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味药65方剂

 图书 馆员 2020-03-02

1、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苏沈良方》卷八

五灵脂、蒲黄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6克,先用酽醋30毫升,熬药成膏,以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热服。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治小肠气及心腹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现用于心绞痛、胃痛、痛经、产后腹痛、宫外孕等属于瘀血停滞者。

本方所治诸痛,均为瘀血内停,血行不畅所致。方中五灵脂、蒲黄相须合用,活血祛瘀,通利血脉,而止瘀痛。用酽醋煎熬,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加强活血祛瘀止痛之效。

2、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归芎汤,能行血活血。《删补名医方论》

归二两或三两、川芎一两。锉粗末合均每服五钱,水一盏,煎八分,热服,未效再服。加败龟版一具,梳发一团,名【开骨散】

治妊娠胎动下血,或因伤动,子死腹中,下血疼痛,口襟欲死,服此探之,不损则痛止,已损则立下,又横生倒生,交骨不开,产后血晕昏乱,崩中金疮,去血过多等证。

3、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良方集腋》卷上

高良姜(酒洗七次,焙干)、香附子(醋洗七次,焙干),二药各研各贮。用时以米饮汤加入生姜汁1匙,盐1撮,为丸服之。

原书云:本方用治诸痛,如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6克、香附3克;如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3克,香附6克;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香附各4.5克。

疏肝理气,温胃祛寒。治肝郁气滞,胃有寒凝,脘腹疼痛,喜温喜按,成胸胁胀痛,或痛经,苔白,脉.沉紧者。

4、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金铃子、玄胡索各30克,药为细末。每服9克,酒调下。孕妇慎用。

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治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致患心腹胁肋诸痛,或发或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现用于溃疡病,肝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胆道蛔虫症等属于肝郁气滞偏热者。

方中金铃子疏肝气,泄肝火,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二味相配,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使肝火得清,气机通畅,则诸痛自愈。

5、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回令丸,茱连丸,能平肝制酸。《丹溪心法》卷一

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或15克,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白汤下50丸。

清肝泻火,降逆止呕。治肝火犯胃,胁肋及脘腹胀痛,呕吐口苦,吞酸嘈杂,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本方治证为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以及肝火犯胃所致。方中重用黄连苦寒泻火为君,佐以辛热之吴茱萸,既能降逆止呕,制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二味配合,一清一温,苦降辛开,以收相反相成之效。

6、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韩氏医通》卷下

川黄连5钱、肉桂心5分,上为末,炼蜜为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主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

失眠:黄连、肉桂各等分,或黄连3份、肉桂2份研末和匀装胶囊,每囊重0.3g,每服4粒,睡前半小时服用。一般热象不着者用黄连、肉桂各等量所做成的胶囊;热象较着心火亢盛用3:2所构成的胶囊。

7、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中国药典》

女贞子蒸500g、墨旱莲500g。女贞子粉碎成细粉,过筛;墨旱莲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炼蜜60g及水适量,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黑褐色的水蜜丸;气微,味甘而苦。一次9g,一日2次。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8、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各等分。上药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5~2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生姜汤送下,妇人醋汤下。

除积冷,暖元脏,温脾胃,进饮食。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

9、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症治准绳·类方》卷二引《局方》

知母、贝母各等分。共研细末,临睡时白汤调,温服。如喘急,加苦葶苈末;如久嗽不止,加马兜铃末,如无,以粟壳代,去筋膜不制。

贝母化痰泻肺火,知母滋肾清肺金,取其苦寒胜热,润能去燥也。主治咳嗽,痰壅喘急,喘急倒头不得,肺痨有热。

10、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普济本事方》卷二

破故纸4两(炒香),肉豆蔻2两(生)。共研细末。加大肥枣49个,生姜4两,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用肉研为膏,入药和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盐汤送下。

