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6-8-10 9:39:48 阅读:148425 迷人的拉魂腔,在这座城市已经传唱了数百年。通俗易懂的唱词加上优美、婉转的唱腔,再配上古老的柳琴伴奏,她将《沂蒙情》这一名剧唱段演绎的淋漓尽致。近日,临沂市柳琴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刘桂红在她的排练室接受了安徽师范大学赴孟良崮实践团队记者们的采访。 从陌路相逢到深爱不悔不过咫尺之遥 谈到当年与柳琴戏的结缘,刘桂红老师深情地向我们道来:“我在农村上小学的时候,恰逢文化宣传队下乡招考,我就报名了,后来考入了临沂艺术学校的歌唱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偶然接触到柳琴戏,就觉得用土腔土调唱起来挺好玩,后来才开始慢慢了解和学习。”对年轻的刘老师来说,柳琴戏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但由于从小对艺术的热爱,在学习的过程中,她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很贴近临沂群众生活的地方戏种,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柳琴生涯”。 但是,刘桂红老师的从艺生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随着文革的到来,剧团的演出受到冲击,到最后只能解散。剧团解散以后,有人回家务农,有人上山下乡,而刘老师却坚持了下来,继续深入学习柳琴戏,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后“老戏解放”,临沂市柳琴剧团才迎来了他们的“第二春”。接到消息后,刘老师自然是选择回归自己热爱的舞台,一边演出一边带新人。 从韶华正茂到风韵犹存不过数载光阴 “每当深入到角色的演绎过程中去,我都会被那些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和人物自身所散发的光芒所感动。”在排练的过程中,刘老师非常认真刻苦,她深入揣测人物内心,用心塑造人物形象,在对整个戏剧的处理方式上,她充分考虑观众接受程度,能伸能放,极大限度地吻合观众心理。她说:“戏曲演员不仅要有一副好嗓子,同时唱、念、作、打的基本功也要扎实,自身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是责任感。” 在过去四十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刘桂红老师成功塑造了沂蒙母亲等众多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作为革命老区的戏曲演员,她肩负着很大责任与使命。她回忆道:“我经常被戏曲中所演绎的妇女的形象所感动,也能体会到角色带给人们的教育和正能量。老一辈革命者保家卫国的光荣事迹,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人们都该学习红嫂的精神,将其发扬到现实生活中去,贡献出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力量,而柳琴戏正是宣传红色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每每演到《沂蒙情》中“送子参军”的片段时,刘老师总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热泪盈眶。她将革命精神融入到戏曲创作中,再通过细腻的表演传递给观众,引起共鸣。 目前柳琴戏基本还是以传统戏为主,而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情况十分低迷,问及刘老师关于柳琴戏的传承、发扬与创新的问题时,她说:“首先要保留传统剧目,其次增加新编历史剧,然后再编排现代戏。我在柳琴戏的唱法上创新地吸取了梆子、吕剧、评剧等姊妹剧种唱腔,就拿《王祥卧鱼》来说,在唱腔上我设计了很多新腔,但是听着还是柳琴戏的味儿;在收尾的时候也创新了'平拖’、'收拉’等唱法。”多年来逐步积累的经验,炼就了她独特的以情带气、以气带声、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表演技能和演唱风格,受到了鲁南苏北柳琴戏观众的喜爱。 从老一代到接班人不过一份坚守 刘桂红的婆婆是临沂市柳琴戏第七代传人——张金兰,张老师在演绎方面有极高的造诣,至今还是令许多老戏迷念念不忘,在老一代临沂人的口中,有“看戏不看张金兰,白花两毛五分钱”这样的顺口溜。既是儿媳,又是学生,刘桂红自然是深得张老师手把手指导,这样的身份对她的影响也非常深刻,刘老师娓娓说到:“我有很多机会零距离感受老艺术家们的风采,她们的艺德和技艺都令人赞叹。老一代在戏剧创作中付出的精力,在动作设计上的投入,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对于柳琴戏,年轻一代的人真正听过的很少,很多人更不屑于去听这样'土调调’,但当老艺人们粉墨登场一开唱,那悠长、绵远的腔调立刻压过了周围一切的嘈杂声,传递到灵魂深处,让你不由得放下之前的思绪,沉浸其中。”采访至此,记者们也真正理解柳琴戏何以被称为“拉魂腔”了。 “德艺双馨,德在前,艺在后,老师们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个演员无论何时都要坚守艺德。”她举例道:“为了青年演员更好地成长,老师们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几十年舞台演出的经验传授给后辈,这正是他们高尚艺德的体现。”刘老师认为舞台演绎的过程也是演员自我升华的过程。在演出、工作之余,刘老师还在由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举办的“柳琴戏少儿培训班”中担任教师,挖掘少儿戏曲优秀人才进行公益性培训,逐渐培养广大少年儿童对柳琴戏的兴趣与爱好,弘扬柳琴戏,拓宽传承路。 锣鼓笙箫声起,一袭粉黛盛装。谈话间仿佛看到刘老师屹立在舞台中央,灯光下的她神采奕奕,正气凛然……送我们离开时,刘老师不禁红了眼眶,这个感性的女艺术家,四十年如一日地热爱着柳琴戏,用坚守赢得了掌声与尊重。(文/平韵冉 李佳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