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中的白芍与赤芍

 植物游记樊蓉 2021-06-02
写在前面

没有看到样品,

不过收集到一些数据,

数据不多,不具有代表性,

但感觉白芍的芍药苷含量,比赤芍高一些。

看加工方式,

白芍有煮一下,但赤芍没有,

不知是不是这个过程,可以杀酶保苷?

另有疑惑,

看药典基源,赤芍可以是带皮的白芍,

种植的白芍这么多,

为什么赤芍这个品种,还不好做呢?

2020药典上两者的差别
01
【基源】

白芍:

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的干燥根。

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

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赤芍: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02
【原料含量】

白芍: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1.6%。

赤芍: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1.8%。

03
【饮片含量】

白芍: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1.2%。

赤芍: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1.5%。

04
【性味与归经】

白芍:苦、,微寒。归肝、经。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05
【功能与主治】

白芍: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赤芍: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06
【用法与用量】

白芍:6~15g。

赤芍:6~12g。

07
【注意】

白芍:不宜与藜芦同用。

赤芍:不宜与藜芦同用。

08
【贮藏】

白芍:置干燥处,防蛀。

赤芍:置通风干燥处。

古籍中的白芍赤芍
01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

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

此便是芍药花根,海盐、杭越俱好。

02
《汤液本草》

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

花白者为白芍药,

俗云白补而赤泻。

03
《滇南本草》

白芍味酸,微甘,性微寒,

主泻脾热,止腹痛,止水泄,收肝气逆痛,调养心肝脾经血,舒肝降气,止肝气痛。

赤芍味酸,微辛,性寒

泄脾火,降气行血,破瘀血,散血块,止腹痛,散血热,攻痈疽,治疥癞疮。

04
《本草蒙筌》

赤芍药色应南方,能泻能散,生用正宜;

白芍药色应西方,能补能收,酒炒才妙……

赤利小便去热,消痈肿破积坚,主火盛眼疼要药;

白和血脉缓中,固腠理止泻痢,为血虚腹痛捷方。

05
《本草纲目》

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

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

06
《本草求真》

赤芍专入肝,与白芍主治略同,

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

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

07
《医学衷中参西录》

芍药原有白、赤二种,

以白者为良,故方书多用白芍。

至于化瘀血,赤者较优,故治疮疡者多用之,为其能化毒热之瘀血,不使溃脓也。

白芍出于南方,杭州产者最佳,

其色白而微红,其皮则红色又微重。

为其色红白相兼,故调和气血之力独优

01
赤芍

02
白芍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芍药、白芍、赤芍的历代本草考证浅析 刘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 武汉 43006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