主治温脾暖胃,进食固肠。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或作呕,或作泻,或久泻不止。腰痛,水肿。疮疡,因脾肾阴虚泄泻。老人胃冷脾泻。肾泻,脾泻。腰痛肾虚,全不进食。火衰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食少泻痢,腰痛脾泻,屡投补剂不应者。

11、木香合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中国药典》

黄连(吴茱萸制)800g 、木香200g。共研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米醋8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一次3~6g,一日2~3次;小儿酌减。

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泻;菌痢,肠炎。

12、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

枳实炒、麸炒白术各等份。一次6克,一日2次。

为消食剂,具有健脾消食,行气化湿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不化,脘腹痞满。

13、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洪氏集验方》卷三

金樱子去刺子,洗净,捣碎,入甑中,蒸令熟,取汁慢火成稀膏、芡实肉研为粉各等分。金樱膏与芡实拌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用盐汤送下。

补脾益肾,收涩固精。治男子遗精、白浊,女子带下。

14、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丹溪心法》卷四

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3~9克,日服二次,用沸汤加姜汁送服。表实体壮者,加酒少许佐之。若气虚者加补气药,血虚者加补血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服。

清热燥湿。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脚膝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下部湿疮;以及湿热带下、淋浊等症。

15、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16、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17、赤石脂合禹余粮,能涩大肠。

18、半夏合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19、柴胡和黄芩,能清肝胆热。

20、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

21、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22、附子合肉桂,能温下元。

23、黄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24、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25、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26、鳖甲合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27、杏仁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28、山药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29、木香合槟榔,能理气止痛。

30、杜仲合续断,治腰膝酸痛。

31、半夏合陈皮,能化湿痰。

32、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33、常山合草果,能治疟疾。

34、葱白合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肘后方》卷二

葱白3枚、豆豉6克。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顿服取汗。

服药后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黄6克。

通阳发汗。主外感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者。

35、枳实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36、党参合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万病回春》卷七

党参、天花粉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5分,蜜水调下。主治咳嗽发热,气喘吐血。

37、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神香散《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丁香,白豆蔻(或砂仁亦可)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五七分,甚者一钱,清汤调下;若寒气作痛者,生姜汤送下,日数服,不拘时候。

方中丁香温胃暖脾,降逆止呕;白豆蔻芳香化湿,理气畅中。二药合用,共奏理气宽中,温中祛寒之功。

温中散寒。主治胸胁胃脘逆气难解,疼痛,呕哕,胀满,痰饮膈噎,诸药不效者。霍乱因于寒湿,凝滞气逆者。

38、甘草合绿豆,能解百毒。

39、黄芪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贫血及产后无乳。

40、白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伤寒论》

芍药12克、甘草12克。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治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41、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42、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43、台乌合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44、香附合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45、葵子和砂仁,治乳痈。

46、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47、槟榔合南瓜子,治绦虫。

48、甘草合桔梗,名桔梗汤,治肺痈咳嗽,痰中有脓。

49、生姜合陈皮,治呕吐不止。

50、生姜合竹茹,治呃逆不止。

51、荆芥合白矾,名三癇丸,治小儿惊风及癇证。

52、荆芥合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

53、槐花合黄芩,治妇人崩漏。

54、侧柏叶合白芍,治妇人月经过多。

55、陈皮合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乱吐泻。

56、厚朴合贝母,止咳嗽,开郁消食去胀。

57、蛤粉合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

58、白矾合硫黄,治白癜风。

59、白矾合黄腊,名矾腊丸,治痈疽恶疮。

60、白矾合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风气闭。

61、皂角合菖蒲,名皂荚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62、百合合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带血。

63、乌梅合川椒,名杀虫丸,治蛔虫,蛲虫。

64、赤小豆合当归,治大便下血。

65、血余炭合百草霜,治妇女崩漏。

中药的使用口诀,老中医留下的药对,一看就懂,值得收藏!

