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麦与黑豆:农作物如何影响古代中国和英国

 伟天英 2020-03-12

唐代初年,宰相曾经给唐高宗李治上了一封奏章,开头就是:

“师行必籍马力,不数十万,不足与虏争......”

在唐代君臣看来,进行一场对外战争,几十万军马是基本的前提,相比之下,公元前119年,霍去病远征漠北,创下“封狼居胥”这个著名典故的那次战争,军马出塞不过是十四万匹。

所以,初唐被称为中国古代养马最为盛行的时代,极盛时期官马达到70万匹,而民间养马虽然没有数据,但被认为在玄宗时期甚至超过了官马数量。

燕麦与黑豆:农作物如何影响古代中国和英国

军马的用途,第一位其实是军事运输,其次才是作为战马使用。因为没有骑兵尚且还可以打仗,而军粮断供却是只有必败的结局。

后世宋代的战争,无论是熙宁年间的伐夏战争,还是端平入洛,最终失败都是源于后勤运输的瓶颈。

燕麦与黑豆:农作物如何影响古代中国和英国

燕麦与黑豆:农作物如何影响古代中国和英国

从国营养马场(牧监)以及骑兵驻地的分布可以看出,由于丧失了西北和东北方的领土,所以唐末和北宋不得不把养马地设在河北和河南的农业区。

宋代和前世相比,在军事运输方面最大的不同,就是由于缺马,宋军不得不依赖效率不高的驴,骡,牛,及骆驼。

比如1040年,宋军准备进攻西夏,在战前调集了从开封府到京东,河东等数个“省份”的驴子5万头用于军事运输。而驴子的载重能力只有马的2/3。

在干线运输上,宋代使用的是由10辆驴骡拖动的大型骡车,而这种大车速度慢成本高,使用条件对路面要求很高。宋代历次对外远征,失利原因多是后勤跟不上,可见这些牲畜运输一直是宋朝军力对外投放的瓶颈。

燕麦与黑豆:农作物如何影响古代中国和英国

宋朝缺马是常识,但要是以为宋朝真的完全没有牧马地,也是天真的。

马受不了炎热,所以南方确实不适合养马,但别忘记河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方,北宋可没丢。这些地带其实是种田放牧都合适的地方,具体是如何选择,看当时的社会需求。

就算是中原地带,也不是没法养马,在宋代的文人笔记中,北宋后期在汴京街头存在一个活跃的租赁马匹行业,价格百钱一次,虽然一般平民肯定用不起(宋代城市居民日收入也大约是100钱),但有身份的士人出行,往往会租马代步。

“京师人多赁马出行”------《东轩笔记》

“逐坊巷桥市 , 自有假赁鞍马者 , 不过百钱 ”------《东京梦华录注》

这些马哪里来的?是本地的还是从国外买的?《宋史·河渠志》写得清清楚楚。就在汴京周边汴河夹河两岸,公私废田略计二万余顷,大多用来牧马”。

“中牟以西,地广沙平,尤宜牧马”,

“汴河以南县邑,长陂广野,多放牧之地”。

京师周边都可以养马,在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等地更不用说,实际上这些地方气候凉爽宜农宜牧,一直有大量民间养马的记录。

从马的质量上来说,北宋最好的马出自府州(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镇东部),河北和山东等地也不错,熙宁元年(1068年)苏颂出使辽朝,在路过河北边境时,看到大量的私人牧场,牛马成群,作诗:

“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

要知道宋朝初年真宗时期,北宋的官马保有量也曾一度达到二十万匹,民间养马更是兴盛,宋朝初年979年,宋太宗向民间高价收购马匹,结果仅在京师和周边诸州,就得到17万多匹良马。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诏市吏民马十七万匹,以备征讨”----文献通考

可到了经济繁荣,人口稠密的北宋中后期,官马数量缩减到十五万以内,哪怕是中央禁军的骑兵部队,马匹配备率也不过10%到20%。

燕麦与黑豆:农作物如何影响古代中国和英国

宋代官员私人拥有的马匹其实不比朝廷少

但另一方面,民间的私马其实没有被统计在内。光是在汴京城内,靖康之乱时金军就搜刮到7000多匹马,而宋代官员手上也不缺马,宋朝初年时不少大臣私人拥有的马匹都超过千匹。根据《宋代私人养马业探研》,四万名宋朝官员拥有的私马超过十万匹。

所以,与其说宋朝的土地不适合养马,不如说是官方养马业发展不良,以及社会经济的原因,让富裕得多的宋朝人达不到唐代时期那样普及,而制度上原因,又使得官员和富人有马,朝廷和军队缺马。

人与马争夺生态空间

宋朝官方养马业的衰落,从澶渊之盟后开始。牧监---也就是国营养马场维持越来越困难。连干过牧马管理的王安石都认为牧监这种形式已经无药可救,索性一度全部关停,改把官马发给民间来寄养,再给予养马户税收优惠为报答。

