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死后,年幼的儿子朱祁镇做了皇帝,就是明英宗。有意思的是,明英宗时代第一次在北方大规模用兵,打击的对象是兀良哈。 我们今天来说一说兀良哈,它的位置处于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带。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冯胜远征辽东的纳哈出,并顺便在大宁一带筑城。大宁在喜峰口之外,自古就是要害之地,西望宣府,东顾辽阳,南卫北平。 洪武二十一年七月,朱元璋在大宁设立北平行都司,设置营州五屯卫,营州就在今天辽宁的朝阳一带。又把自己的十七子朱权封为宁王,藩地就是大宁。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在兀良哈设置了三个军卫,从南到北依次为朵颜、泰宁、福余,归属宁王节制。如此一来,大宁都司的实力非常强大,“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以后朱元璋又在大宁设立儒学,编制有一位教授、两位训导,负责教育当地武臣的子弟。种种举措显示,朱元璋决心长期经营大宁,而大宁也具备这样的条件。从洪武二十五年年底的一份报告来看,大宁属下的七个军卫的粮食总产量大约八十四万多石,我们假设其中有百分之三十的虚报成分,产量也有六十万石,说明当地的耕种条件还是不错的。 后来朱元璋又在大宁以西设置开平卫,在开平西南方向的兴和设立一个千户所,再通过独石、东胜,与大同遥相呼应。如此形成一条北方的防御链条:从大同向东,经大宁一路延伸到辽西的义州、广宁。这道链条的战略意义非常大,大同、开平、大宁、广宁等地可以互为犄角,进可攻、退可守,既能缓冲外来的侵扰,又可促进汉人与外族的融合,有弹性又有韧性。 朱元璋决策在大宁、开平等地开拓据点,相当英明,可惜十几年之后,大宁就被他的儿子朱棣放弃了。 朱棣在靖难起兵之后,亲自赶往大宁,用计控制了弟弟朱权,取得朵颜三卫的支持,在随后几年的征战中,朵颜三卫的军队为他出力不少。 做为回报,朱棣夺得皇位之后就把大宁一带的土地分给了朵颜三卫。永乐元年三月,朱棣把北平行都司改为大宁都司,驻地从大宁移到了保定,新设保定左、右、中、前、后五卫,隶属于大宁都司。原来隶属于北平行都司的屯卫都被迁移和撤消。宁王朱权的藩地也被改到了遥远的江西南昌。 朱棣放弃大宁,但保留了条件差不多的开平卫,说明这种取舍是有私心的。放弃大宁,也就拿掉了整个外围防御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 因为兀良哈介于蒙古、内陆、辽东的中间地带,朵颜三卫与蒙古、女真和内陆都有天然的联系,关系复杂,这也决定了兀良哈的立场一直摇摆不定。 永乐二十年初,朱棣亲征阿鲁台,不甘心空手而回,返程时突袭兀良哈。兀良哈遭到沉重打击,整个宣德年间还算安静。 总体来看,朱棣放弃大宁、没有经营和笼络好兀良哈的朵颜三卫,破坏了朱元璋的设想,影响深远。对比明朝晚期,从燕北到辽东,明军龟缩在长城后面,整个辽东三面环敌,只能通过狭长的辽西走廊与内陆联络。如此局促与被动的局面,根本的转变就是从朱棣放弃大宁开始。 正统年间,兀良哈不断袭扰明朝边线,从辽东直到陕甘,明军被迫加强戒备。正统三年春天,福余卫的五百余骑袭扰明朝边线,抢掠女子、马骡、财物,明军截击,斩杀多人,并生擒三人。明英宗命令把三人押到兀良哈使臣面前,当面处死,并把首级挂到喜峰口之外,以警示朵颜三卫。 正统九年正月,明英宗派明军四路出击,分路征讨反复多变的兀良哈。其中,朱勇和太监僧保率领一万明军出喜峰口,徐亨和太监曹吉祥率领一万明军出界岭口,马亮和太监刘永诚率领一万明军出刘家口,陈怀和太监但住率领一万明军出古北口。 因为兀良哈距离不远,也没有什么实力,三月时明军就凯旋归来,收获有限。 令人不安的是,兀良哈的背后隐现一个更狡诈、更强大的身影,那就是瓦剌也先。更艰巨的挑战等待着明军。 于左 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