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可分为药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

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

【磁石 珍珠母】各30g,先煎。 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

【旋覆花 代赭石】 10g(包煎);20~30g(先煎) 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

【全蝎 蜈蚣】 6只;3只 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 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

【地龙 僵蚕】 各10g 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 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

【川芎 露蜂房 】10~15g;10g 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全蝎 露蜂房】 1.5~3g(煎服)、0.5~1g(吞服);3~10g 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 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

【僵蚕 蝉衣】 3~8g;3~6g 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

【代赭石 牛膝】 30g(先煎);10~15g 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

【陈皮 青皮】 10g;5~10g 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 效果较小。

【枳实 厚朴】 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 效果较大。

【香附 川楝子】 各10g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 治气分郁滞。

【延胡索 川楝子】 各10g 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 治气滞血瘀。长于止痛。

【柴胡 郁金】 3~10g;10~15g 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 长于疏泄。

【川楝子 路路通】各10g 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

【槟榔 沈香】 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 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 药力峻猛。

1. 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2. 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3. 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4. 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5. 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6. 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7. 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8. 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9. 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10. 当归合 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11. 高良姜合 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12. 玄胡合 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13. 吴茱萸合 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14. 肉桂合 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15. 女贞子合 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16. 半夏合 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17. 知母合 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18. 破故纸合 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19. 木香名 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20. 枳实合 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补虚药口诀