客观来说,王安石的“保马法”确实缓解了马匹供应不足的问题,国家负担成本和马匹死亡率都大大下降,但这项法令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弊端也是无可否认的,等到王安石和宋神宗这两大变法领导者去世,保守派很快全盘推翻了保马法,于是,北宋的缺马问题仍然严重。

首要的问题,是宋代的人口增长,挤压了马的生态空间。

以宋代的“河北路”为例子,这个地域有12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天河北省中北部,河南北部,山东北部一小部分。是北宋初年养马最多的地方,仅国营“牧监”都有十所以上。

燕麦与黑豆:农作物如何影响古代中国和英国

北宋的太宗年间,河北路有户数586624户,到百年后北宋后期,则为1232659户,等于说人口户口增长了210%,如果考虑到各个朝代到末期,未在官方统计掌握内的人口只会越来越多,那么河北路的人口增长幅度必然更高。

而人口的增加带来对农田的需求日益增加,包拯明确的指出“广平监于邢,洺,赵三州,共占民田一万五千余亩”,养马的牧场和耕地产生了冲突,于是随着人口压力不断加大,牧场逐渐被换成了耕地,马匹饲养毫无疑问越来越难。而牧监的成绩,一般与地方官员的政绩无关,对地方官员来说,自己地域上的人口和赋税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宋朝官员出于地方利益睁眼说瞎话,坚决否认本地可以产马。

韩绛:京西地不产马。

虽然宋代还有马政失败的原因,但马政之所以失败,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民间和官方的激烈反对,而激烈反对的原因,也可以归结到经济利益上。所以宋史学界有人对于宋代缺马的根本原因总结为:

在传统农业区进行:“弃农从牧”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唐宋牧马业地理分布论析》

跳出中国经验:英国人如何养马

如果我们只看唐宋历史,确实可以得出结论:“在农业区大规模养马必定要失败。但如果我们放远世界,又会发现不一定如此,因为中世纪后期的英国正是从自己的农业区开始普及养马的。

11~12世纪,英国农民和中国农民一样,更喜欢养牛而不非养马,马是领主大人和贵族的奢侈品,但从13世纪开始之后的200年间,英国农民养马的比例急剧上升,英国人甚至将传统的牛耕改成了马耕,而马匹还成为农民们的主要运输工具,马车替代牛车成为交通的主力,是在15~16世纪发生的。

燕麦与黑豆:农作物如何影响古代中国和英国

英国农民普遍开始养马,是从中部的德比,诺丁汉几个郡开始的,传统里这里被称为密德兰地区,地势平坦,主要以农业为主。

养马的成本要比牛高得多,但马的用途也比牛多,而且按当时的计算,据说即使用来耕田,马的效率也比牛高5%到10%,所以关键是解决用马的成本问题,一旦这个问题解决了,英国农民就很愿意养马了。

为什么这里没有发生为了和为了供给人类口粮,而挤占牧地的状况?

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作物不同,英国人种燕麦。

燕麦是非常好的马饲料,同时也可以做为人的口粮,当时密德兰地区的英国农民,会在种小麦的同时种大麦和燕麦, 前者送到市场上卖掉,后者自己吃或者饲养牲畜。

燕麦与黑豆:农作物如何影响古代中国和英国

燕麦在北欧的历史上,对马匹的普及有很重要的意义,相反在欧洲南部和地中海地区某些地区气候不同,不适合种植燕麦,所以牛更为常见。

而在当时的中国却不是这样,中国传统养马精饲料就是粟,麦等,粗饲料是干草,古人称之为“茭”,通常从野地里获取。而随着人口猛增,野地减少,无疑干草的获取也会变难。所以在中国古代,人口越多,农田越多的地方,反而越来越没有马的生活空间

燕麦与黑豆:农作物如何影响古代中国和英国

另外还有苜蓿,这也是很好的马饲料,很早就引入中国,但似乎在古代大多数时候并未普及,一直到清代的某些农书,才看到有些地主专门为了畜牧专门种植苜蓿。

而遗憾的是,中国古代一直以来,河北和中原地带很少种植燕麦。

所以这可能是英国农民养得起马,而宋代河北农民却越来越不愿意养马的部分原因。

不过后世,到明清时期,河北地区开始大量种植黑豆,这种农作物不太适合人类食用,但喂马却是极佳,据说养一匹马就需要50亩的田地。所以在明代,黑豆喂马并不太广泛。

而到清兵入关后,河北地区田地荒废情况严重,战争需求又压倒了民间需求,新生的清朝政权注意到黑豆对养马的好处,于是大力推广黑豆养马。所以这样河北的养马业,又开始逐渐恢复,到清代前期,马政又一次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唐宋牧马业地理分布论析

唐宋牧马业地理分布论析

论宋代河北路经济

北宋河北路农业研究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民的生活与消费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