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东阳祠堂》——在《东阳祠堂》首发式上的发言

 八面山人 2020-03-12

我与《东阳祠堂》

——在《东阳祠堂》首发式上的发言

吴立梅

       《东阳祠堂》一书,称得上空前绝后。所谓空前,将一地域的祠堂汇编成书,不仅在东阳历史上是第一次,而且在省内乃至国内也是第一次。这本书也极有可能是绝后的。因为随着宗法社会的远去,宗族自治功能的丧失,家谱身份认定功能的消褪,人口流动的加剧,人们的宗族观念的日渐淡化,祠堂作为物化的家谱,一姓一族的象征和精神领地,其消亡是一种必然。本书320页至356页所载《1954年东阳县公有房地产清册·祠堂厅堂部分》摘录的1983处祠堂厅堂,经过57年的沧桑岁月,大半已或焚、或毁、或圮、或改建。再过57年呢,谁能保证现存的864处祠堂厅堂——当然也包括《东阳祠堂》介绍的94处祠堂厅堂——安然无恙呢?建筑的生命在于它的地位和使用价值,两者若均不存在,那么,它的生命也走向了终点。祠堂若大部消亡,则后人将无法重编《东阳祠堂》,因此,这本《东阳祠堂》也可能是绝后的。

作为这本可能空前绝后的《东阳祠堂》的编委之一,我提了三项建议,做了两件工作。

建议之一是将书名由《东阳古祠堂》改为《东阳祠堂》。因为这“古”的时间下限难以界定,是1840年,还是1911年,抑或1949年。去掉“古”字,消除歧解,扩大外延,也为书稿的编辑获得更大的空间和自由。

建议之二是增加大量照片。古建筑照片的信息量大大超过文字,所谓“一照抵万言”。譬如一只牛腿(构件名),甚至一万字的文字说明也抵不上一张照片。千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可以依据照片复制,而文字则不能。

建议之三是增加附录。祠堂相关的大量楹联、诗文、族规、社约,蕴含丰富的人文信息,是祠堂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辑录它们,不仅有存史的功能,也可继续发挥其教化功能。

编委会真是从善如流,这三项建议均被采纳。也因为我提的建议,所以,附录部分约7000字则由我辑注。

所作的两项工作,一是写了5座宗祠。为了保证文稿质量,专程到杭州文二路博库书城购买了相关书籍,了解祠堂的相关知识及建筑结构的名词术语。查阅相关宗谱、资料,采访当地耆老和知情人;长途跋涉,到东磐交界处的山坳对所写宗祠实地考察。一篇文章,不足两千字,但所花时间和精力却难以估算。所作工作之二是受托修改书稿的大部分,包括多数祠堂文稿、部分序跋及本书开头的几篇大块文章。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阳祠堂》一书将越来越彰显它的价值,也必将成为爱好者的珍藏。有幸参与这样一项颇有意义的文化工程,为东阳的人文传承尽一点绵薄之力,由衷地感到高兴。

                    2011.3.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