(一)补气药

补气甘温肺脾归, 四参芪术药扁甘。

饴蜜枣绞红景加,壅中助湿理气辅。

元气虚脱吉林参,生津增智补肺脾。

性味甘温高丽参,温补力强阳虚好。

党参补中养血强,生津力缓慢病施。

太子参用补心气,洋参性寒养阴行。

脾肺气虚用术芪,止汗固表利水同。

黄芪升阳托疮毒,白术安胎养胎宜。

山药平补脾肺肾,肾气不固遗带消。

和中化湿白扁豆,脾虚暑湿吐泻清。

甘草和药补中气,祛痰缓急解毒疗。

(二)补阳药

补阳咸甘温脾肾, 巴羊鹿沙菟智仁。

补骨锁杜苁蓉紫,阳萎不举或虚喘。

鹿茸益精强筋骨,调冲托疮散虚寒。

阳虚崩漏鹿角胶,补血止血助阳雄。

温补不腻鹿角霜,血弱精寒带遗崩。

巴戟羊藿补肾阳,祛风强筋关节通。

沙菟补肾养肝用,丝子止泻安胎行。

助阳润肠苁蓉锁,补阳益精便秘动。

温肾壮阳补骨脂,阳萎遗精泻五更。

杜续安胎强筋骨,续断止血疗伤取。

补骨益智温脾肾,益智摄唾骨止泻。

温肾纳气强腰膝,腰酸虚喘蚧桃供。

葫芦巴散下焦寒,寒疝冷痛温命门。

仙茅温肾又壮阳,腰膝冷痛祛寒松。

虫草气血阴阳补,河车也有一样功。

海马海狗蛤蟆油,红膻温肾各不同。

药对的功效(2)两类药物配伍

两类药物配伍,各取所长,增强药效;药性互补,去的新药性。

1.全蝎配蜈蚣: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2.苍术配厚朴:燥湿除胀。

3.半夏配陈皮:畅中祛痰。

4.竹茹配枳壳:清痰止呕。

5.黄柏配知母:滋阴降火。

6.贝母配杏仁:化痰平喘。

7.人参配附子:回阳救逆。

8.党参配丹参:益气活血。

9.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

10.香附配良姜:温中止痛。

11.川楝子配元胡:理气止痛。

12.丹皮配栀子:清肝凉血。

13.白术配枳壳:健脾消胀。

14.黄连配肉桂:交通心肾。

15.瓜蒌配薤白:宽胸除痹。

16.黄连配木香:清热、利湿、止痢。

17.黄连配吴茱萸:泻肝制酸。

18.黄柏配苍术:清热利湿。

19.枸杞配杭菊花:养肝明目

20.当归配芍药:和血柔肝。

21.黄芪配当归:补气养血。

22.黄芪配防己:益气消肿。

23.青蒿配鳖甲:滋阴退热。

【调和药对】
调和之意颇多,诸如调和半表半里(少阳证),调和肝脾,调和营卫等。
1.柴胡配黄芩
柴胡属辛凉解表药,善疏散少阳,使半表之邪外达;黄芩苦寒清热,善除肝胆之火,使半里之邪内彻。合用则兼和少阳而疏肝胆,兼疗疟疾,著名古方小柴胡汤中用之。
2.柴胡配白芍
柴胡辛散,疏肝气;白芍酸柔,补肝血。合用则疏柔相济,动静结合,主治肝郁血虚,情结抑郁或急躁,胸胁或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古方四逆散、逍遥散中用之。
3.白术配白芍
白术健脾以促生化气血之源;白芍敛肝以免肝气妄逆之疾。合用则刚柔互济,为调和肝脾之要药,主治木克土之腹痛肠鸣,脘胁胀满,泄泻少食等。古方痛泻要方、逍遥散等用之。
4.白芍配甘草
芍药酸苦,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味甘,补中益气,缓急止痛。合用则酸甘化阴,以复阴液。主治手足筋脉挛急之疼痛及各种内脏疼痛。近代用治溃疡病、胃肠痉挛、肝胆疾病之疼痛、萎缩性胃炎、急性乳腺炎、排肠肌痉挛、神经-(三叉神经、坐骨神经)性疼痛等。实验室研究有镇静、解痉、抗炎、止痛、抗溃疡等作用。
5.吴萸配黄连
重用黄连,通过泻心火(实则泻其子)以泻肝火,并清胃火。稍佐吴荣萸之辛热,开郁疏肝,和胃降逆,且制黄连之苦寒。一寒一热,辛开苦降,共奏清泄肝火,疏肝和胃之效。
6.枳实配白术
重用白术健脾祛湿,助脾运化,补重于消,辅以积实下气行滞,消楛除满,寓消于补,共奏健脾消搭之功。治脾虚胃弱,饮食停滞,症见胱腹痔满,不思饮食,大便塘泄者。
7.黄连配肉桂
黄连清心火,肉桂温心肾,且引火归原。主治心肾不交,虚阳上扰之失眠。
8.枳实配白芍
积实破血中之气,芍药和血缓急而止痛。合用有活血、行气之功。又治妇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兼治拥肿。
9.青蒿配黄芩
两者皆入胆经,善理少阳之疾。青蒿芳而凉,辟秽宣络至佳;黄芩苦寒,直折郁热最妙。合用则具较强的清解少阳肝胆功效,主治寒热交作,兼疗暑湿、疟疾及目赤羞明等。
10.生姜配大枣
此两药每合用,古方极其多见。仲景经方中如桂枝汤类、旋覆代赭汤、炙甘草汤、吴茱萸汤等,后世方除清热、开窍、平肝等几类外多有用之者,如参苏饮、归脾汤等。生姜辛而通,大枣甘而守,合用则兼具调和营卫与调理脾胃、气血的作用。一般说来,外感证用之多属前者,内伤杂病用之多属后者。
伤寒论之芍药是白芍还是赤芍?

