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烽火戏诸侯”历史上真有其事?司马迁仅有的记载目的为何?

 hqc5110 2020-03-12

大家都知道,“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的女主角是褒姒[bāo sì]。这位美女因为这个典故非常出名,但是在史料上,她的事迹却几乎无迹可寻。她的生卒年月不详,容貌没有记载,生平难以考证,结局也是下落不明。能够知道的只是她出生地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市中部、留坝县以南地区),是周幽王的妃子。仿佛她是专门为这个故事“烽火戏诸侯”所生。

关于褒姒,仅有的史书中的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对褒姒的出生下笔可谓是浓墨重彩,一直追溯到周幽王的爷爷辈。

那时夏还是夏朝(都追溯到前朝的前朝了),夏帝在一天夜里,忽然接待的两个不速之客,是两条神龙。

《史记》虽说是史书,却也记载了这些神话般的故事。

两条龙对夏帝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

夏帝有点惊慌,不知道该怎么招待两个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神明”。于是夏帝用了那个时代惯用的决策方法:占卜。

但是占卜结果出来了,却让夏帝大失所望。因为结果表明,不管是杀掉龙,还是赶走龙,甚至是留下龙,都不吉利。

夏帝不信邪,再跟我重新来!于是,得到一个看起来很荒诞的解决办法:需要得到龙的唾沫储藏起来。

夏帝不知所以,只能留下神龙的唾沫,恭敬的送走了两条龙。之后,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装起来。

没曾想,这“唾沫匣子”竟成为了中国版的“潘多拉魔盒”。

夏朝后来的帝王没敢打开它,后来,夏朝灭亡,这匣子传到商朝。商朝也谨记夏朝的遗训,没敢打开,于是相安无事。

不过,商朝灭亡后,这匣子传到了周朝。

周朝明事理的先王不敢乱动,直到周厉王(周幽王的爷爷),这位国王有点任性,非要打开观看,结果匣子里的唾沫流了出来,流到宫中怎么也擦不掉。于是周厉王采取了怪力乱神的方法,命令宫里的女人赤身裸体大声叫嚷,结果,龙的唾沫突然变成一只异兽(黑蜥蜴),窜到了后宫。刚巧后宫有个侍女,刚七八岁,碰到她身上就不见了。

众人找不到,这事也就罢了。直到周宣王(周幽王的父亲)时,还没有丈夫的那个侍女生下一个女孩。未婚有孕,这位侍女很害怕,就将这个孩子丢弃了。

也是在这个时期,民间突然有个歌谣开始传唱: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是要灭亡周国的。(月将升,日将没;糜弧箕胞,几亡周国

当周宣王听到这首歌后,既怒又怕,派兵到处搜查卖桑木弓和箕木箭袋的人,见到就杀。谁知,正好有一对卖桑弓与箕箭袋的夫妇因为周宣王在迫害他们这些人,赶紧逃亡。在逃跑的路上,他们遇到那个侍女丢弃在路旁的怪女孩,便收养了她,一路逃到了褒国。

当然,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褒姒。

《史记》是一部史书,但居然用了长篇累牍描绘这么长时间线的故事,由此可以判断,司马迁想借这个故事说明些什么。褒姒的身世是神话演绎,烽火戏诸侯更是一个演绎中的演绎。可能这个故事有真实的相似事件,但司马迁想必添枝加叶,加入了个人的意图。

大周朝的王位传到幽王的爷爷、父亲手里时,就已经衰败不成样子了。帝王们淫乱无度、暴虐暴政、盲目自大,大势已去。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褒姒长大后,褒国君王为了自救,献美女给周王,周幽王很喜欢这个美女,但是这个美女是个冰山美人,从来不肯笑。

得不到的是最想要的,褒姒越是不笑,周幽王心里就越急越痒。司马迁特别提到,仅仅是为了看褒姒一笑,这位荒淫的国王,先是废掉原先的太子,立褒姒生的孩子为太子。即便这样,褒姒还是不笑。

不过,这里却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司马迁的所作所为了。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司马迁通过叙述褒姒神话般的出身,形象地向世人、向当时的帝王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褒姒只是一个表现符号,淫乱无度必将导致灭亡。

结合当时的时事就好理解了,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正是汉武帝废掉卫太子的时候。直接写周幽王废太子,敏感的汉武帝会怎么想?所以只好曲笔,司马迁通过通过这样一个神话般的故事来展现西周王朝的末世乱象,不直说,那是借古喻今,委婉的向汉武帝提意见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