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清朝乾隆时期最有名的大臣是谁,想必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贪官和珅,其实在乾隆时期,皇帝身边的得力大臣有好几个,他刚继位的时候朝堂权利最大的是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二人是雍正留给乾隆的肱骨大臣,地位非一般的朝臣可比。这二人去世后傅恒和刘统勋上位,深受乾隆皇帝信任。之后朝中出现一位叫于敏中的汉臣,他在所有汉臣中担任的是最高职位,直到他死后,和珅才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本期的主人公就是于敏中。 自从有了科举制度,能进前三甲一直是所有读书人最期待的事,如果某地再能出个状元,学政都会因此升官。雍正刚继位的时候,当年的金科状元叫于振,他是浙江金坛人,谁知道十四年后的乾隆二年,这里又出了一个状元,就是于敏中,他和于振是堂兄弟,这件事放眼过去和将来,都是稀罕之事,他们因此被称为“兄弟状元”,许多年以后还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于敏中入朝为官后乾隆把他派到山西、浙江等地做官,他兢兢业业,事业干的很出色,乾隆知道后又把他调到京城给皇子们做老师,又担任兵部侍郎之职,慢慢的靠近了政治中心。乾隆二十五年,他任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宰相”,地位仅次于刘统勋,这一年他四十六岁。此后的二十年间,他逐渐成为汉臣领袖,汉臣以他为尊,就是满族大臣在他面前也不敢多加放肆。 于敏中的官运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他在外做地方官时,政绩斐然;第二个时期是乾隆把他调到京城以后,他除了处理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还参与编撰了《四库全书》,并且是第一任总裁官,《四库全书》的总体框架和目录都是他亲自编撰的;第三个时期是他成为乾隆近臣的二十年间,靠近权力中心以后逐渐成为乾隆“智囊团”的一员,乾隆中期的很多决策他都有参与制定,可以说他是这个时期乾隆最为倚重的大臣。 于敏中为官43年,朝野内外都对他赞赏有加,可是人有失足马有失蹄,他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官员。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的近身太监高云泄露了朝中机密,这可是重罪,乾隆下令严加审讯。高云为求得一丝生还之机,想办法搭上于敏中,希望于敏中能够在乾隆面前为他说几句好话,于敏中深知这件事的利害关系,选择了沉默。高云因此怀恨在心,就向乾隆说出了于敏中贿赂他的事。 原来于敏中当初刚入朝为官,不清楚这里的门道,就拜托高云打听宫里的消息,为此还贿赂了高云。乾隆得知此事大为生气,他认为于敏中的这种行为是对皇室的大不敬,鉴于他为官多年颇有建树,对他的惩罚还得慎重对待。结果惩罚还没下来,又有一个叫蒋赐棨的官员爆料说于敏中多年前买地被骗,和对方打官司打不赢,就贿赂蒋赐棨,让主审此案的蒋赐棨对他多加照顾。这两件事加在一起,乾隆对于敏中最后的一点好感荡然无存。 乾隆皇帝怎么也没想到,于敏中在朝中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居然还做这样的事情。再加上乾隆好面子,于敏中是他的亲信,在朝中这么多年不说功劳多大,就是算苦劳在众臣中都排在前面,如果公开于敏中的这些过错,皇帝脸上也不好看。其实于敏中所做的这些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换做其他人朝中的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了,再说那时的哪个大臣是完全清白的。 乾隆思前想后,决定让于敏中自杀谢罪。要说这伴君如伴虎呢,看重你的时候可以把你捧上云巅,一旦你让皇帝没脸,失了面子,分分钟要你命的节奏。不过乾隆皇帝也是真虚伪,他不直接赐死于敏中,而是通过暗示的方法让他于病中自杀,美曰其名保全他的名声。可是以于敏中当时的地位,满门富贵,怎么会舍得自杀?乾隆等了几天没见传来于敏中病逝的消息,就派和珅到他家中以探病为名暗示他自杀。 于敏中虽然病着,可是并不傻,他假装听不懂乾隆和和珅的意思,不管和珅怎么暗示他就是不自杀。他这样做无异于抗旨不尊,乾隆大怒,给他送来了一床陀罗经被子,于敏中看到后,明白皇帝杀意已决,喝下毒酒自杀了。为什么于敏中之前不自杀,怎么看到陀罗经被子就自杀了呢?原来在清朝时大臣如果病逝,皇帝就会赐予他这样一床被子,以示看重。于敏中知道这一次以后自己再没任何退路,为了自己的名声就喝下了毒酒,终年66岁。 |
|