因在张仲景时代芍药不分赤芍、白芍,《伤寒论》方中所用的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一直被后世医家所争论。大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所用的芍药是赤芍,有的则认为所用的芍药是白芍。笔者根据文献资料、现代药物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等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宜使用白芍还是赤芍,亦或是白芍、赤芍同用,而不应将其绝对化。
   
《伤寒论》中用芍药的方剂达30个之多,但因为在张仲景时代芍药不分赤芍、白芍,到了后世才有了赤芍、白芍之分,因此《伤寒论》方中所用的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一直被后世医家所争论。大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神农本草经》中芍药赤、白不分。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将芍药分为赤、白芍两种。至宋,马志始曰:“此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二色。苏颂则较详述其形态曰:“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夏初开花,有红白紫数种……秋时采根……”李时珍则曰:“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夭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人药宜单叶之根,气味全厚。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本草蒙荃》:“芍药近道俱生,淮南独胜,开花虽颜色五品,人药惟赤白二根。·((本草从新》:“赤白各随花色,单瓣者人药。可见古人根据芍药的花或根的颜色来判定赤芍、白芍,而不是从加工方法上去区别。现在我们认识到野生的毛蓑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习称赤芍药,其栽培品种为药材白芍,另有川赤芍、草芍药亦作赤芍,但质量稍差,临床上主要用第一
种。所以说赤芍、白芍原植物相同,白芍为栽培,赤芍为野生,赤芍为白芍野生品;加工方法各异,白芍去皮,水煮后晒干人药,赤芍原药生用比。
   
赤芍性苦,微寒,归肝经,功擅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赤芍有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激活纤溶作用,与其清热凉血功效有关;其还有保肝、镇痛、镇静、解痉、抗胃溃疡及其抗肿瘤作用,与其散瘀止痛功效有关:,白芍性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长于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现代药理研究白芍对动物子宫平滑肌的收缩活动有调节作用。白芍提取物有抗血栓作用,能减轻血小板血栓的湿重,对抗ADP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故其具有调经、止痛、止崩漏作用。白芍还有保肝、镇痛及抗炎等药理作用,与其平肝止痛功效有关;亦有中枢镇静等作用,与其敛阴止汗功效有关。《本草求真》;“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本草从新》:“白芍药……白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散邪,散血中之滞。〈本草备要》:“赤芍主治略同(白芍),尤能泻肝火,散恶血,治腹痛坚积,血痹庙痕,经闭肠风,痈肿目赤,能行血中之滞。白芍补血,泻肝,益脾,敛肝阴。.二者有同有异,但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赤芍偏于祛邪,白芍偏于补虚。
   
根据赤芍、白芍各自的性味归经、功用和现代药理研究,赤芍用于温毒发斑,吐血,咖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疮瘾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等证。白芍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等证困。
   
《伤寒论》中的芍药应该是赤芍还是白芍,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见解。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宗金鉴》、孙尚方、许叔微等认为应为白芍,而《太平圣惠方》、李中梓等认为应为赤芍。现在姜氏图和祝氏也均赞同赤芍之说。
   
现代药物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等综合分析。《伤寒论》中用芍药的方剂有偏于扶正的,有偏于祛邪的。赤芍偏于祛邪,白芍偏于补虚,而病人的体质亦有虚实的不同。故余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区别对待,对于病证为实证且病人体质不虚、需要使用祛邪方剂的应选用赤芍,对于病证为虚证且病人体质偏虚、需要使用扶正方剂的应选用白芍;而对于虚实错杂证需要扶正祛邪兼顾的则可考虑赤芍、白芍同用,再根据虚实的偏重来决定赤芍、白芍的用量比例,偏于实的可加大赤芍用量,偏于虚的可加大白芍用量。正如明·许宏在《金镜内台方议》中所说:“如桂枝加芍药汤,乃下之腹满时痛,属太阴,此脾虚也,故用白芍以补之。如桂枝加大黄汤,乃下之因尔腹大实痛,乃脾气实也,故用赤芍药加大黄以利之。如建中汤、当归四逆汤、真武汤等,皆用白芍;如大柴胡汤、葛根汤、麻黄升麻汤,皆用赤芍。当然我们并不是一定要按照他所说去使用芍药,毕竟临床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但不能不说他给了我们非常好的提示。因此笔者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宜使用白芍还是赤芍,亦或是白芍、赤芍同用,而不可拘泥于全用赤芍或全用白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