祖先。

曹参像

然而,说曹操是曹参之后,着实有些牵强。因为在写到曹操祖先时,陈寿留了一个后门:

这就有点搞笑了,连曹操生父的出生本末都搞不清楚,又何来“曹参之后”的说法呢?

显然,陈寿在这里玩了一招春秋笔法:“曹参之后”是美颜磨皮,“未能审其出生本末”是原始底片,既照顾了形势需要又维护了史笔良心,完美。

曹氏先祖2.0,名叫曹叔振铎。

这位名字虽然像日本人,但的确是华夏子孙,而且出身更高贵,乃是周文王的亲儿子,周武王的亲兄弟。

根据《诸侯世本》记载,周朝立国之后,分封天下,这位曹叔振铎(实际上该叫姬振铎)被封在曹地,称为曹国,大概包括了如今山东菏泽、聊城的一部分以及河南濮阳部分地区。自此之后,曹叔振铎的后人就以国为姓,成为“曹”姓的一大源流。

曹国位置图

关于曹操是曹叔振铎后裔的说法,史书上相关记载不多,唯有在《三国志.蒋济传》里提到过一句:“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

曹操所著《家传》,现在已经轶失,但蒋济作为曹魏四朝老臣,在这种事情上自然不太可能信口胡说,可见曹叔振铎就是曹操本人所认定的祖先。

既然曹操本人做了“官方认定”,那么曹氏先祖的争议也就该尘埃落定了,然而,曹睿在位之时,曹氏先祖的身份又出了幺蛾子。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经过王肃、高堂隆等“御用血统研究者”一通刨根问底,魏明帝曹睿下诏,对郊天大礼(不明白“郊天”是什么意思的童鞋可以自行度娘)的对象作出了明确规定: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篇正式颁布的诏书中,曹氏先祖又变成了“有虞氏”,也就是说,经过曹氏祖孙三代来回折腾,曹氏先祖3.0版终于出炉——就是舜。

舜:这事儿我真不知道!

对于曹氏这种乱认祖先的行为,历代许多学者都嗤之以鼻。清代考据大家王鸣盛曾说:“魏乃以舜为始祖。王肃、高堂隆辈附会如此,岂不贻千古笑端乎?”(《十七史商榷》)民国学者卢弼也批评道:“夫以一代之君而三易其祖,岂不可笑?”(《三国志集解》)

虽然以后人的眼光来看,曹操祖孙干得这些事的确是不太体面,然而问题在于,他们如此行事,真的只是为了拉大旗作虎皮,给自己脸上贴金吗?

影视剧中曹睿形象

电视剧《军师联盟》里,司马懿对曹丕说过一句话:“要想清楚你的父亲,不仅要想清楚他的志向,还要想清楚他的弱点。”

电视剧虽是戏说,但这句话还是相当有水平的。换句话说,要想弄明白曹魏政权在祖先问题上为何折腾不休,首先要从它的弱点入手。

二、曹魏的弱点

如今,大众越来越善于给一个人乃至一个群体贴上“标签”,一旦一个人被“标签化”之后,随着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顽固偏见,几乎无法改变。

曹操虽然生活在近两千年前,但他的一生,一样受到“标签化”的困扰。

曹操身上的第一个标签,叫做“宦官出身”

从古至今,“官宦人家”基本上都是褒义词,但若是把前两个字调过来,就成了指着鼻子骂人。

特别在汉末三国时期,前有“党锢之祸”,后有十常侍乱政,对于广大士族来说,宦官出身,基本上就意味着原罪,见人便要矮上三分。

连环画中的“十常侍”

这就是曹操最初的困境,除了礼贤下士、爱才如命的名声之外,实在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筹码,来笼络这些眼高于顶的世家名门。

因此,当袁绍在檄文中骂曹操是“赘阉遗丑”时,曹操只能冒一身冷汗,没法还嘴。而荀彧、崔琰等人板起脸来劝诫他时,曹操除了乖乖听着,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

在曹操建立霸业的过程中,荀彧既出了大力,也添了不少堵

直到彻底讨平袁绍,实现中原一统,曹操才用冠绝天下的成绩摆脱了出身带给他的阴影,豪气万丈地说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真正扬眉吐气了一回。

然而,当曹操的野心再度膨胀时,他的第二个标签又来了——“叛汉逆臣”。

与第一个标签相比,这个标签更加可怕,因为它的背后是礼法、是道统,更是即将指向他的无数“匕首和投枪”。

特别是建安二十三年的“耿纪、韦晃叛乱”和建安二十四年的“魏讽叛乱”,两次“叛乱”的主谋,一个是汉臣之后,一个是与曹操同乡的青年士族魁首,这让曹操清楚地看到了在一张张貌似恭顺的面孔后面那些咬牙切齿的痛恨,也让他明白,自己终于遇到了不可战胜的敌人。

晚年曹操形象

因此,当手下群臣甚至是孙权都上书“劝进”时,曹操也只能苦笑:“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三国志.武帝纪》:“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带着遗憾,曹操离开了人世。然而,即使是在曹丕受禅称帝之后,曹魏政权的正统性仍然不断受到着质疑和挑战:

由此可见,曹魏虽然在名义上取代了汉朝,但无论在曹氏宗亲内部还是在士族成员中间,始终有相当一部分对曹氏政权抱有怀疑甚至是抵触的情绪。

内部不宁,吴、蜀又环伺于外,尤其是当蜀汉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第一次北伐时,曹魏边境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居然望风归降,这一切都使曹魏政权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和摘掉自身“篡逆”标签的迫切需要。

三、“去标签化”的一盘大棋

结合曹魏政权的弱点,我们再回头去揣摩曹氏祖孙“三易祖先”的行为,似乎就能够看出些端倪来了——

袁绍:“你这个宦官之后,有什么资格称霸中原?!”

曹操:“胡说,我的祖先是汉朝开国功臣,先前比你阔得多啦!”

袁绍:“......”

荀彧:“明公累世汉臣,怎么能称公称王,做这样大逆不道之事?”

曹操:“我的祖先曹叔振铎就是王,我封王有何不可?”

荀彧:“......”

诸葛亮:“我们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把篡汉的魏国彻底打倒!”

曹睿:“汉朝禅位于魏,就如同唐尧禅位于我的祖先舜一样,合理合法,你能奈我何?”

诸葛亮:“......”

曹睿将汉献帝比作唐尧来昭示曹魏的正统性

可见,曹氏“三易祖先”中的前两次,既是自抬身份,也是应对恶劣舆论环境的一种“危机公关”,而曹睿最后以诏书形势确定的祖先,则是确定“汉魏禅代”合法性的重要一环。这一手段与曹丕时期善待汉室宗亲、笼络汉代遗老、重用高门世族等政策一起,给汉魏之间的权力交接披上了一层合法化的外衣。

这一层外衣的作用,不仅仅是标明魏国的正统地位,还给了大批汉朝遗臣和以“清流”自居的世家子弟一个台阶,让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为新兴的曹魏政权效力。曹魏政权能够在代汉前后保持了基本稳定,与曹魏三代领袖努力下好这盘“正统化”大棋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曹魏的这一番操作,教出了一个叫做司马懿的优秀学生,并且在几十年后用几乎同样的方式,成功地“套路”了曹魏政权,这恐怕就是曹操始料未及的了。

影视剧中司马懿形象

本文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喜欢的可以点赞关注哦~

参考文献:《后汉书》

《三国志》

《世说新语》

《诸侯世本》

《三国志集解》

《十七史商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