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以来玉鱼欣赏》·无锡苏迅·

 常欢喜的图书馆 2020-03-12

               隋唐以来玉鱼欣赏

鱼除了是人们美膳之食,又因谐音同“余”,故古人爱用鱼表示美好的愿望,用玉鱼做佩饰,以示富裕,年年有余,吉祥有余。玉鱼是玉器中比较常见的形象之一,在古代是很重要的玉佩饰,古代玉鱼的制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晚期。

新石器时期的鱼形玉器数量不多,良渚文化时期和红山文化有少量发现。良渚文化的鱼形玉器:浙江余杭反山墓出土的玉鱼。红山文化的鱼形玉器:阜新胡头沟墓地出土的绿松石雕鱼。

商周时期,玉鱼迎来第一个流行高峰,数量较多。但此后的两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玉鱼的制作和使用跌入低谷,很少发现。

隋唐时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名鱼契。《大唐六典》记载:太子用玉,亲王用金,一般官员用铜。可见唐代有以玉制作鱼符的例子。唐代鱼符按其功用可分为三类:有用于调动军旅、更换首领的铜鱼符,有用于标明官员身份的随身鱼符,还有用于出入宫门、开关宫门的交鱼符、巡鱼符。鱼符逐渐演变为官员尊显其高贵身份的饰物。

传世古玉中偶尔可见玉质鱼符,形制与铜符相类。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朝廷典制混乱,估计存在以玉制作鱼符等僭越的行为。宋代以后古玩市场兴起,也存在宋明仿古之制。


宋辽金元以来,随着玉器世俗化、生活化,玉鱼作为一种寓意“有余”的吉祥物,鱼形玉饰的数量和种类也明显增多。

宋辽金代玉鱼,鱼身多狭长,形似草鱼,常无鳞纹,鱼眼小而有神,多见圆点眼和单圈眼,摆尾,有的身躯扭曲、动感十足。

元代玉鱼最流行鳜鱼造型,鱼身多扁阔,下腹近平,脊背高拱;嘴大唇厚,嘴微微张开,嘴角线向上倾斜;线条粗犷有力;胸鳍紧贴腹下,臀鳍伸展,背鳍竖张,边缘如锯齿,鱼尾上翘多呈扇形。




明代玉鱼种类很多,甚至出现了仿宋元的作品,制作粗精不一。尾部不如宋元发达,阴刻线条常显软弱乏力,总体不及宋元玉鱼生动灵气。

清代玉鱼,除佩饰外,还出现了体形硕大的陈设器。造型变化较多。


   【作者简介】苏迅,70年代生于江南小镇,壮年进城谋生,先后在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专注于中国玉石文化研究和玉器鉴赏实践活动30余年,发表各类研究文字及文学作品百余万字,现居江苏无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